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71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4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近40年来天山东段冰川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响应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利用经1959/1961年航片校正的地形图、1972年航片和1992年TM、2001年ETM+遥感影像,通过遥感图像处理和人工目视解译,分析了天山东段哈尔里克山区1959/1961-2001年的冰川变化.结果表明,1959/1961-2001年冰川面积和储量减少量分别占1959/1961年的11.4%和12.3%.其中,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冰川退缩幅度大,冰川面积和储量年减少率分别约为0.51%和0.508%,20世纪70年代初到90年代初,退缩大幅减缓,冰川面积和储量年减少率为0.1%和0.13%,90年代以后退缩速度又有加剧趋势,冰川面积和储量年减少率增加到0.31%和0.34%.对流域气象站气候资料分析发现,1959/1961-1972年的冰川面积减少率大,主要与1959-1966年时段气温偏高、而降水偏少有关.升温幅度的增大是影响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研究区冰川退缩加剧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62.
利用2000年的Landsat5遥感数据、1970年和2009年的冰川编目数据, 对天山中段南坡开都河流域和北坡玛纳斯河流域的冰川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 并结合地面气象站点数据分析了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南北坡冰川变化的差异性. 研究表明: 1970-2009年间, 两流域冰川面积减少了494.33 km2, 占总面积的26.8% (0.8%·a-1); 冰川储量减少了32.73 km3, 占总储量的27.9% (0.8%·a-1). 其中, 2000-2009年冰川面积和冰储量年退缩率(1.3%·a-1)比1970-2000年(0.6%·a-1)大; 冰储量减少的速率略大于面积缩小的速率, 说明冰川面积缩小的同时, 其厚度在迅速减薄. 1970-2000年和2000-2009年间, 玛纳斯河流域的冰川年均面积退缩率分别为0.5%·a-1和1.4%·a-1, 开都河流域的冰川年均面积退缩率为0.9%·a-1和1.1%·a-1, 显示出玛纳斯河流域冰川在2000年后呈加速萎缩趋势. 影响研究区冰川变化的主因是气温, 而夏季升温幅度及降水的不同是造成南北坡冰川差异性变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3.
中国冰川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程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理清冰川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程度、揭示响应度的空间变化规律,是开展冰川变化预估及其对社会经济影响程度量化研究的基础。使用1958-2010年西部地区150个气象站点的夏季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资料、中国第一、二次冰川编目数据,通过夏季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变化趋势值定量反映气候变化,以冰川面积变化率表征冰川变化,借助GIS技术平台,采用参照对比方法,从宏观层面研究了中国西部冰川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程度。依据等分分类法(Equal Interval),将响应程度分为极低度响应、低度响应、中度响应、高度响应、极高度响应5级。结果表明:中国冰川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方式与程度不同,对夏季平均气温变化表现为正响应,而对年降水量变化主要表现为负响应,冰川分布区年降水量增加带来的冰川积累量增多不足以抵消因温度升高而增加的消融量,升温是中国西部冰川快速退缩的主导性因素。就整体而言,冰川变化对夏季平均气温变化的响应程度相对较低,但局部地区冰川变化对温度变化高度敏感,响应程度高与极高。不同类型冰川的变化对夏季平均气温变化的响应程度亦不同,海洋型冰川的变化以中高度响应为主,极大陆型冰川的变化主要呈现极低、低响应程度,而大陆型冰川变化的响应程度呈两级化。  相似文献   
64.
以河西地区三大内陆河流域(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为案例研究区, 通过社会调查方式, 从总体、再分别通过农户与政府部门人员两个部分, 分析了公众对冰川变化及其可能影响的感知, 剖析了公众感知的流域差异性与原因, 对比分析了三大河流域公众对政府部门已实施应对水资源紧缺对策措施的效果与认可程度. 结果表明:超过65%的受访者认为冰川减少了, 从社会学的角度佐证了冰川明显消融萎缩的科学监测事实. 三大河流域公众对冰川变化对流域水资源、农业生产、生态影响的感知存在空间差异性, 这种差异性归因于三大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冰川分布与变化的空间差异性. 在冰川变化背景下, 公众对政府部门已实施应对水资源紧缺的对策措施的效果与接受程度不同. 三大河流域公众均认可种植业结构调整与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节水意识这两项措施, 且认为实施效果好; 发展设施农业措施的实施效果好, 已得到石羊河和疏勒河流域老百姓的认可与接受; 石羊河和黑河流域的公众认为实施推广节水技术措施的效果好; 退耕还林还草措施在黑河流域实施普遍且效果好; 水票制措施在疏勒河流域实施的最好, 黑河一般, 疏勒河较差.  相似文献   
65.
