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8篇
  免费   372篇
  国内免费   507篇
测绘学   123篇
大气科学   88篇
地球物理   580篇
地质学   1416篇
海洋学   224篇
天文学   25篇
综合类   145篇
自然地理   146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66篇
  2020年   69篇
  2019年   77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66篇
  2014年   128篇
  2013年   89篇
  2012年   110篇
  2011年   101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82篇
  2008年   99篇
  2007年   85篇
  2006年   106篇
  2005年   116篇
  2004年   114篇
  2003年   87篇
  2002年   102篇
  2001年   91篇
  2000年   91篇
  1999年   58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70篇
  1995年   62篇
  1994年   77篇
  1993年   78篇
  1992年   76篇
  1991年   101篇
  1990年   42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5篇
  1954年   2篇
  1944年   3篇
  1943年   2篇
  1941年   2篇
  193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内蒙古巴特敖包地区早古生代洋壳消减的岩石证据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内蒙古白云鄂博北部巴特敖包、查干呼绍一带分布着一系列岛弧型侵入岩,其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与典型的埃达克岩(adakite)一致:SiO2 多≥56 %,Al2O3 >15 %,MgO<3 %(很少大于 6 %),Yb(0.726 ~ 2.789)×10-6,La/Yb>10 ~ 20,Y(6.842 ~ 28.734)×10-6,Sr>400×10-6,Sr/Y≥20 ~ 40;Mg#值在0.51 ~ 0.58之间,多大于0.40;稀土元素分析,显示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型,具正铕异常或微弱负铕异常;微量元素蛛网图中具明显的Sr峰和Nb、Ti低谷。9组锆石 U Pb同位素年龄值(206 Pb/238 U)范围在 345.06 ~ 552.671 Ma间,反映了本区大洋板块消减事件的年龄。构造环境判别证明它们是在岛弧环境下形成,为早古生代期间南蒙古洋板块向宝音图微陆块发生强烈斜向俯冲(oblique subduction),古洋壳板块发生部分熔融、消减而形成的产物。  相似文献   
62.
亚洲赤道地区大气动能的纬向传播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基于 1980~ 1997年 85 0hPa逐日NCEP/NCAR再分析资料讨论了亚洲赤道地区 (0°~ 5°N)大气动能的纬向传播特征。结果表明 ,在亚洲季风区内 ,赤道地区大气动能 (K)的最强中心位于 75°~ 90°E ,次强中心在索马里急流区 (5 0°E附近 )。在 0°~ 5°N ,90°E以东 ,平均的大气动能扰动和赤道上经向风扰动主要起源于西太平洋 ,并向西经南海传播到孟加拉湾。而在孟加拉湾动能中心与索马里急流区之间 ,动能传播方向比较复杂。以上事实说明赤道地区东亚季风系统确实是存在的 ,与印度季风系统中扰动的传播方向不同 ,东亚季风系统中动能和经向风扰动在东西方向上主要受西太平洋的影响。在亚洲赤道季风区 ,这两个系统的交界处约在 95°~ 10 0°E附近 ,比过去界定的偏西 5~ 10个经度。  相似文献   
63.
大青山地区寒武纪-奥陶纪地层分布零星,是由中生代逆冲推覆构造就位于此的一系列近东西向延展的构造岩片组成。下寒武统色麻沟组直接覆盖在太古界变质岩之上,缺失中元古界什那干群,寒武系与奥陶系之间呈假整合接触,标志着区内寒武纪与奥陶纪之间发生过一次抬升构造运动,其形成机制与古亚洲洋内的稳定陆快向华北板块拼贴事件有关,是早奥陶世末期华北板块整体抬升的序幕。这个层序界面的认识,对于恢复华北板块北部边缘构造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4.
跑马岗组时代涉及的若干重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北当阳新店—跑马岗剖面的跑马岗组跨白垩系与古近系 ,所含轮藻、介形类化石的丰富程度极为罕见。跑马岗组的时代问题与白垩系 -古近系界线及其陆相辅助层型的建立、印度德干玄武岩沉积夹层的时代、印度与亚洲大陆联合的时代和白垩系 -古近系界线事件起因假说等数个重大地学问题 ,以及江汉盆地深层油气资源评价密切相关 ,值得重视 ,尽早搞清  相似文献   
65.
