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8篇
  免费   61篇
  国内免费   95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102篇
地质学   115篇
海洋学   259篇
综合类   38篇
自然地理   30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4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41.
长江中游湖泊沿岸带的底栖藻类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裴国凤  刘国祥 《湖泊科学》2011,23(2):239-245
测定和分析湖北省21个浅水湖泊沿岸带底柄藻类的现存量,底柄硅藻的种类组成、细胞密度、多样性指数及其群落结构特征,并结合理化指标对水质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调查期间,不同湖泊底柄藻类的现存量和底柄硅藻细胞密度分别介于1.01-40.82μg/cm2和0.09×106-14.20×106cells/cm2之间,它们在所研...  相似文献   
542.
环境因子对五里湖沉积物磷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93,自引:14,他引:79  
尹大强  覃秋荣  阎航 《湖泊科学》1994,6(3):240-244
本文论述了溶解氧、pH、温度和沉积物中微生物作用对太湖五里湖区沉积物磷释放的影响,以及在pH为8.4、好氧和厌氧二种状态下沉积物释放试验后滤液对斜生栅列藻(Scende es(?) obliq(?))和羊角月芽藻(Selena(?) ca(?))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溶解氧降低、pH和温度升高、微生物作用有利于沉积物磷向水体释放,与湖水组相比,厌氧状态下沉积物磷释放后滤液能显著促进斜生栅列藻增长,但不能促进羊角月芽藻增长,好氧状态下沉积物磷释放后滤液均不能促进二种藻类的增长。  相似文献   
543.
时晨燚  刘凤  祝铠  张媛  刘海 《湖泊科学》2024,36(3):670-684
饮用水源地藻类增殖监测和预测对于改善水生态系统环境和保护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多源遥感数据能够获取高时空分辨率的藻类动态信息,结合长时序遥感监测与机器学习算法能够适应藻类生长复杂的影响机制和非线性特征,实现藻类增殖风险时空变化的预测。本文利用Landsat与MODIS长时间序列卫星遥感数据,采用FAI与NDVI两种方法提取2000—2020年丹江口水库藻类浓度的时空变化信息,在此基础上分析藻类增殖对气象因子(气温、气压、相对湿度、风速和累计日照时间)的时间滞后效应。利用支持向量机、朴素贝叶斯与随机森林3种机器学习算法预测藻类增殖风险,并对3种算法的预测性能进行评价和对比。结果表明:丹江口水库藻类浓度年际变化呈现出先增后降的趋势,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周期变化,春末夏初是藻类快速增殖时期。空间上入库支流和库湾等局部地区藻类浓度相对较高,为藻类增殖高风险区,丹江口水库藻类增殖风险预测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确定藻类增殖高风险区位置并反映短期内的空间变化情况,3种算法的预测结果呈现出整体上的一致性,其中支持向量机与朴素贝叶斯算法表现出更高的精度,提前4~5天是最佳预测时间。  相似文献   
544.
兴凯湖春季水体悬浮颗粒物和CDOM吸收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分析兴凯湖水体光学活性物质的吸收特性、来源和空间分布以及对400~700 nm范围内总吸收的贡献,于2013年5月对该水体进行野外实验,对水体中浮游藻类、非藻类颗粒物和有色可溶性有机物的吸收特性和水质参数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总悬浮颗粒物的吸收光谱与非藻类颗粒物相似,色素颗粒物含量较少且单一,非藻类颗粒物在总悬浮颗粒物吸收中占主导地位,其贡献率始终在50%以上.CDOM吸收曲线的拟合函数斜率值Sg均高于其它水体.440 nm处总悬浮颗粒物和非藻类颗粒物的吸收系数ap(440)、ad(440)与总悬浮颗粒物、无机悬浮颗粒物和有机悬浮颗粒物浓度相关性均较好,与叶绿素a(Chl.a)浓度的相关性较差.兴凯湖与其它Ⅱ类水体的差异性表现在440 nm处CDOM吸收系数ag(440)与Chl.a浓度、溶解性有机碳(DOC)浓度均无显著相关性,说明DOC以无色部分为主.总体上,大兴凯湖各吸收系数和水质参数均值均低于小兴凯湖,后者水质受农耕区退水及周围渔业、旅游业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545.
贵州红枫湖越冬藻类的空间分布与实验室复苏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取贵州省红枫湖这一典型的亚深水型湖泊作为研究对象,在8个代表性湖区开展了为期一年的表层水体藻类浮游植物分布的月定量监测,并在4个采样点采集新鲜沉积物进行了越冬藻类赋存与复苏模拟实验研究.研究表明,红枫湖表层水体藻类种群密度蓝藻绿藻>硅藻>甲藻,蓝藻为优势门类,水体藻类种群密度秋季初期最高,其次是春季初期和夏季,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演化特征.水体中越冬藻类以蓝藻为主,其次是硅藻和绿藻,水深对水体中藻类的种群密度及组成没有显著影响.沉积物中越冬藻类以硅藻为主,基本不含蓝藻.模拟实验表明,水体中的光照条件对藻类的复苏和生长有重要影响,温度和沉积物中藻类的种群密度与组成同样影响藻类的复苏.  相似文献   
546.
