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4篇
  免费   120篇
  国内免费   111篇
测绘学   74篇
大气科学   75篇
地球物理   142篇
地质学   281篇
海洋学   63篇
天文学   19篇
综合类   34篇
自然地理   6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生活于珊瑚礁区的大型海藻可以与珊瑚一起为礁栖生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 它们在维护珊瑚礁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论文比较研究了生活于我国南海中沙大环礁区4种优势海藻的生化组分、光合特征及其对海水升温的生理响应,其中厚膜藻(Grateloupia ellipitica)和粉枝藻(Liagora samaensis)为红藻, 钙扇藻(Udotea flabellum)和仙掌藻(Halimeda discoidea)为绿藻。结果显示, 与绿藻相比, 红藻藻体叶绿素(Chl a)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更低且含有藻胆素, 红藻的光补偿点(EC)和呼吸速率(Rd)均显著低于绿藻。海水升温提高了4种海藻的光能利用效率(α)、ECRd和日净光合固碳量; 同时, 升温还降低红藻的饱和光强(EK)、提高绿藻的最大光合放氧速率(Pmax)。结果还显示, 海水升温在光强较低时提高红藻的光合放氧速率, 光强较高时则降低其放氧速率; 升温也提高绿藻的光合放氧速率, 但光强变化对升温效应的影响不显著。基于4种海藻的光生理特征以及升温效应的种间差异性可见, 短时间升温(~4℃)有利于中沙大环礁区海藻的光合作用; 与绿藻相比, 该升温效应更有利于红藻。  相似文献   
62.
张天颖  史明泉  崔丽珍  秦岭 《测绘通报》2023,(11):69-74+121
针对基于位置指纹的Wi-Fi室内定位方法定位精度低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融合卷积神经网络(CNN)和胶囊网络(CapsNet)的Wi-Fi室内定位算法模型,记为CNN-CapsNet。首先将采集的RSSI时间序列信息,生成位置指纹图像数据集;然后通过由卷积层和池化层构成的CNN初级特征提取器,完成定位图像到初级特征图的转换;最后将初级特征图输入到CapsNet中,获得最终的分类结果。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向量维度,迭代次数等参数下,该模型的准确率高达99.99%,损失函数值低至0.009 91,优于其他的传统定位方法。  相似文献   
63.
基于人类福祉视角的中部地区碳排放绩效与效应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碳排放绩效是当前国内外低碳经济研究的热点问题,已有研究主要针对经济发展的碳排放绩效测度展开,关注经济产出的碳排放绩效。基于人类福祉是研究碳排放绩效的新视角。首次提出碳排放绩效的概念框架及图解,据此构建了人类福祉的碳排放绩效评估模型,应用LMDI分解法建立了碳排放绩效的效应分解模型,对中部地区人类福祉的碳排放绩效及其效应进行研究发现:(1)1990年~2008年中部六省经济发展的碳排放绩效整体上先增后降;人类福祉的经济绩效与碳排放绩效整体上均呈递减趋同态势。中部地区人类福祉碳排放绩效的省际差距整体上趋向缩小;(2)1990年~2008年中部六省经济发展的碳排放绩效的总效应波动较大,驱动效应和抑制效应交替出现。经济福祉绩效效应整体递增,由抑制效应向驱动效应演进,呈现趋同趋势;(3)中部六省人类福祉的碳排放绩效主要由经济发展的碳排放绩效决定,经济发展的碳排放绩效效应是碳排放绩效总效应的决定性因素,人类福祉的碳排放绩效效应是经济发展的碳排放绩效效应和人类福祉的经济绩效效应两种效应的叠合。  相似文献   
64.
基于2009年的遥感图像和野外调查,采用人类活动压力指数对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的人类干扰程度进行了评估,并分析了湿地群落植物物种多样性对人类活动压力的响应。结果表明,该区的人类活动压力较大,在严重的人类活动影响下,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已成为典型的河岸湿地生态系统退化区域,植物物种数下降,各生境间物种差异增大,其中城镇化压力是导致群落多样性变化的主因。  相似文献   
65.
γ射线暴能谱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6.
67.
68.
主要利用实验的方法,并结合计算,对淮南煤田各研究矿区次生生物成因和热成因混合煤层气的比例进行了对比估算。结果显示:两种方法估算的研究区煤层气的混合比例较为一致。淮南煤田混合煤层气中次生生物成因气所占比例较大,最高达到了79%,最低的也占到了43%。同时,国内外的研究也表明,煤层中后期次生生物气的生成可明显提高煤储层的含气量。因此,淮南煤田中后期次生生物气的生成对矿区煤层气资源的贡献重大。  相似文献   
69.
定向钻技术起源于石油钻井工业,经多年发展已拓展至隧道工程地质勘察及灾害处置、煤矿底板含水层改造、蓄能电站抽水通道施工、市政管道铺设等多个领域。地面注浆技术结合定向钻长距离精准穿越的优势,可实现地下工程不良地质高效预加固与灾害安全处置,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系统综述了定向钻注装备技术的发展历程、研究现状和待突破关键技术。首先,介绍了定向钻与地面注浆技术的发展历程;其次从重大科研项目、学术论文、授权专利以及工程实践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总结。结果表明:我国现阶段定向钻注技术总体已达到自主化、实用化的国际先进水平,但在千米级长距离快速钻进、复杂地质条件精准导向、地下工程精准注浆处置等核心技术方面仍存在“卡脖子”难题。面向战略性重大工程建设需求,提出了超长距离定向钻注一体化装备“预报、钻进、注浆、检测”四大功能模块,围绕随钻感知预报、快速钻进与卡钻预测、精准导向技术、远距离凝胶可控注浆材料、稳压控制分段注浆工艺、随钻检测系统六方面,开展了分析与讨论,可为我国定向钻注一体化装备技术发展和地下工程灾害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0.
建设工程规划用地测量作为城市规划测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发挥着基础保障性作用。其成果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重要依据,是科学规划高效实施的先决条件。通过借助现代化测绘工具,建立完善、全方位的技术服务以及数据支撑,确保规划用地测量工作的准确、有序开展。本文结合多年工作实践以及北京市规划委员关于规划用地测量相关规定,利用通州区城乡规划用地测量典型案例,来反映和说明规划用地测量的工作流程及作业方法,为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和测绘工作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