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68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4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51.
基于ASTER-GDEM数据, 运用GIS空间分析统计技术, 通过对数字地形高程、地表起伏度、地表坡度等地貌参数的统计和条带剖面及面积-高程积分等数字地貌分析, 结合前人的区域地质资料及野外实地调查和验证, 对藏南羊卓雍错地区的构造地貌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 旨在为研究区的盆地地貌格局演化分析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 研究区构造地貌总体为一近东西向盆地, 最高海拔7515 m, 最低海拔2581 m, 属于高海拔-极高海拔区域; 流域内以平原和丘陵地貌为主, 平均起伏度为314 m, 平均坡度19°, 地势起伏较小, 发育有三级层状地貌; 盆地边缘受断裂的控制, 构造现象发育, 线性影像特征明显。其东、西部分别受桑日-错那断陷带和亚东-露谷断陷带所围限, 具有多期构造活动特征。盆地南北两侧受绒布-哲古断裂和邛多江断裂控制较弱。受构造活动和地表水流综合作用的影响, 盆地内部地貌已进入老龄化阶段。   相似文献   
52.
中国大陆现今实测地应力场的状态与板块构造环境、活动断裂带分布、地形地貌以及地壳结构呈现一定相关性. 在中国大陆西缘,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陆发生陆碰撞,在中国大陆东缘,菲律宾海板块、太平洋板块俯冲到欧亚板块之下. 中国大陆内部被大型活动断裂带分割为多个块体,各个块体的地壳结构和厚度呈不均匀分布,地形地貌起伏具有很大的差异. 笔者以中国大陆块体模型为基础,把板块构造作用和重力势作为主要影响地应力状态的两个主要要素,在现今活动构造、GPS和实测地应力等成果的约束下,利用线性黏弹体球壳有限元模拟分析了中国大陆现今地应力场的分布特征和控制因素. 结果表明: (1)构造应力场总体上呈现出西部挤压,东部拉张的特征,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持续碰撞形成了青藏高原及其周缘的挤压性质的构造应力场,而东部菲律宾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形成了黄海、东海和环渤海区域的拉张性质的构造应力场,中间为拉张环境和挤压环境的过渡,最大主应力的方向受到板块构造环境和活动构造分布的控制;(2)重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地形梯度大和地壳厚度结构变化大的地壳浅部区域,在藏南、滇西北局部地区的地壳浅部由于受到重力势控制,呈现为张性应力场,在塔里木地区由于重力势引起的应力场与构造应力场同为挤压性质,因此该区的挤压强度得以增加;(3)中国大陆浅部地应力场的状态主要受到区域板块构造环境、块体边界活动构造带的展布和地形的控制,总体上以南北构造带为界,西部以较强的压性构造环境为主,东部为较弱的压性构造环境,藏南和滇西北局部地区存在有张性构造环境;构造应力对地应力的贡献比重随着深度增加而增加;(4)采用黏弹性模型的构造应力场模拟结果比完全弹性模型的模拟结果能够更好地与实测地应力场相吻合,利用完全弹性模型分析由地震等诱发的地应力瞬时变化是有效的;(5)青藏高原东南缘最大主应力方向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其主要控制因素有:印度板块持续的碰撞、中下地壳对上地壳拖曳以及印度板块通过实皆断裂对欧亚板块的剪切拉伸作用. 中国大陆现今地应力场是整个地壳岩石黏弹特性长期演化和断裂活动的结果,是地应力场动态演化过程中在现今时间点上的状态,受到板块构造环境、大陆内部活动断裂分布、地形地貌和地壳结构等因素不同程度的控制,模拟结果为中国大陆地应力场提供了一个定量的参考模型.  相似文献   
53.
青藏高原的形成是地壳演化历史上最令人瞩目的地质事件之一,在全球环境和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以全球气候变暖为突出标志的全球环境变化可能对生态系统及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已引起了科学家、各国政府及社会的极大关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通过对气温递减规律形成机理和青藏高原本身的环境特征分析表明,青藏高原隆升不能带来高原表面温度的降低。随着高原面整体的不断升高,高原表面逐渐形成以高日温差为特征的强烈波动环境。高原表面这一环境特征,有利于高原面将所吸收的太阳辐射快速释放回太空,而不参与地球气候系统循环,在输入的太阳光能总体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高原隆升将直接导致全球气候系统降温;而地球大气随海拔高程呈指数衰减的性质,使高原的降温作用在隆升初期就非常强烈。在此基础上对高原隆升的植被、冰川等环境特征及应用前景进行了初步探讨,为进一步揭示高原隆升与全球环境变化关系研究提供了思路和依据。  相似文献   
54.
