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4篇
测绘学   6篇
地球物理   110篇
地质学   7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基于线性规划模型的极限分析上限有限元的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峰  阳军生  张学民 《岩土力学》2011,32(3):914-921
极限分析上限有限元法常利用三角形常应变率单元和摩尔-库仑屈服函数线性化的方法,以形成较易求解的线性规划模型。然而为满足计算精度,需引入大量的优化变量,增加了计算和存储的难度。为此,基于线性规划模型,利用MATLAB编制极限分析上限有限元程序,针对线性规划模型等式约束矩阵的高度稀疏性的特点,以稀疏矩阵的方式存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上述问题,使得上限有限元法能处理较大规模的岩土工程稳定性问题。以条形基础地基承载力课题为例进行算例分析,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同时讨论了模型网格单元和塑性乘子数目对计算结果精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62.
我国地震电磁卫星数据分析及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地震电磁卫星数据分析在中国地震电磁学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其中包括卫星数据分析的整体思路的确定,以及具体在电离层正常背景分析,干扰因素影响,数据分析方法和震例研究结果.目前的应用研究表明,电离层各观测参量具有不同的季节性及区域性复杂的正常变化背景,对提取地震异常增加了很多困难.而震例研究反映震前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电离层异常,空间电磁异常信息具有短临性和区域性特征,但异常的重复性、空间分布的相似性检验及背景场理论模拟等方法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逐步加强.  相似文献   
63.
利用2005年1月至2010年11月DEMETER卫星记录的NWC发射站的VLF电场功率谱数据,采用指数拟合的方法,分析了VLF电磁波在卫星高度激发的电场空间分布和衰减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VLF电场在发射站上空及其磁共轭区有着很强的对应关系,存在南、北2个强电场中心涡;(2)相对于发射站的位置,VLF电场中心点具有经度和纬度偏移,日侧地磁经度偏移均值大于夜侧,而地磁纬度偏移均值则小于夜侧;(3)日侧VLF电场强度呈现出周期性的年变化;(4)在VLF电场中心10°范围内,电场强度随距离快速衰减,衰减常数b在长达6年的时间内保持稳定.在以上研究结果基础上初步构建的卫星高度人工源电磁波空间分布特征,将为研究地表-电离层电磁波传播机理提供基础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4.
利用2005—2010年DEMETER卫星记录NWC发射站的19.8kHz电场功率谱数据,采用统计和线性拟合等方法,研究了NWC站发射的电磁波在顶部电离层及磁共轭区激发的电场效应及其在不同方位的衰减特性。结果发现:(1)在NWC发射站上空,卫星记录电场呈椭圆状扩散分布,电场最强中心点位置相对地面人工源位置有一定偏移;(2)研究区上空电场北部衰减梯度最小,东部衰减梯度最大;(3)在其磁共轭区,南部电场衰减梯度最小,北部衰减梯度最大。综合分析认为人工源(NWC)发射的VLF电磁波传播到电离层高度后,受地磁场影响,电磁波主要沿磁力线方向传播,空间电场最强中心点位置相对发射站的位置发生偏移,向磁赤道方向倾斜,而且偏于磁赤道方向的电场衰减梯度最小。  相似文献   
65.
本文选取了INTERMAGNET地磁台网2001年到2012年的地磁数据,对其进行世界时(UT)到地方时(LT)的转换后利用自然正交分量法(NOC)从所选资料中提取出太阳静日变化Sq成分,再通过球谐分析方法建立模型分离内、外源Sq成分,逐日反演出内、外源Sq等效电流体系,并得到外源Sq等效电流体系南北电流涡中心电流强度.本文将外源Sq等效电流体系南北电流涡中心电流强度与同一时期的Dst指数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它们之间具有同步变化的规律,且北半球电流涡中心电流强度在磁暴发生时的异常现象远高于南半球.对F10.7cm太阳射电流量与外源Sq等效电流体系南、北半球电流涡中心电流强度的长短周期分析发现,Sq等效电流表现出明显的11年周期特点,与太阳活动周期一致.外源南、北半球电流涡中心电流强度和F10.7cm年均值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了0.93和0.90,说明太阳活动是导致外源Sq电流体系变化的最直接也最主要的因素,这可能与电离层电导率受控于太阳的电磁辐射相关.  相似文献   
66.
