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3篇
  免费   80篇
  国内免费   62篇
测绘学   42篇
大气科学   43篇
地球物理   56篇
地质学   214篇
海洋学   85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28篇
自然地理   46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2年   3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21.
潮间带盐沼植物黏附悬浮颗粒物的差异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华  杨世伦 《海洋学报》2010,32(1):114-119
为了研究潮间带盐沼植物黏附悬浮颗粒物的差异性,在长江口选择了三种盐沼植物群落对它们黏附的颗粒物质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植物群落距潮沟或光滩越近,生长位置的滩面高程越低,则黏附颗粒物越多,而在盐沼前缘单位滩地面积上植物黏附颗粒物的质量以1%~3%/m(单位水平距离)的速率从水体悬浮颗粒物含量相对较高的盐沼外缘光滩或潮沟向盐沼内部减小;(2)植物黏附的颗粒物量在垂向上从上到下急剧增大,通常在靠近滩面5~10 cm的部分植物的黏附量占植物黏附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3)相邻群落单位滩地面积的互花米草[(220.6±172.7)g/m2]的总黏附量明显多于芦苇[(64.9±38.1)g/m2]和海三棱藨草[(45.2±31.7)g/m2],而按单位生物量来说单位滩地面积上三种盐沼植物黏附的颗粒物以海三棱藨草最多[(150.5±134.8)g/kg],芦苇最少[(28.8±22.8)g/kg],互花米草介于两者之间[(57.5±32.9)g/kg];(4)海三棱藨草的黏附量在季节上差异性明显,秋初(9月)是春末(5月)的6倍,在冬季该植物消失,其黏附颗粒物的功能也消失。造成盐沼植物黏附悬浮颗粒物差异的根本原因是生物量、悬浮颗粒物含量和淹没条件(淹没的深度、时间、频率)的不同。  相似文献   
522.
针对具有多源信息、多目标、多约束条件特征的输电线路径选线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耦合多源地理信息和改进遗传算法的输电线路智能选线算法。以输电线路智能选线为目标,综合考虑路径长度、地理综合成本、路径连贯性、规避障碍物等约束条件构建智能选线模型,在综合分析多源地理信息及输电线路设计规范基础上,采用地理信息技术栅格叠加分析方法和三角模糊数层次分析法获得地理综合成本;采用自适应交叉、变异算子改进传统遗传算法,合理控制搜索范围,有效避免局部最优。以贵州省遵义市东南部地区为实验区开展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文所提算法获得的输电线路径方案,不仅能缩短路径线路总长度,而且能够有效降低路径地理综合成本。研究结果验证了该文所提出模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可应用于输电线路径的数字化、智能化选线工作。  相似文献   
523.
利用GPS-RTK技术,结合上海和苏北潮滩高程观测实践。提出利用现场实测潮位,结合岸上水准点建立RTK水准控制网,对潮滩的高程进行有效观测的新方法,并对观测结果进行验证与分析。结果表明,1)流动站与基准站距离在8km范围内,其测量结果的相对误差小于5%;2)该方法简便、易行,特别适合缺少水准点的潮滩地区;3)RTK技术与传统滩面高程观测方法有机结合,取长补短,为潮滩冲淤变化研究和海岸工程监测提供了一个全新手段,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24.
长江口南港是上海外高桥新港区所在岸段,其冲淤变化对该港区水深的维护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利用ArcGIS对2000-2008年长江口南港海图资料进行数字化,建立不同时期此河槽的数字高程模型,定量计算南港河槽尤其是主槽的冲淤变化,分析其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2000-2004年南港河槽整体上冲刷21.9×106m3(平均冲刷速率为3.5cm/a);(2)2004-2008年南港河槽整体上转为淤积,河床共淤积26.0×106m3(平均淤积速率为4.1cm/a);(3)2004-2008年外高桥新港区净淤积73cm,其中2006年7月-2007年7月1年淤积57cm。结论包括:(1)南港复式河槽中间沙脊的大量采砂导致的过水断面调整可能是近期沙脊两侧深槽出现淤浅趋势的重要原因;(2)2006年7月-2007年7月南港主槽(包括外高桥新港区)的强烈淤积可能还与该水文年长江径流量特低有关。(3)南港作为长江入海水沙的过境通道,其冲淤变化与河流来沙量变化的关系不大,而流域极端气候事件导致的径流量变异、河口人类活动以及河槽的自适应调整可能是该河槽年际冲淤变化的更重要诱因。  相似文献   
525.
杨世伦  李鹏  郜昂  张经 《海洋学报》2006,28(5):56-63
于2004年8月17~24日在胶州湾北部红岛潮滩上用OBS-3A和ADP-XR观测了水深、浊度、水平和垂直流速、回声强度、波浪、盐度、水温等水文泥沙要素,同时采集了悬沙和底沙样品作粒度分析.结果和结论为:(1)潮流动力较弱,表层和近底层最大流速分别只有31和26cm/s;(2)弱潮流动力导致潮周期大部分时间的悬沙浓度小于30mg/dm3,但浅水阶段近底悬沙浓度为100~1000mg/dm3;浅水阶段的短暂高悬浮泥沙浓度和其余长淹没时段的低悬沙浓度共同构成悬沙浓度的“U”形潮周期过程线;(3)悬沙浓度的垂直成层分布主要发生在潮周期的深水阶段和平静天气;(4)由于潮流弱和风浪的干扰,悬沙浓度未呈现大小潮周期的变化规律;(5)水体盐度为23.6~29.5;(6)淹没期的温度(21.4~28.6℃)比出露期的(19.3~30.9℃)稳定,温度极高值出现在午后出露期,而极低值出现在凌晨出露期;(7)“浅水效应”是弱动力潮滩泥沙运动的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