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2篇
大气科学   17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19篇
自然地理   27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树轮记录的青海德令哈地区千年降水变化   总被引:66,自引:6,他引:66  
通过在青海柴达木盆地东北缘宗务隆山和沙利克山建立的7条大复本量的祁连圆柏年轮宽度序列和树木径向生长对气候要素变化的响应分析, 重建了德令哈地区过去千年以来上1年7月至当年6月的年降水量变化历史. 结果表明, 该区祁连圆柏轮宽序列有较明显高的年际间变化和较强的公共信号, 是很好的气候代用资料; 祁连圆柏的生长主要受水分的限制; 利用7条轮宽序列所提取的第一主成分重建上一年7月~当年6月年降水量, 的重建方程其的方差解释量高达63.1%, 且方程稳定; 在重建的过去千年年降水量变化中, 多降水期主要为1520~1633年和1933~2001年, 而少雨期主要为1429~1519年和1634~1741年. 此外, 在1430年以前年降水量的变化幅度较小, 在15 mm左右, 但在1430~1850年间变化幅度增大至30 mm左右, 1850年之后变化幅度有所下降, 并且高值的振幅大于低值的振幅.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与温度进一步升高的趋势相反, 降水有下降趋势. 近几百年内与敦德冰川累积量和微粒含量的较好一致性说明, 本文所重建的降水量变化是比较可靠的, 并在区域上有一定的代表性. 本文所重建的过去一千年来年降水量的变化对了解世纪尺度的气候变化规律, 为气候模式的验证和预报21世纪气候变化的趋势预测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52.
采用高山松最大密度重建川西高原近百年夏季气温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吴普  王丽丽  邵雪梅 《地理学报》2005,60(6):998-1006
川西高原高山松树轮宽度及最大密度分析结果表明,最大密度年表和宽度年表中可提取的气候信息是不同的,在温暖、水分条件适中的地区,采用树木密度指标分析气候要素的变化是有效的途径。树轮宽度主要受5月降水影响,和西南季风活动有关;而最大密度主要指示了夏季(6 ̄9月)温度。利用转换函数重建了川西高原近百年来夏季(6 ̄9月)温度,重建序列的方差解释量为51%,(F=52.099,p<0.0001)。重建序列显示川西高原,30年代之前为偏冷期,30年代到60年代为偏暖期,与四川地区近百年的冷暖时期比较一致。与平原地区的成都相比,高原的升温转折点提前3年,表明高原地区对气温变化的响应更为敏感,川西高原地区可能是四川省气候变化的先兆地区。1983年以后川西高原地区夏季温度呈明显的上升趋势,20世纪90年代夏季温度的滑动平均为近百年的最大值,但在90年代初期仍处于均值线以下,表现为凉夏;90年代后半期表现为夏旱。  相似文献   
53.
The global climate warming accelerated in the 1980s has become a focus in the world. Based on the month by month and year by year temperature data from 160 representative stations throughout the country during 1951-1999, this paper analyses annual and four seasons' temperature variations of China since the 1980s. It was found out that the non-equalibrium response with relative great regional and seasonal differences is represented in the country's climate warming. In regional changes a trend of "warm in the north and cold in the south" occurs whereas in seasonal changes, the characters of "warm in winter and cool in summer" present. Significant verification of the temperature variations conducted in terms of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reveals that a confidence level of over 95% has been basically reached in areas north of the Yangtze River. Meanwhile, according to data of diurnal mean temperature steadily passing through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10℃ from 335 stations since 1951 or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stations in the early 1950s to 1999,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data of the last 19 years with that of the first 30 years was conducted and the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10℃ and the variation range of the persistent number of days ≥10℃ were obtained. It was concluded that a general northward shift of central subtropics, north subtropics, warm temperate zone, mesothermal zone and frigid temperate zone of eastern China was observed. The northward shift of north subtropics and warm temperate zone was obvious but changes of south subtropics and marginal tropics were insignificant. In western China, in addition to southwestern Yunna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nd western Inner Mongolia where the temperature zones of each either shifted northward or trended to move upward, not much changes were found in other areas or they shifted southward slightly and declined.  相似文献   
54.
