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9篇
  免费   107篇
  国内免费   56篇
测绘学   98篇
大气科学   86篇
地球物理   33篇
地质学   160篇
海洋学   152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29篇
自然地理   4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2篇
  1975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91.
为阐明典型沙源区水库大气磷干、湿沉降的污染特征及其对水域磷素污染的贡献,为水库富营养化治理提供科学依据,以京蒙沙源区大河口水库库区为研究区,于2014年沿水库岸边布设12个大气沉降监测站点,采集干、湿沉降样品,测定干、湿沉降中总磷(TP)浓度,计算全年各月大气TP干、湿沉降通量和年入库TP污染负荷量.结果表明:研究区大气干、湿沉降季节差异显著,全年各月TP干沉降通量变化范围为4.89~35.76 kg/(km~2·月),主要集中在春季4月和秋季10月.最大TP干沉降通量出现在春季风沙最为严重的4月;湿沉降主要集中在夏季(6—8月),最大TP湿沉降通量出现在降雨量最大的8月,为28.88 kg/(km~2·月),且TP湿沉降通量与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2014年大气TP沉降入库污染负荷量为0.719 t,占同期滦河和吐力根河两条河流入库TP污染负荷比率为51.17%,成为影响和限制大河口水库磷营养盐水平的重要源项之一.  相似文献   
592.
珠三坳陷文昌9、10区处于区域应力转换带,主要发育珠三南断裂及六号断裂,断裂系统复杂;本区近物源区,沉积体系复杂;复杂的构造运动及沉积作用导致本区地层速度纵横向变化大,速度规律复杂;目前常用速度研究方法在本区时深转换和深度预测误差均较大.本文以导致速度规律复杂的地质条件为切入点,分析速度研究面临的困难,以及常用速度研究方法的局限性,提出在地质模式约束下建立全地质构造格架模型,并以该模型作为速度建模的约束,得到与地下真实地层速度展布规律相符的速度模型.将该方法应用到文昌10-X区、阳江S区复杂断裂带的实际勘探中,与实钻井对比,该方法深度预测误差小,变速成图精度高.该方法的成功应用为断裂系统和沉积体系复杂地区的速度研究找到了一种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593.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BCT)评价重度慢性牙周炎基础治疗对比基础治疗合并翻瓣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近3年初诊的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纳入仅进行牙周基础治疗的20例和进行基础治疗合并翻瓣手术治疗20例为研究对象,对治疗前后上颌前磨牙进行牙周探诊深度(PD)、附着丧失水平(CAL)的临床效果观察,并拍摄CBCT,利用CBCT随机软件测量牙槽骨骨密度(ABD)。对两组间治疗前后疗效指标的变化值进行协方差分析。结果:共40名研究对象合计治疗评估145颗患牙,其中基础治疗组72颗,基础治疗合并翻瓣手术组73颗。基础治疗合并翻瓣手术治疗组治疗前后PD(-1.25 vs.-2.00,P<0.001)的降低,牙槽骨密度ABD(0.027vs.0.059,P<0.001)的增高较单纯基础治疗组更加明显,两组在CAL变化差值表现不明显。结论:基础治疗合并翻瓣手术治疗比单纯基础治疗在临床指数PD以及牙槽骨密度等方面疗效变化更好。   相似文献   
594.
对某个风电场的23座高桩-混凝土承台式海上风电塔进行了1年的强振监测,统计了其在台风、偏航冲击等作用力下的强振特性。监测数据分析发现:机舱对风向偏航时会引起塔筒强烈振动,且此类型强振现象持续时间达几十秒,有时振动加速度可超过10 m/s^2,每个月多达几百次;在某次台风作用下,塔筒的振动加速度接近10 m/s^2;施工船靠船时的碰撞引起塔筒的强振幅值接近15 m/s^2;通过分析风电塔1年运营期间的塔筒固有频率值,发现前3阶固有频率值、阻尼比未发现变化。监测结果表明:高桩-混凝土承台式风电塔在台风、机舱偏航,施工船碰撞时都会产生强烈振动。因此,机舱偏航和施工船碰撞引起风电塔的强振现象过于频繁发生,是风电塔疲劳损伤的重要因素。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为此类型风电塔设计、运营安全监测及损伤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95.
