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51篇
  免费   1471篇
  国内免费   994篇
测绘学   930篇
大气科学   789篇
地球物理   2988篇
地质学   3474篇
海洋学   309篇
天文学   133篇
综合类   583篇
自然地理   610篇
  2024年   40篇
  2023年   185篇
  2022年   266篇
  2021年   311篇
  2020年   232篇
  2019年   337篇
  2018年   197篇
  2017年   236篇
  2016年   223篇
  2015年   238篇
  2014年   471篇
  2013年   327篇
  2012年   476篇
  2011年   426篇
  2010年   375篇
  2009年   406篇
  2008年   392篇
  2007年   339篇
  2006年   330篇
  2005年   326篇
  2004年   279篇
  2003年   341篇
  2002年   313篇
  2001年   278篇
  2000年   248篇
  1999年   251篇
  1998年   204篇
  1997年   240篇
  1996年   219篇
  1995年   195篇
  1994年   184篇
  1993年   199篇
  1992年   191篇
  1991年   168篇
  1990年   102篇
  1989年   122篇
  1988年   32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7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4篇
  1948年   4篇
  1947年   4篇
  1943年   3篇
  1942年   3篇
  194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61.
徐行  王先庆  彭登  姚永坚  姚伯初  万志峰 《地球科学》2018,43(10):3391-3398
西北次海盆是南海海盆的一个重要构造单元,揭示西北次海盆的地热流特征对于整体认识南海海盆热状态和热结构至关重要.沿着OBS2006-1地震剖面采集的一批实测地热流数据显示,该热流探测剖面横穿南海北部陆坡、西北次海盆、中沙隆起、东部次海盆4个构造单元,结合地震解释剖面等资料对西北次海盆进行地热流特征分析及研究.结果表明:西北次海盆的平均热流密度值为104.5±9.9 mW/m2,与中沙隆起相邻的东部次海盆北部的平均热流密度值为97±2.5 mW/m2,热流密度值的空间变化与地幔埋深起伏相对应,并受地幔热源所控制;通过研究热流异常点,发现水深相近的相邻站位之间的海底表层沉积物温度差异是判别测站受海底地下水热循环影响程度和类型的依据之一;用最新海洋地热流探测成果,结合区域地质与地球物理资料,推测西北次海盆形成演化时代与西南次海盆相近,只是它的生命史比较短暂.   相似文献   
62.
地虎矿床为蚀变岩型铜多金属矿床,围岩普遍发生蚀变。矿石的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分析结果显示,矿石中TiO_2和K_2O含量较低,微量元素中Ta的含量也较低。除了Nb/U值有较大差别外,其余的Th/Hf、Th/Zr、Nb/Zr、Zr/Y等比值都比较接近。稀土元素总体富集轻稀土,LREE/HREE值和(La/Sm)N值分别为1.012 9.095、1.409 5.997,变化范围较大,说明LREE、HREE内部分馏较明显;δEu、δCe分别为0.613 1.507、0.99 1.54,Eu正负异常明显,Ce主要显示正异常;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图解曲线表现为右倾型。这些地球化学特征与宰变镁铁-超镁铁质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相似,说明地虎矿床中的部分成矿物质可能来源于宰变镁铁-超镁铁质岩体,地虎矿床的形成可能是在板内拉张过程中同时或稍晚形成。  相似文献   
63.
利用Sentinel-1A SAR数据提取2021年西藏双湖县MW5.7地震同震形变场及2.5D形变场,反演断层滑动分布模型。计算不同节面解为接收断层产生的库仑应力变化差异确定发震构造,并结合余震分布信息评估未来地震风险性。结果表明,地震震中为34.37°N、87.71°E,震源深度6.51 km,发震断层倾向东、走向33°、倾角50°、平均滑动角-74°,以倾滑为主兼有少量左旋走滑分量,最大滑动量0.26 m。短时间内,震区南部地震风险较小,北部则需要结合更多资料进一步分析。本次地震是在羌塘块体持续向东扩张的背景下,受EW向拉伸作用使得黄水湖正断层发生的一次弥散型变形活动,SN向地堑得到进一步扩张。  相似文献   
64.
利用全球120个跟踪站2019年doy110~139观测数据进行GPS精密定轨;然后采用ECOM1、ECOM1+BW、ECOM1+ABW等3种光压模型,使用7个未参与定轨的测站进行PPP实验。结果表明,ECOM1+ABW组合模型轨道精度最高,非地影期三维轨道精度优于4 cm;对于静态PPP,收敛后水平方向精度优于0.8 cm,垂直方向精度优于1.2 cm;对于动态PPP,收敛时间在30 min左右,收敛后水平方向精度优于1.4 cm,垂直方向精度优于2.0 cm。  相似文献   
65.