遥感技术在湖泊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10年来湖泊的研究内容不断拓展,研究方法不断完善,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遥感技术作为科学、快速的调查和监测手段,在湖泊环境研究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主要介绍国内外遥感技术在湖泊水质监测、湖泊水文参数测试、湖泊变迁调查、湖冰监测、湖泊利用调查、湖泊地质环境调查、湖区生态环境调查、古湖与考古调查等8个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同时,综合评述了各种遥感数据源、各类遥感信息提取技术在湖泊环境研究领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5.
念青唐古拉山主峰地区第四纪砾石层砾组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通过对念青唐古拉山脉主峰地区的第四纪砾石层的砾组分析,作者从基岩地层和砾性分析、砾度和砾态分析中,阐述了念青唐古拉山脉北坡和南坡不同成因的第四纪砾石层的来源、成因及搬运方式。念青唐古拉山主峰地区的3次冰期砾石层中,每次冰期的冰碛物中的砾石在岩石成分、砾度、球度、风化程度上都有明显差异。这种差异反映了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中对念青唐古拉山不同岩石的剥蚀作用。   相似文献   
56.
油田断裂封闭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文中着重阐述了断裂封闭性的研究方法。定性研究以断裂的力学性质和断裂两侧岩性对置情况为重点,同时结合断裂几何学特征、断裂活动强度、断裂形成时期与油气成藏期匹配关系以及断裂与构造应力场关系分析方法。半定量-定量研究新引入排驱压力分析、油藏描述技术-断层封堵量计算和断层泥涂抹计算以及断层封闭性模糊综合评判等新技术,将断裂评判为不封闭、封闭较好和封闭最好三种类型。不封闭的断裂为油气运移的通道,封闭较好和封闭最好的断裂遮挡油气,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57.
西藏阿里阿伊拉日居山脉第四纪冰川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西藏阿里阿伊拉日居山脉南北两麓及切割山脉的各沟谷中,分布着4套早更新世以来的冰川沉积物。根据这些冰川沉积物的地层层序和冰川沉积物的电子自旋共振(ESR)年龄测定结果,将阿伊拉日居山脉南北两麓所发生的4次早更新世以来的冰川作用,分别命名为札达冰期(1161-952 ka BP)、阿伊拉日居冰期(762-730 ka BP)、学朗冰期(336-211 ka BP)和弄穷冰期(105-15 ka BP),并与青藏高原及其他地区冰期进行了对比。各次冰期的冰川性质分别为大型山岳冰川、冰帽、山麓冰川和中小型山谷冰川。全新世时期,现代冰川有过冰川推进。近期冰川则发生了明显的后退。  相似文献   
58.
西藏阿里札达盆地上新统鼠兔类牙齿化石的发现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首次在西藏阿里札达盆地上新世河湖相沉积地层中发现了鼠兔类牙齿化石,对鼠兔类牙齿化石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描述,并在同一层位中采集了大量孢粉、古动物和古植物化石。结合区域地质特征,产出鼠兔类牙齿化石地层的古地磁、ESR测年资料,沉积学特征等的简要分析,认为札达盆地鼠兔类的演化迁徙与上新世时气候由温暖湿润向寒冷潮湿-温和干旱的变化有关。显然,这一发现有助于认识青藏高原新近纪上新世的生物演化、气候变化和构造活动,并为研究青藏高原新近纪以来的生物进化、湖泊与河流演化、气候变化、古地理与古环境变迁和古近系、新近系、第四系地层划分等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59.
首次在西藏阿里札达盆地上新世河湖相沉积地层中发现了犀类化石,对其基本特征进行了描述,初步鉴定为犀类额鼻角犀亚科第三蹠骨化石,在同一层位中还采集了大量孢粉、微体古生物和植物化石.结合区域地质特征和产出犀类化石地层的沉积学特征等的分析,认为札达盆地上新世时代表着温暖湿润向寒冷潮湿-温和干旱的气候变化过程.这一发现有助于进一步认识青藏高原新近纪上新世的生物演化、气候变化和构造活动,为研究青藏高原新近纪以来的生物进化、湖泊与河流演化、气候变化、古地理与古环境变迁,以及新生代地层的划分对比等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60.
通过札达盆地河湖相地层的野外实测剖面和地质调查,结合前人资料,根据沉积岩性、不整合面、所含化石、固结程度和岩相变化,初步将这套水平产出、原顶底及接触关系不明的新近纪上新世—第四纪早更新世河湖相地层,划分为1个群、3个组、2次构造运动(不整合)。从新到老为下更新统香孜组(Qp1x)和上新统古格群(N2gg),其中后者又细分为上新统札达组(N22z)和上新统托林组(N12t)。河湖相沉积中香孜组与札达组、札达组与托林组之间2个不整合面的发现和象泉运动与古格运动2次构造运动的确定,为研究青藏高原隆升过程、该区新近纪以来湖泊与河流演化、气候变化、古地理变迁和环境演化,以及新近系、第四系地层划分等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