利用2006~2017年风云气象卫星资料和气象再分析资料,对华北及周边5~8月对流活动和地面感热加热进行统计分析。分析表明,华北及周边白天平均感热加热和地形关系密切,内蒙古中部和东南部、华北北部和华北西部山区感热加热较强,最强感热加热出现在5月和6月,7月和8月明显减弱。和感热加热强度相对应,对流活动频率较高的月份同样出现在5月和6月,其中5月以弱对流为主,6月华北中北部强对流最活跃,另外,环渤海区域6~7月强对流相对频繁。5~8月日平均感热加热和对流频率趋势呈现一致的减弱对应关系。上午,感热加热引起河北西部和北部对流层低层出现辐合气流,700 hPa以下出现不同程度的增温,上升气流可达对流层中层,东侧的平原地区出现补偿下沉运动,升温和上升运动触发对流,在有利条件下发展东移。不同月份和区域对流频率日变化呈现明显差异,6月对流频率日变化显著,8月最弱,山区对流频率日变化显著,东部渤海及周边对流频率日变化较小。对流频率的月平均分布和日变化均表现出和地形相关的感热加热差异的特征。  相似文献   
596.
南美洲湿地面积广且类型多样,但湿地制图相关研究匮乏,通过遥感手段可为南美洲全域湿地制图提供科学技术支撑。本研究依托GEE (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面向南美洲湿地提出一种多源多特征集成的湿地制图方法。研究选取南美洲典型湿地地区为研究区,首先利用已有土地覆盖数据集提出一种有效的湿地样本采集流程以保证样本质量,其次结合哨兵1号、哨兵2号和SRTM数据构建多源特征集合,并基于随机森林的递归特征消除算法(RF_RFE)进行特征优选,构建不同特征组合方案对比多源特征对湿地分类结果的影响,最后采用随机森林算法对研究区湿地进行分类提取。研究结果表明,设计样本采集方案可有效提高样本质量,多源特征集合能够提升湿地分类精度,特征优选能够减少特征冗余并提升分类精度。研究区分类总体精度为85.62%,Kappa系数为0.8333,其中湿地类别的精度最低为69.85%,最高为95.18%。  相似文献   
597.
利用历史数据和卫星观测,系统分析20多年来(1980年-2003年)在南海海域发生的赤潮事件与环境特征,详细比较赤潮在南海四大区域(北部、东部、南部和西部海区)的区域分布、多发藻种和季节变化等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南海海域赤潮发生具有以下特点:(1)区域性:赤潮多发区域集中在珠江口附近(中国),马尼拉湾和马辛洛克湾(菲律宾)和沙巴州的西海岸(马来西亚);(2)季节性:在北部海区,赤潮的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3-5月份,东部海区在5-7月份,西部海区在7月份,而南部海区在全年都会发生;(3)藻种差异性:主要赤潮藻种在北部海区是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东部海区和南部海区是扁甲藻(Pyrodinium bahamense);(4)年际变化:不同海域赤潮的多发年份不同,对于整个南海而言,1991-1998年是赤潮的多发年。赤潮发生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如季风、河流的排放、上升流、以及沿岸海域水体富营养化。  相似文献   
598.
我国海水综合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阐述了我国海水综合利用现状,对多年海水日淡化量和海水冷却年利用量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了我国海水综合利用发展趋势及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99.
主要根据中美合作协议,对140万站次的船舶海面观测资料进行标准化处理,结合此项工作经验,概括总结了一此有效的质量控制方法,包括各个环境要素资料属性与数据变化范围检验、相关性检验和统计模型检验方法,并介绍了人工审查与计算机相结合如何可疑数据。  相似文献   
600.
蔡晓梅  黄玉玲  曹婧  张博 《地理研究》2023,(5):1163-1176
拼装理论作为一种社会空间理论,为探究空间关系的生成提供独特视角。本文包含三个部分:首先,文章对拼装理论中“能动性”“欲望”和“外部联系”三个概念之间的逻辑和关系进行梳理,指出拼装理论在探究日常生活和健康地理学方面所蕴含的潜力;其次,基于拼装理论,文章结合疗愈景观概念重构了疗愈拼装物的研究框架,一方面尝试将宏大复杂的拼装理论情景化、具体化到实证研究中,另一方面希冀从超越人类中心主义视角发展疗愈景观;最后,以老年人的太极活动为例,通过疗愈拼装物的研究框架探讨了太极休闲景观中异质元素的能动性如何通过分布式管理形成一个具有疗愈性影响的动态关系空间并影响老年人的健康。基于以物和关系为导向的本体论,拼装思维将老年人与健康关系置于扁平化的理论体系和复杂多元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讨论,打破了传统的健康-疾病二元假设,以更过程、更动态、更多元的形式解读中国情境下的积极老龄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