2005年3月28日苏门答腊8.6级地震前的电离层扰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5年3月28日苏门答腊发生8.6级地震,通过分析处在地磁活动平静期的震前15天的数据,发现3月20、22、23和28日在赤道区域多个参量上出现电离层扰动,如电场和等离子体参量,认为这些电离层扰动可能与本次强震有关.震前电子密度异常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在原来的峰值变化区电子密度单调增加,幅度超过1σ,如3月20日和28日的异常;另外一种是改变了原来在赤道区的单峰变化形态,而呈现了双峰值和赤道谷值的变化形态,如3月22日和23日的扰动.分析结果显示,这两种形态的电子密度扰动都分布在一个比较大的范围内,经度上跨越100°,纬度范围30°,显示了比较长的异常持续时间和全球变化特性.VLF频段电场频谱的数据分析表明双峰形态的扰动不是磁共轭效应.同时低频电场扰动相对电子密度而言集中在一个相对小范围内,当Ne单调上升时,电场扰动却只出现在离震中最近的轨道上.分析认为震源产生的电场信号直接传播进入电离层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它可以通过岩石层-大气层-电离层圈层耦合机制造成电离层扰动.结合离子成分及其变化形态的分析,震前氧离子变化形态与氢、氦离子的形态相反,这与其他地震前的电离层异常扰动形态是类似的.综合分析认为,对于与地震相关的电离层异常的识别需要结合多个观测参量的联合分析.  相似文献   
67.
本文基于美国JPL实验室提供的全球电离层GPS TEC(GIM)数据和COSMIC掩星探测电子密度剖面,利用滑动四分位异常检测方法,综合分析了2010年4月13日青海玉树MS7.1地震前后15天内电离层异常的时空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震前11天电离层TEC开始出现扰动异常,4月13日出现了明显的TEC增强现象,且峰值电子密度也存在相似的变化趋势,综合考虑空间活动水平等因素,认为这些异常很可能与玉树地震有关。  相似文献   
68.
中国区域电离层TEC与月均值偏差的空间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姚璐  张学民  余涛 《地球物理学报》2014,57(11):3600-3610
本文利用美国喷气动力实验室(JPL)提供的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EC)的地图网格产品,计算了中国区域上空电离层TEC与月均值偏差及其空间相关系数矩阵,从而分析了TEC与月均值偏差空间相关性的分布特征,根据统计学中定义的相关距离提取了这种偏差在经、纬度方向上的空间特征尺度.并以2008年和2011年为例,着重考察了TEC月偏差的空间特征尺度与太阳活动水平、地磁条件和季节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TEC与月均值偏差的空间相关性呈现椭圆形高斯分布的特征,沿纬线方向的特征尺度大于沿经线方向,不同纬度区域偏差的空间相关性特征差异明显,高纬的特征尺度在两个方向上均小于低纬,而不同经度区域在相同地方时条件下表现差异不大;两个方向的特征尺度在白天、太阳活动水平高和地磁活动剧烈时均存在增大的现象.  相似文献   
69.
王树英  阳军生  张学民 《岩土力学》2014,35(7):1849-1854
通过室内三轴试验研究美国中部密西西比河流域低塑性粉土的液化重固结后剪切强度。研究成果表明,正常固结低塑性粉土液化后不排水剪切强度Su随重固结度的增加而提高,而且呈现类固结现象。类似于未受震动的情况,液化完全重固结后不排水剪切强度比Su,OC/Su, NC与固结比OCR呈幂指数关系,只是幂指数相对于未受震动情况稍大。随着OCR的增加,完全重固结引起的不排水剪切强度变化?Su, recon先提高后降低,当OCR =3.42时,?Su, recon达到最大值。液化完全重固结后不排水剪切行为不具有准稳态现象,随着轴应变增加,应力逐渐增加直至达到临界状态。另外,液化完全重固结后不排水剪切应力-应变曲线可被有效固结应力? ′c归一化。最终提出了计算液化完全重固结后低塑性粉土不排水剪切强度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70.
普洱地震前电离层电子密度扰动变化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挑选普洱地震前邻近地震震中的3条轨道的电子密度(Ne)数据,分析其1年内的所有重访轨道,并提取了这次地震前的Ne前兆异常. 结果表明:① 夜间电离层Ne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4个季节呈现了各自不同的变化形态;② Ne的主要变化形态有3种,即单峰、马鞍和平缓状,这些形态在各个季节都可能出现,但每个季节有相对集中的形态;③ Ne空间图象在震前30天内在震中区附近形成高值,异常信息在空间和时间上都与地震分布有很好的相关性,反映空间出现的异常信息确与本次地震有关;④ Ne重访轨道曲线形态有一定的相似性,可以为识别判定地震异常提供背景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