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9篇
  免费   107篇
  国内免费   167篇
测绘学   206篇
大气科学   161篇
地球物理   43篇
地质学   306篇
海洋学   95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55篇
自然地理   82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5年   3篇
  1957年   1篇
  1952年   1篇
  1951年   3篇
  1950年   2篇
  1948年   5篇
  1947年   2篇
  1946年   5篇
  1945年   3篇
  1944年   6篇
  1943年   5篇
  1942年   1篇
  194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滑坡体三维地质建模与可视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明超  胡兴娥  安娜  刘杰 《岩土力学》2008,29(5):1355-1360
针对滑坡地质研究的自身特点,提出了面向滑坡地质体三维建模的NURBS-BRep混合数据结构和地质结构单元实体构造技术.通过对滑坡基础地质数据的预处理、滑坡数字地形和滑动面的三维建模、地质结构面的系统构造、地质结构体的生成和显示,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滑坡三维地质模型的构建方法.将该方法应用于某水库滑坡,建立了相应的三维滑坡地质模型,并基于此模型进行了三维剖切分析、数字钻孔、等值线生成、滑块自动剖分、滑坡失稳可视化动态模拟和滑坡体方量精确计算等一系列实用的可视化分析,为滑坡稳定性的准确计算和客观评价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63.
利用美国海洋大气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NOAA)逐日对外长波辐射(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OLR)资料、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和美国联合台风预警中心(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JTWC)台风路径最佳资料,考察了热带大气夏季准双周振荡(Quasi-biweekly Oscillation,QBWO)对西北太平洋台风生成的影响,揭示了QBWO对西北太平洋台风生成位置、频数和发生概率的显著影响。结果表明:(1)伴随QBWO对流活跃中心的西北方向的传播,西北太平洋台风生成位置也呈现相应移动;(2)QBWO对流活跃位相期间,台风频数偏多,发生概率偏高,而在QBWO对流抑制位相,台风频数偏少,发生概率偏低;(3)台风生成潜在指数(Genesis Potential Index, GPI)收支分析指出了对流层低层绝对涡度和中层相对湿度是调制整个海域台风生成的两个重要的大尺度环境因子;(4)GPI的收支分析还表明了大尺度环境因子对台风生成的影响对QBWO的位相与区域具有显著的依赖性。在QBWO对流活跃位相期间,南海中北部区域低层涡度对GPI正异常贡献最为显著;在菲律宾以东海域,对流层中层相对湿度对GPI正异常贡献最为显著;在关岛附近海域,主要的贡献来自于低层绝对涡度与非线性项,且它们对GPI负异常的贡献相当。在QBWO对流抑制位相,南海中北部区域GPI的负异常贡献主要来自于低层绝对涡度;在菲律宾以东海域GPI负异常贡献主要来自中层相对湿度;关岛附近海域的GPI正异常的主要贡献来自于垂直风切变和非线性项。   相似文献   
64.
地图符号的认知语义分析与动态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江鹏  游雄  贾奋励  夏青 《测绘学报》2017,46(7):928-938
面向位置服务背景下地图符号按需和动态表达的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认知语义分析的地图符号结构化描述模型,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地图符号动态生成方法。结构化描述模型立足"现实—认知—符号"的认知语义原理,以地图符号语素为基本单元、以语义结构为描述框架,侧重描写符号图形和语义之间的关联映射机制。动态生成方法的核心是一种规则控制语素组合构造符号的上下文无关文法模型,通过对图形语素、形态结构语素以及符号生成规则系统进行建模,重构了地图符号动态生成的文法编译器。以个性化导航路径符号为例,通过面向不同情境和语义结构的符号动态生成试验,验证了本文方法的可行性。本文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地图符号的认知和结构原理,并促进相关行业和应用领域地图符号化的按需和动态表达的水平。  相似文献   
65.
采用不同样本集合同化地面观测对一次飑线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夏季黄淮地区一次飑线过程,利用WRF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模式及其Hybrid ETKF-3DVAR同化系统,考察不同生成方案的样本对同化地面观测的影响。集合样本创建方式包括3类:扰动初始背景场的方案 (RCV)、使用不同的物理参数化方案 (PPMP) 以及前两者集成方案 (BLE)。基于增量场分析,同化地面观测主要调整850 hPa以下水平风和水汽混合比的空间结构,其中RCV方案侧重于改变水平风的空间分布,PPMP方案侧重于改变水汽混合比的空间结构,BLE方案兼具二者特征。同化地面观测可以间接改善6 h降水预报,其中PPMP试验的降水预报最好,尤其是对降水位置和强度的预报。对比雷达回波观测,RCV试验和BLE试验对弓状回波模拟得较好,BLE试验的模拟较多体现RCV特征。PPMP试验和RCV试验还可改变冷池的位置和强度,同时影响飑线出现和消亡时间,相对而言,PPMP试验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66.
通过分析虚拟参考站技术和主辅站技术的不足,提出了一种新的网络RTK技术——增强参考站技术(ARS).分析了这种技术的原理并阐述了该技术中改正数的生成方法,同时,提出了一种基于RTCM编码的适合于该技术的改正数编码格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该技术的RTK定位精度、数据传输效率和系统可靠性,从理论上说明了增强参考站的技术优势.最后,以四川综合GPS服务网(SIGN)的子网数据对该技术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技术具有高定位精度、高数据传输效率的特点,是一种理想的网络RTK技术.  相似文献   
67.
杨少文 《四川测绘》2008,31(1):41-43
本文详细介绍了在国外铁路项目前期工作实践中,采用影像纠正、自动提取等高线、影像矢量化等技术,摸索出的一套新的制图方法.  相似文献   
68.
首先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GIS)网络分析的发展概况;其次在已有GIS最佳遍历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最佳多路遍历分析算法。并在ArcEngine环境下,以某县交通网为例,利用C#.net及ArcEngine二次开发类库实现了其最佳多路灾情巡视路线分析。算法适用范围广,可以推广到很多同类的地理网络问题。  相似文献   
69.
针对利用生成对抗网络模型(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GAN)重建SAR(Synthetic Aperture Radar)图像存在边缘细节信息不足和“伪影”(artifacts)现象,该文基于增强型超分辨率生成对抗网络(Enhanced Super-Resolution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ESRGAN)光学模型,重新设计生成网络上采样重建模块和结构损失函数,提出一种结构增强型生成对抗网络SAR图像超分辨率重建算法,包括特征提取、特征增强和上采样重建3个模块:在特征提取模块采用小尺度卷积层对输入SAR图像进行低层次特征提取;在特征增强模块采用多个级联残差密集块(Residual-in-Residual Dense Block,RRDB)和卷积层提取输入特征;在上采样重建模块交替使用最近邻插值(Nearest Neighbor Interpolation,NNI)和亚像素卷积(Sub-Pixel Convolution,SPC)对特征进行放大重建,使特征信息交互融合。与传统插值算法和经典深度学习重建算法相比,该算法在视觉效果和定量评价方面均有显著提升,能够在保持原网络模型重建图像内容信息不丢失的基础上,增强重建图像边缘细节信息和减缓“伪影”现象,有利于后续目标识别和灾害监测等工作开展。  相似文献   
70.
一、引言 由于晕渲地图具有形象美观、立体感强的特点,一直是表现地貌地势的一种常见手段。随着计算机、测绘等先进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自动生成晕渲技术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本文旨在通过对数字地貌晕渲生成技术的研究分析对比,提高地貌晕渲图的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丰富数字地图的产品,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