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7篇
  免费   322篇
  国内免费   379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1417篇
地球物理   30篇
地质学   24篇
海洋学   123篇
综合类   23篇
自然地理   6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96篇
  2013年   97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84篇
  2008年   92篇
  2007年   98篇
  2006年   79篇
  2005年   78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1篇
  1951年   2篇
  1942年   1篇
  1936年   1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首先采用150~100 hPa气层20 °W~180 °,15 °S~35 °N区域的平均东风和单位面积东风贡献的动能两种办法定义了热带东风急流(TEJ)指数,并分析了1948—2010年TEJ随时间的变化。然后利用谐波分析方法分析了急流显著偏强和偏弱期平流层10 hPa绕极反气旋和波动的差异。分析表明,在急流显著偏强期平流层10 hPa 40 °N以北的绕极反气旋偏弱,而急流显著偏弱期则偏强,差值约为100~150位势米。45 °N以北1波占绝对优势,1波从春到夏的季节转换与TEJ的快速发展紧密相连,急流显著偏强期1波的季节性调整早于显著偏弱期。急流显著偏强和偏弱期相比,极区65~85 °N 1波平均槽脊位置有较大差异。45~60 °N纬带1波在急流显著偏强期振幅明显加强,变化相对稳定,而急流显著偏弱期1波振幅和位相的变化要强烈得多。   相似文献   
62.
对2001年7月26~28日、1994年6月23~25日安阳区域连续性暴雨过程的环流形势场与物理量分析结果表明高低空西南急流与中尺度气旋的相互作用,是形成连续性强降水的一个重要机制;中尺度的动力、热力特征是强降水维持的原因.  相似文献   
63.
论北半球三大温带草原农垦与沙漠化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7,他引:2  
赵兴梁  杨根生 《中国沙漠》2002,22(5):446-451
我国东北西部和内蒙中东部,与北哈萨克斯坦、美国中西部大平原为北半球温带三大肥沃草原。雨量在300~ 400mm之间,地形平坦,气候适宜于畜牧业,实为天然的殷实草原。文章根据调查材料和文献提供了有关这三大草场大规模农垦旱作以致变成沙荒、沙漠化土地和尘源的一些信息。  相似文献   
64.
GRAPES模式对“0703”强风暴潮的数值模拟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对2007年3月4~5日凌晨发生在渤海及山东北部沿岸的一次强风暴潮过程成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利用我国新一代数值预报模式GRAPES(Global/Regional Assimilauon and Prediction Enhanced System)对该过程进行了气压场和风场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由温带气旋产生的强而持久的向岸大风是引发此次强风暴潮发生的主要强迫动力;风应力增水作用与天文大潮相叠加直接导致风暴潮的发生;GRAPES模式较好的模拟出了本次风暴潮过程的气压场和风场特征.其中,气压场中,较好的模拟出了温带气旋的发生发展、移动路径、强度变化等特征;风场中,较好的模拟出了风增大和减弱的趋势以及造成风暴增水的向岸大风的风场分布特征等.  相似文献   
65.
任国玉 《地理研究》1987,6(4):70-76
应用修订的康拉德公式计算美国中东部温带地区日均温稳定≥10℃积温,并同我国相应纬度地区作了对比。这一对比揭示出我国东部温带并非世界同纬度地带夏半年热量资源最丰富。  相似文献   
66.
一般把发生在海洋上和海滨地区的,由于海洋自然条件产生异常或激烈变化而引发的灾害,称为海洋自然灾害。 风暴潮是发生在海洋沿岸的一种严重自然灾害,主要是由强风或气压骤变及高潮水位共同引起,爆发的时候局部地区水位猛然增高,酿成重大灾害。在温带气旋鼎盛的春秋季节,常发生温带风暴潮,以中纬度沿海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67.
2012年初春粤北一次少见高架雷暴过程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地面中尺度自动气象站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2年2月27日广东发生的一次罕见高架雷暴天气过程的特点及成因。结果表明,这次出现在低层冷高压控制下地面冷锋后部并伴有短时强降水、雷电和冰雹的强对流天气过程,是一次典型的"高架雷暴"过程。与从地面发展的普通雷暴不同的是,强对流天气发生时,近地面层大气层结稳定,低空有逆温层存在,暖湿空气是从逆温层以上开始抬升的,强对流天气落区与850 hPa切变线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中高层西风槽东移南压,850 hPa偏南急流的建立和显著增强,为此次高架雷暴过程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近地面层冷空气补充南下迫使低层暖湿空气抬升,配合高空槽前辐散气流的抽吸作用以及广东上空有利的大气动力、热力不稳定条件,是此次高架雷暴过程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68.
用常规天气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卫星云图、天气雷达等资料对2009年9月16日出现在广东最少雨区之一的罗定市的强降水特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巨爵"减弱后的低压系统移动缓慢,其与西伸的"方头"副高之间气压梯度增大,偏南急流在粤西加强和维持是形成"9.16"暴雨的最主要天气系统;边界层内持续的水汽输送和强辐合上升运动是特大暴雨产生的最主要原因;地面弱冷空气的渗透也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罗定特殊的地形对此次暴雨的形成也十分有利。卫星云图上罗定上空云系稳定少动和雷达回波上南北向的对流云带中的列车效应是这次强降水过程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69.
1311号强台风“尤特”登陆后给广东带来持续性大范围强降水,对流降水特征显著.分析了“尤特”影响期间大尺度环流背景,重点讨论了此次持续性强降水过程中大气层结问题.发现低空急流向广东输送强的暖平流,是广东大气层结不稳定得以持续维持的根本原因.进一步分析发现,低空急流本身并不是“暖”的,当“尤特”趋向陆地时,陆地上的暖气团在“尤特”环流强迫下向南传播扩散,低空急流穿越这一暖区时温度升高才具备“暖”的特性.这一事实在以前并未被关注到.通过个例反查,在许多登陆后造成连续强降水的台风过程中均发现了这一特征.因此,台风登陆引起环境温度场的演变以及与低空急流的配置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70.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和新一代天气雷达监测资料,对大兴安岭地区加格达奇市2006年8月一次飑线天气的环境条件和雷达回波特征等分析发现:此次过程的影响系统高空槽为前倾结构,飑线发生在地面冷锋前,大气具有较强的不稳定层结,有利于上升运动,水汽充足,低层较强的垂直风切变使对流云团和弓形等线状回波生成并较长时间地维持和发展。对流云团位置与上升运动区域较为一致,产生飑线的强对流云团出现在中低层垂直速度梯度较大并靠近上升运动中心一侧,并位于低层比湿和水汽通量散度梯度较大区域即干锋附近以及K指数能量锋上。飑线弓形回波出现在一个中尺度椭圆状对流云团中心内部发展最强处。当云团向东北偏东方向移过加格达奇雷达站时,雷达反射率因子先后呈现出弓形、"人"字形等线状回波特征,当线状回波南端"人"字形顶部较强回波和后侧入流急流前方"V"型槽口的尖峰移经加格达奇时,带来了雷雨大风天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