云南抚仙湖透明度的时空变化及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24,自引:11,他引:13  
根据2005年的综合调查资料和1980年以来的常规监测资料,分析了云南高原深水湖泊抚仙湖透明度的空间分布、年际变化及影响因子.2005年6-7月抚仙湖水体透明度范围为0.5-6.2 m,平均值为4.6 m,透明度分布的总体格局是:南区>北区,湖心区>沿岸区,河口区较低.藻类和悬浮物是影响透明度空间分布的主要因子,随着水体中藻类和悬浮物的增加,透明度下降.近20多年来,抚仙湖透明度呈下降趋势,藻类增加是直接影响因子,水体总氮、总磷的增加促进了藻类的增殖,是重要的间接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547.
背角无齿蚌滤食对营养盐和浮游藻类结构影响的模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利用微型生态系统研究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高密度养殖情况下对微型生态系统水柱中不同形态氮磷浓度和浮游藻类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蚌的高强度滤食:(1)减少微型生态系统中悬浮态氮的含量,明显增加厂水柱中的溶解性氮、磷含量,但是对总氮、总磷和正磷酸盐含量没有显著影响;(2)显著减少所有浮游藻类的数量和生物量,提高水体透明度,同时迅速改变微型生态系统中浮游藻类的群落结构,降低了微囊藻等蓝藻的数量及其所占的相对百分比,而绿藻所占的比例迅速上升;(3)导致微型生态系统的生态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上行效应(Bottom-up effects)在浮游藻类与营养盐的关系方面发生了变化,实验组水柱中氮、磷含量与浮游藻类的相关关系显著降低;(4)并不能有效降低微型生态系统的富营养水平.  相似文献   
548.
密云水库被围堰隔为东、西两个库区.由于1999年以来华北地区的连续干旱,水库蓄水量迅速下降,两库区水体交换很少,相对稳定.2001年至2002年的调研结果显示,东库区比西库区BOD5、TN、TP、Fe、浮游藻类细胞密度分别高出16.7%、40.2%、46.7%、161.1%和41.8%,TSIm显示西库区的营养程度低于东库区,主要原因是:(1)西库区水体深于东库区,自净能力相对较强.(2)东库区以氮、磷为主的植物营养物的污染大于西库区;(3)由于潮河(东库区的主要入库河流)流域数座小铁矿的污染,东库区铁含量大于西库区.东库区水体中铁的浓度在适合浮游藻类生长的范围内,对浮游藻类,特别是蓝藻(Cyanophyta)的增殖有促进作用.有效地防治密云水库水体富营养化,应在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基础上,把防治的重点放在潮河流域.  相似文献   
549.
藻类是光合自养的水生孢子植物,为了适应水下弱光的特殊生境,藻类捕光天线历经亿万年的进化,形成了特殊的结构与功能。从发现藻类捕光天线的存在到至今的70多年间,其结构解析技术的发展共经历了4个阶段:首先是利用生化及普通光谱技术研究结构组成(1950?1980年);其次是利用X-ray晶体学技术研究局部精细结构(1980年至今);再次是利用电镜技术研究完整的粗略结构(1980?2010年);最后是近10年来利用冷冻电镜技术研究完整的精细结构(2010年至今)。目前以蓝藻、红藻、绿藻和硅藻为主的藻类捕光天线复合体完整的精细结构均已被解析,仅2019年就有10余种精细结构被发现。藻类捕光天线系统结构生物学的研究,不仅搭建了对结构与功能统一认识的桥梁,而且为深入揭示藻类光合作用高效能量传递机制奠定了坚实的结构基础。将藻类捕光天线系统结构和功能统一起来,进一步研究对光环境的适应性成为未来的重点,并将为藻类捕光天线蛋白在光电器件领域的应用提供充分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50.
通过对南海东部 149 站深海柱状剖面的孢粉、藻类研究,根据孢粉成分的变化将该孔沉积层从下至上划分为 4 个孢粉组合带.1 带:Pinus-Quercus(常绿)-Umbellferae-Gramineae-Pteris 孢粉带(407~270cm);2 带:Dacrydium-Quercus-Cyathea-Pinus-Polypodiaceae 孢粉带(270~105 cm);3 带:Pinus-Polypodiaceae-Quercus(常绿)-Pteridium 孢粉带(105~30 cm);4 带:Gleditsia-Cyathea-Pinus-Polypodiaceae 孢粉带(30~0 cm).并相应恢复了南海东部 7.5 万 a 以来 4 个植被、气候、古环境演替阶段:热带北缘半常绿季雨林、热带季雨林、热带北缘半常绿季雨林和热带季雨林.结合氧同位素测年资料,对 149 站柱状地层时代作了划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