以Landsat MSS/TM/ETM+/OLI 遥感影像和数字高程模型为数据源,在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支持下,分析了阿尔金山地区1973、1999、2010、2015 四期冰川变化特征。研究表明:(1)1973-2015 年,冰川总面积共退缩了58.78 km2,年均退缩率为0.40%·a-1,东段退缩速率最快,其次是西段,中段最慢,且冰川退缩速率呈现出先变快后变慢的变化趋势。(2)各个坡向都出现不同程度的退缩,偏南坡比偏北坡冰川退缩严重。(3)冰川面积退缩速率与规模等级呈现反相关关系,小规模冰川退缩速率快。(4)冰川分布随海拔变化呈正态分布,海拔越低退缩速率越快。统计分析气象数据表明,气候变暖是冰川退缩的主要原因,同时地形与冰川规模也影响冰川变化。  相似文献   
66.
黄河上游阿尼玛卿山区冰川波动与气候变化   总被引:19,自引:13,他引:19  
以黄河上游阿尼玛卿山的冰川为研究对象, 通过应用航空相片、卫星遥感影像、地形图和数字高程模型(DEM), 分析了末次冰盛期、小冰期、自1966年及2000年的冰川范围及变化情况. 结果表明, 末次冰盛期的冰川范围是现代冰川的3.1倍; 小冰期以来, 冰川已经开始退缩, 尤其在1966-2000年期间退缩有加速趋势. 介绍了一种提取冰川雪线高度的方法, 并根据现代气候数据, 探讨了研究时段雪线高度上的夏季平均气温变化趋势. 结果表明, 末次冰盛期时, 雪线下降了420 m左右, 相应的夏季平均气温比现代低1.9 ℃, 小冰期盛时夏季平均气温比现代低0.6 ℃.  相似文献   
67.
王文颖 《冰川冻土》1995,17(1):93-96
国际喀喇昆仑山公路巴托拉冰川研究组,时隔20年,再次深人巴托拉冰川,采用先进技术,对原冰川预报方案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表明,除了在巴托拉冰川最后一次自1966年起的前进的终止时间上有数年的误差和实际前进距离短于所预报的数据外,1974-1975年所作的预报方案,经过近20年的考验,基本正确,其结果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68.
俄罗斯图瓦共和国境内的蒙贡-台加山是位于亚洲中心的一个独立的冰川作用中心。现代冰川共36条,总面积27.8km2,主要受西风环流及地方性环流的降水补给,具有亚大陆型冰川的特征。小冰期最盛期以来,冰川面积减少49.3%。近150年来,冰川面积和长度继续减少,末端及雪线高度升高。近30年来,冰川退缩速度加快,冰川物质平衡有10年左右的波动变化,目前处于负平衡状态。但1992-1993年两条山谷冰川突然前进。对比亚洲中部其它山系,发现本区冰川动态变化独特,说明不同地区冰川对于全球性气候的响应过程比较复杂。  相似文献   
69.
本文以1991-1992年物质平衡观测结果及附近的马尔什基地弗雷气象中心的夏季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的多年观测资料为基础,应用有关物质平衡线处的当量物质平衡等概念推算出柯林斯冰帽小冰穹1971-1992年物质平衡的多年变化。结果表明,80年代中期以前,冰川以负平衡为主;80年代中期以后,主要由于降水增加有利于冰川的发育,以正平衡为主。20余年来冰川处于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70.
本文从1976,1990,1999的Landsat及2003年ASTER系列数字遥感影像上提取了喜马拉雅山脉西段纳木那尼峰地区的4期冰川空间分布数据,在Arc/Info中综合各期数据,建立研究区1976—2003年冰川变化图谱,定量分析了纳木那尼峰地区冰川的空间变化。图谱这种数据集成的方法明显优于直接将各期影像分类结果进行比较的传统研究方法。研究结果表明,纳木那尼峰地区的冰川以广泛退缩为主,但北部也有少量前进冰川存在。自1976年到2003年,冰川面积从84.41km2减少到77.29km2,各时段分别以平均0.17km/a,0.19km/a和0.77km/a的速度在退缩,冰川退缩明显加速。冰川退缩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4%,明显比高亚洲冰川平均退缩比例(7%)大,表明西喜马拉雅山脉的冰川退缩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