中朝板块元古宙板内地震带与盆地格局   总被引:34,自引:3,他引:34  
乔秀夫 《地学前缘》2002,9(3):141-149
地史中发生的强地震事件在地层中留下固定的记录 (图 1~ 3) ,这些记录在区域上呈带状分布 ,代表地史中的地震带。中朝板块元古宙目前可识别出两个板内地震带 (图 5 )。中元古代板内地震带 (170 0~ 12 0 0Ma)西起太行山北段 ,经燕山山脉、辽宁西部、穿越辽河平原至辽宁北部的泛河流域分布 ,即燕山—泛河地震带 ,现今呈NEE向延伸。新元古代震旦纪地震带沿吉林南部、辽东半岛、山东中部及苏皖北部现今呈NNE走向分布 ,即古郯庐地震带 (6 5 0~ 6 0 0Ma)。上述两个板内地震带是元古宙不同时期超大陆裂解的响应。中元古代与新元古代两个不同方向的地震断裂带分别控制着两个时期的盆地边界。燕山泛河地震断裂带构成中元古代海盆南界 (指现在的位置 ) ,形成向北开放的海域。古郯庐地震断裂带将中朝板块裂解为华北块体与胶辽朝块体。古郯庐地震断裂带构成震旦纪海域的边界 ,震旦纪海盆通过朝鲜半岛与当时的外海相连接 ,华北块体则为陆源剥蚀区。文内四幅古地理图 (图 6~ 9)是以地震灾变思想为指导 ,以新的地层研究、对比为基础编制的 ,侧重反映了盆地的格局及其变化。根据地震、同沉积断裂新的思路 ,可提供地质学家重新认识与解释某些沉积矿床的成因 ,它们的成矿元素均来自地球深部而非地表风化作用。文中编制  相似文献   
66.
在已往发表的论著中 ,对金沙江古特提斯 (DT)阶段的造山过程 ,多采用板块理论的俯冲碰撞造山模式。但这一模式还未得到研究区沟孤盆的成对性、朝向消减板块方向的大规模推覆构造和相应的前陆盆地以及早期高压阶段和晚期中到低压阶段发生的多相变质作用等现象的有力支持。通过对滇西北金沙江拖顶和拱卡段的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和构造解析发现 ,众所周知的金沙江古特提斯对接带最显著的特征是宽约 1~ 2km的韧性走滑剪切带。该剪切带是西侧的三叠纪火山岩带和东侧的裂陷陆缘带沉积的上古生界的边界断层。不同尺度的剪切带把规模不等、时代各…  相似文献   
67.
华北板块北缘活动带元古宙构造岩片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新的研究证实 ,华北板块北缘残存一条元古宙构造岩片堆集带 ,包括古元古代、中元古代、新元古代等多期构造岩片。并相伴有 180 0Ma±、140 0Ma±、10 0 0Ma±、6 5 0Ma±的花岗岩类的侵入活动和构造变质成矿等热事件的年代记录 ,并在华北板块北部金镶边带中保存了相一致的信息 ,揭示了它们是陆缘多期拼贴造山的产物。这为超大陆旋回 ,特别是元古宙两次超大陆的聚合与裂解及其构造演化过程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野外实验园地 ,并为元古宙、特别是古元古代大陆的增生及Rodinia超大陆在北半球的存在或构造响应提出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68.
峨眉山玄武岩的地幔热柱成因   总被引:32,自引:4,他引:32  
根据峨眉山玄武岩的岩石组合、岩相学特征将峨眉火成岩省分为盐源-丽江岩区、攀西岩区、贵州高原岩区和松潘-甘孜岩区。通过对研究区二叠世的区域地质背景和古地理环境的分析,对峨眉山玄武岩喷发与地幔热柱的关系及其火山喷发的大地构造背景进行了进一步系统归纳和总结。根据地层学关系大致确定峨眉山玄武岩的主喷发期是阳新世(中二叠)晚期-乐平世(晚二叠)早期,时限大致为259Ma-257Ma。峨眉山玄武岩微量元素地幔标准化曲线特征与OIB基本一致,反映出其成因与地幔热柱活动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69.
济阳坳陷构造演化特征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盆地的形成和演化与板块运动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说中国陆相盆地的形成和演化是古生代以来板块运动的必然产物。济阳坳陷属于渤海湾盆地的一部分,所以研究其演化特征必须要了解渤海湾盆地的形成。济阳坳陷所处的区域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特征。古生代华北板块总体上以升降运动为主,但由于北缘长期处于活动大陆边缘状态,东南缘又经历了多阶段的板块构造演化,其开合作用造成了华北内部地壳较弱的挤压变形;中生代的裂前拱起和初始断陷阶段,济阳坳陷已初具雏形;新生代是济阳坳陷的强烈构造运动阶段,此时板块运动形成了盆地大体框架后,经过地幔波状运动的内部改造便形成了当今四凹六凸“北断南超”的箕状断陷盆地。  相似文献   
70.
依据 1∶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科研成果 ,认为碧口增生体内部具“三层式”结构特点 ,在对碧口增生体内部物质组成、变形、变质特征及形成时代等方面研究的基础上 ,将碧口增生体的形成和演化划分为 5个阶段 :沟、弧、盆体系形成发展阶段、板块碰撞造山阶段、陆内伸展和陆盆形成阶段、陆内逆冲推覆造山阶段、断块活动和差异性抬升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