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7篇
测绘学   94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28篇
地质学   13篇
海洋学   11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9篇
自然地理   2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4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90 毫秒
61.
黄桦  吴健平 《东北测绘》2008,31(1):86-89
介绍了利用arcObjects开发、基于ArcScene的建筑物日照分析模块的研制,对各个子模块作了介绍。特别对涉及到的日照分析技术、阴影动态显示、3维建筑设计等技术做了详细的说明。最后对该模块的应用做了简要演示。  相似文献   
62.
针对SAR图像模拟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SAR图像模拟方法。该方法引入并改进信号模拟中经常使用的小面单元模型,并对SAR图像的阴影特征进行了分析;给出了一种高效判断阴影区域的算法。使用该方法对某一山地区域的DEM数据进行了SAR图像的模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模拟的SAR图像和真实SAR图像纹理一致,很好地反映了起伏地区SAR图像的几何特征,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63.
一次大范围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气象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明  孙力  刘海峰  张智勇 《气象》2007,33(2):102-106
冬季是燃煤居民一氧化碳中毒的多发季节。针对2006年2月13—16日发生在吉林省延边州罕见的大范围一氧化碳中毒事件,从大尺度环境条件、气象要素变化特征及与燃煤烟道排烟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分析延吉近46年冬季(1960—2005年11月-2月)气象观测资料,发现“2.13”一氧化碳中毒事件是在近地面出现强烈逆温、最大逆温层顶高度低、地面接近静风、同时气温明显回升、气压明显下降等气象条件下发生的。此气象要素组合在历史上实属罕见。一氧化碳中毒事件不是某单一气象要素决所定的,而是众多气象要素组合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4.
以RKF7(8)和Adams12阶PECE方法为例,分析了单步法积分器和多步法积分器在圆柱体、双锥形地影模型下,地影边界对导航卫星轨道积分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法。改进方法原理简单,在3d积分弧段内最大误差优于cm级。  相似文献   
65.
人卫精密定轨中受摄星历(或称精密星历,即状态转移),可由分析解或数值解提供,相应的定轨方法亦有分析法定轨与数值法定轨之称。对于后者,在一般情况下,现有的常微分方程数值解法(或称积分器)已能满足精度要求,除长弧定轨外,有一定问题是值得注意的,即地影“间断”问题的处理,这关系到如何在保证星历精度的前提下提高计算效率的问题。本文针对这一问题,给出了相应的改进算法,并通过数值验证表明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6.
雨影区对海南岛西部土地沙漠化影响的风洞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李森  刘贤万  孙武 《中国沙漠》2006,26(2):165-171
风洞系列实验证明,山体雨影区与垂直平板绕流后回流区的作用原理是一致的, 山体雨影区的宽度是山体高度的15 H。据实验结果分析,海南岛西部雨影区形成的原因是季风气流沿山脉迎风坡面爬升冷却,坡脚形成热低压,在背风面回流收敛形成暖高压,气流变性为焚风。海南岛中南部多道山脉的雨影区和中南半岛长山山脉雨影区叠加、交汇后,强化了海南岛西部的干热化并形成热带半干旱气候环境,始终影响着土地沙漠化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   
67.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Outer Zone of Southwest Japan including the Kii peninsula belongs to the tectonic ‘shadow zone’, where fewer conspicuous active faults and less Quaternary sediments develop than in the Nankai subduction zone and Inner Zone of Southwest Japan. In order to study the paleostress sequence of the Kii peninsula, we analyzed fault‐slip data and tension gashes at pilot sites of Early–Middle Miocene forearc sediments and Late Cretaceous accretionary complex.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six faulting events are reconstructed in sequence: (i) east–west extension (normal faulting); (ii) east–west compression and north–south extension (strike‐slip faulting); (iii) NNW–SSE compression and ENE–WSW extension (strike‐slip faulting); (iv) northeast–southwest compression and northwest–southeast extension (strike‐slip faulting); (v) WNW–ESE compression (strike‐slip or reverse faulting); and (vi) NNE–SSW extension. The north–south to NNW–SSE trending dyke swarm of Middle Miocene age in the Kii peninsula is thought to be related to Event 3, implying that Event 3 was active at least during the Middle Miocene. Because Event 6 is recognized solely at a site, the overall latest faulting event seems to be Event 5. Assuming that the compression results from the motion of the crust or plate, the compression direction of Event 5 is in good accordance with the present‐day WNW crustal velocity vectors of the Kii peninsula. The stress trajectory map of Southeast Korea and Southwest Japan reveals that the current compression directions of the Kii peninsula correspond to the combinatory stress fields of the Himalayan and Philippine Sea tectonic domains.  相似文献   
68.
Access to the sun for space heating of structures is controlled, in part, by topographic shadowing in high-relief regions. A simple graphic procedure is presented for mapping shadows on topographic maps for any date and time of day. Comparisons of computed shadows and shadows measured from aerial photography confirm that the mapping procedure is reliable and accurate. Use of the procedure as a solar access inventory tool is illustrated in an area of the Green Mountains, VT.  相似文献   
69.
70.
空间碎片天基光电光学可见条件与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航天活动的增加,产生的空间碎片也越来越多,空间环境日趋恶化,已经对人类的空间活动构成了威胁。监视测量这些空间碎片,天基光电比地基光电更为有利,而天基光电的光学可见条件与地基光电相比,有相似的,也有不同的,针对天基光电,给出了空间碎片的光学可见条件,即日光条件、地影条件、地光条件、地球背景条件、月光条件。在天基光电轨道特征、光学可见条件及天基光电坐标系已知的情况下,建立起天基光电预报方法。既可用于空间碎片预报,也可以用于空间碎片的轨道识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