西藏林芝冷杉树轮稳定碳同位素对气候的响应   总被引:8,自引:6,他引:8  
对采自西藏林芝的喜马拉雅冷杉进行交叉定年后, 建立树轮δ13C序列. 将δ13C序列去除生长趋势和大气CO2浓度升高导致大气δ13C下降影响得到Δ13C, 利用附近气象资料, 分析了Δ13C对气候要素的响应. 结果表明: 冷杉Δ13C的高频振荡与季节的气温、降水、空气相对湿度显著相关, 并存在强的滞后效应. 冷杉Δ13C序列与降水和空气相对湿度关系密切, 在树木生长初期4月和9~11月, 降水和空气湿度对年轮生长影响较大; 除3月年平均最低温度和年平均温度的11、 12月对年轮Δ13C有一定影响外, 温度对年轮生长影响小于降水和相对湿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55.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加剧变暖,已为世人所瞩目.利用代表性较好的全国160个站1951~1999年逐年逐月气温资料,分析了80年代以来我国年和四季温度的变化,发现中国的气候变暖表现为非均衡响应,区域和季节差异颇大.在区域变化上有“北暖南冷”的趋势,在季节变化上有“冬暖夏凉”的特点.并从数理统计学角度,对温度变化进行显著性检验,得出长江以北地区基本达到了95%以上的信度水平.同时根据335个站,自1951年或50年代初建站以来至1999年日平均温度稳定通过≥10℃积温资料,对近19年与前30年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得出≥10℃积温及≥10℃持续日数的变化幅度,发现我国东部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普遍北移,北亚热带和暖温带北移明显,南亚热带和边缘热带变化不大,我国西部地区除滇西南、青藏高原和内蒙古西部所处的各温度带有北移或上抬趋势,其他地区变化不大或略有南压和下移.  相似文献   
56.
树轮宽资料所指示的川西过去气候变化   总被引:81,自引:7,他引:7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采自我国川西高原4个地点的树轮资料,在建立树轮宽指数序列和分析所建序列与气候要素间关系的基础上,重建了川西地区1650~1994年冬季平均最低气温距平序列,并分析了其高频、低频和周期变化的特征。结果指出,在重建的345年中,冷冬发生过22年,暖冬发生过26年;有过5个变冷、5个变暖和1个稳定阶段;19世纪前半叶为暖冬期,并变幅最小;本世纪的后半叶为冷冬期,但自60年代以来的增温显著;重建序列中存在着60a左右的长周期变化。  相似文献   
57.
采用秦岭冷杉年轮宽度重建陕西镇安1755年以来的初春温度   总被引:45,自引:1,他引:44  
刘洪滨  邵雪梅 《气象学报》2000,58(2):223-233
文中采用秦岭南坡陕西镇安鹰嘴崖建立的秦岭冷杉树木年轮年表 ,分析树木的径向生长对镇安地区气候要素变化的响应关系 ,重建镇安地区 1 755年以来的初春温度变化 ,并对重建序列进行了周期分析和突变分析。采用功率谱分析方法 ,得出镇安地区初春温度重建序列具有显著的准 50 a和准 2~ 3a周期 ,而准 40 a、准 9a和 3.8a左右等周期也较为明显。而步长为 30 a的滑动 t检验、滑动 F检验和 Lepage检验等突变检验结果表明 ,1 798,1 853,1 884年等年前后 ,镇安地区初春温度序列出现了显著的均值突变 ,而在 1 944年前后镇安地区初春温度序列出现明显的方差突变。  相似文献   
58.
中国秦岭地区树木年轮密度对气候响应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秦岭四个地点的树木年轮样本,进行了密度量测,建立各自的最大密度与最小密度年表。分析结果表明,密度变异对气候变化有显著的响应,这些年表可以成为表征过去局地气候的代用资料。  相似文献   
59.
祁连山东部地区树木年轮年表的建立   总被引:27,自引:8,他引:19  
利用采自祁连山东部的祁连圆柏样芯,经常规程序晾干、固定、打磨、定年和读数后,建立了标准化年表,并将标准年表的树轮指数与采样点附近的天祝乌鞘岭气象站的温度和降水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年轮指数与3~4月降水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达0.525。由于3~4月份的降水为该地区树木生长季之初的降水,是树木生长的限制因子,因此该相关具有明确的生物学意义。研究还发现,年轮指数与1月气温也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 0.297),这可能是由于冬季最冷月气温偏高时,影响树木代谢和土壤湿度,从而影响树木的生长。祁连山东部地区树木年轮年表具有明确的气候学意义。  相似文献   
60.
漠河樟子松树轮指数与标准化植被指数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我国寒温带针叶林的樟子松树轮数据和多年NDVI数据,运用树轮指数生成程序ARSTAN得到最大密度、晚材密度等7种树轮指数的标准化序列。首先分析了森林NDVI的逐月和逐年变化特征,然后分析了各种树轮指数与森林NDVI的关系。结果表明,漠河森林NDVI月变化和年变化主要受温度影响,属于温度驱动型;最大密度指数与NDVI年均值间有较强的相关关系;生长季(5~9月)NDVI与当年树轮的最大密度、晚材密度、早材密度和晚材宽度指数相关,但与最小密度、树轮宽度、早材宽度指数关系不显著;夏季(6~8月)NDVI与早材密度指数显著相关,但早材宽度指数却与前一年夏季NDVI有关。就单月NDVI而言,5月份的NDVI与最大密度和晚材密度指数显著相关,而6月份的NDVI与早材密度指数显著相关。从7种树轮指数对区域尺度上的生长季NDVI的指示效果来看,密度指数比宽度指数更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