遥感信源色彩信号的提取与复现   总被引:13,自引:13,他引:0  
陈春  王冬  马克玲 《测绘科学》2006,31(1):27-28
提出遥感信源色彩信号的提取及复现理论,给出了可操作的技术路线,设计了提取与复现程序,用MODIS(中等分辨率航天成像光谱仪)数据提取并复现了色彩信号,生成了色彩信号图像。未进行大气校正的色彩信号图像等效于太空对地摄影,从图像可看出,地物被笼罩在瑞利散射形成的蓝色“云雾”下。经瑞利散射纠正后的色彩信号图像接近于地面真彩色摄影,非专业人员能根据地物颜色及阴影判读出常见地物。理论可用于遥感信源地面真彩色图像重建、色彩信号不完整信源彩色仿真、航天对地真彩色摄影、信源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66.
面向地上下无缝集成建模的新一代三维地理信息系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地上下无缝集成三维建模是新一代3DGIS的主要标志,地上下无缝集成建模已成为当务之急。在三维空间建模技术现状与存在问题、目标层次与功能需求及三维空间模型现状与趋势分析的基础上,介绍了地上下集成建模的两个层次和无缝集成的基本原理;阐述以CD-TIN为纽带、以BRep-TIN-GTP为核心、以三层混合模型为成份的地上下集成空间数据模型的概念结构与典型逻辑关系。并结合城市与矿山应用,介绍该集成模型在GeoMo3D系统中初步实现后的可视化效果。同时,指出了与地上下集成建模相关的近年3DGIS的主要攻关方向和重点理论难题。  相似文献   
67.
GPS卫星轨道数值积分与广播星历及IGS精密星历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作者自编的SPPORB IT程序,对GPS卫星轨道的运动方程进行Adam s数值积分求解,同时利用广播星历计算卫星轨道坐标,然后将两者结果同IGS精密星历提供的卫星坐标进行比较,并探讨其轨道误差,计算结果显示广播星历与精密星历差值在2m左右,而数值积分与精密星历的差值在2 cm左右,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前者误差较大是没有考虑卫星所受的太阳光压、日月引力等影响,而后者考虑了这些影响。鉴于IGS提供的是地固系坐标,而本文数值积分是在惯性系坐标系下进行的,因此本文还举例对惯性坐标系和地固系之间的坐标转换进行了描述。最后,通过实例说明SPPORB IT程序的稳定性以及Adam s数值积分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8.
基于空间统计分析与GIS的人均GDP空间分布模式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宋琳  董春  胡晶  宁书年 《测绘科学》2006,31(4):123-125
本文将空间统计分析与G IS相结合,探讨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人均GDP在空间分布上的特征。研究表明,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人均GDP在整体上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性,而在东、中、西部三个区域呈现不同的空间关联模式。  相似文献   
69.
慢特征分析(SFA)方法可以从非平稳时间序列中提取出慢变的外强迫信息。近年来,SFA方法被应用于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用于探究气候变化的潜在驱动力及相关的动力学机制。本文基于SFA方法,提取全球陆地表面气温(LSAT)的慢变外强迫信息,研究全球LSAT慢变驱动力的空间结构特征及低频变率的主要驱动因子。SFA方法提取的LSAT慢变驱动力与历史时期全球辐射强迫(GRF)和全球海表温度(SST)的主模态(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MO、热带太平洋ENSO变率和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表明全球大部分地区LSAT的变率受到GRF和三个SST模态的显著影响。GRF对LSAT变率的影响有全球一致性的特征,而三个SST模态对LSAT变率的影响则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点。此外,由于SFA方法可以有效降低原始LSAT序列中随机噪声的干扰,GRF和SST模态对LSAT变率的解释方差显著提高,进一步表明GRF和SST模态是全球LSAT低频变率主要的驱动因子。最后,利用历史海温驱动AGCM试验(即AMIP试验)的结果,验证了三个SST模态对区域LSAT变率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0.
闪电电场变化测量系统是目前用于闪电物理研究以及闪电定位的重要手段之一, 提高测量系统的探测性能, 对于推动闪电物理以及闪电定位的研究具有重要作用。根据电磁感应原理, 研制出探测带宽为10 Hz~5 MHz的新型闪电电场变化测量仪。并进行了实验, 标定了测量仪输出信号与电场变化信号在频域上的数值关系。利用三套测量仪系统对南京多个强雷暴过程展开同步探测, 利用获取的数据反演了负地闪电场波形。对探测到的58次负地闪波形特征进行统计, 与国内外统计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发现各个地区的负地闪预击穿过程和首次回击电场波形特征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