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19篇
  免费   686篇
  国内免费   742篇
测绘学   447篇
大气科学   831篇
地球物理   657篇
地质学   1407篇
海洋学   589篇
天文学   48篇
综合类   309篇
自然地理   259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84篇
  2022年   116篇
  2021年   139篇
  2020年   138篇
  2019年   155篇
  2018年   128篇
  2017年   162篇
  2016年   145篇
  2015年   178篇
  2014年   242篇
  2013年   179篇
  2012年   251篇
  2011年   207篇
  2010年   212篇
  2009年   196篇
  2008年   169篇
  2007年   173篇
  2006年   166篇
  2005年   161篇
  2004年   123篇
  2003年   121篇
  2002年   131篇
  2001年   140篇
  2000年   93篇
  1999年   80篇
  1998年   77篇
  1997年   84篇
  1996年   69篇
  1995年   64篇
  1994年   60篇
  1993年   57篇
  1992年   48篇
  1991年   45篇
  1990年   32篇
  1989年   45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4篇
  1950年   2篇
  1943年   3篇
  1938年   1篇
  1937年   1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地球内部放射性产热元素U、Th及K(HPE)含量如何随深度的变化而变化是固体地球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在限定地壳的热和流变学结构、地球化学、岩石和构造模型中起关键性的作用。对HPE深部分布的认识主要来自于对大型花岗岩岩基的研究及对地表热流值和产热率之间关系的模拟,对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的HPE随深度的分布缺乏认识。在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中实施的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届时将提供超过5km的岩心,为确定苏鲁超高压带的HPE结构提供了最好的机会。对CCSD的100~2000m岩心的732块样品详细的放射性产热元素含量的测试及现今产热率计算的初步结果表明:(1)花岗质片麻岩具有最高的产热率,平均为1665×10-11W/kg;(2)副片麻岩(变沉积岩)具有中等的产热率,为994×10-11W/kg;(3)金红石榴辉岩及石榴石橄榄岩具有最低的产热率,为17×10-11~20×10-11W/kg;(4)放射性产热元素的浓度及相应的产热率随岩性的变化而变化,呈现阶梯状的分布特征。产热率随深度的变化特征表明CCSD主孔中的HPE三明治结构。该结构可能代表着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中的典型HPE结构,比大型花岗岩岩基的HPE结构更复杂,与传统的HPE指数衰减分布模式不吻合。CCSD主孔中所揭示的三明治式HPE结构是大陆被动陆缘中的基性及超基性岩、沉积岩及花岗岩在深  相似文献   
62.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CCSD)主孔地区岩石圈热结构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岩石圈热结构是指地球内部热量在壳幔的配分比例、温度以及热导率和生热率等热学参数在岩石圈中的分布特征。岩石圈的热结构直接影响着岩石的物理性质和流变学性质,同时还控制了化学反应的类型和速度,从而制约着岩石圈的发展和演化。本文在前人CCSD主孔岩石主、微量元素研究基础上,利用Rybach生热率公式计算了钻孔岩石的放射性生热率,并结合岩石热导率的测定研究了CCSD主孔100-2000m岩石的热结构和主孔榴辉岩在不同退变质程度下生热率、热导率的变化:钻孔中岩石的平均生热率为0.95μWm-3,平均热导率为2.96mWm-1K-1。,其中片麻岩生热率高迭1.01-1.7μWm-3,热导率为2.76-2.96mWm-1K-1;基性超基性岩石生热率最低(<0.21μWm-3),热导率则高达3.20mWm-1K-1以上;新鲜榴辉岩生热率、热导率居中,分剐为0.16-0.44μWm-3和3.31-3.85mWm-1K-1。钻孔中榴辉岩生热率、热导率变化主要受岩性控制:从新鲜榴辉岩到完全退变榴辉岩,热导率总体上降低,但从强退变榴辉岩到完全退变榴辉岩,岩石热导率升高;而在此过程中岩石生热率总体上升高,仅当从中等退变质榴辉岩退变为强退变质榴辉岩时,岩石生热率出现降低趋势。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预测CCSD主孔5000m深度处温度为139℃,温度范围为131-151℃。根据区域深部地球物理探测成果对CCSD主孔地区岩石圈热结构进行了研究:上地壳底部温度为256℃,中地壳底部温度为492℃,Moho面温度为683℃,岩石圈底部温度为1185℃,来自地幔的热流为44.1mWm-2,对地表热流的贡献率为58%。研究结果表明,由岩石物理方法获得的CCSD主孔地区岩石圈地温曲线与石榴石-二辉橄榄岩包体推断的中国东部地温曲线十分吻合,本文从实验岩石物理学角度为CCSD主孔地区岩石圈热结构研究提供了重要约束  相似文献   
63.
本文主要讨论了利用空间投影一空间斜墨卡托(SOM)投影进行卫星遥感图像精纠正与定位,解决缺少控制点地区卫星遥感图像精纠正与定位问题,并根据正反算公式讨论了卫星遥感图像纠正的空间投影数学基础。  相似文献   
64.
梁平 《贵州气象》2005,29(1):20-22
利用黔东南三板溪电站库区40多年来8站年降水和夏季降水资料,从三板溪电站库区各地区年降水和夏季倾向率、周期性、阶段性3个方面来探讨黔东南三板溪电站库区40多年来年降水和夏季降水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65.
杨祎  安祥 《贵州气象》2005,29(6):40-41
对江口县1981~2000年的大气观测资料与农业气象田间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进而找出影响江口县杂交稻空壳率的相关因子,并确定其相关因子的指标值。  相似文献   
66.
影响地温日极值的要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万俊 《四川气象》2002,22(4):61-62
本文对影响地温日极值的要素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对获取正确的地温日极值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7.
陈增军 《湖北气象》2002,21(4):35-37
从泰安市2000-2001年“121”电话气象信息服务实际出发,揭示了影响“121”电话拨打率的三种主要客观因素,并指出其拨打率与用户群、季节和信箱内容有效为密切的关系;同时提出了提高“121”电话拨打率的三种途径,即增强气象服务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丰富服务内容和拓宽服务领域,加强“121”气象信息服务电话宣传。  相似文献   
68.
中国西北部盆地岩石热导率和生热率特征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邱楠生 《地质科学》2002,37(2):196-206
本文根据大量实测数据,首次系统地报道了中国西北地区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和柴达木盆地内的岩石热导率、岩石放射性生热率数据及其分布特征.对600多个岩石热导率和100多个实测岩石生热率的统计分析表明,沉积盆地中岩石的热物理性质与其岩性、埋藏深度和地层时代密切相关.随深度和地层时代的加大,岩石热导率增大;塔里木盆地的岩石热导率的总体平均值最大,而柴达木盆地的最小.岩石生热率在上地壳的分布是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的,但在沉积盆地的深度范围内几乎不变,其分布是均匀的,仅不同岩性的生热率差别较大.估算的岩石放射性生热产生的热量可以占到盆地地表热流的25%~45%.因此,岩石热物理性质的参数不仅与盆地的地温分布和大地热流特征密切相关,还可以为该地区盆地热历史恢复及深部地球物理的研究提供有效的参数和边界条件.  相似文献   
69.
东天山晚古生代内生金属矿床成矿系列和成矿规律   总被引:12,自引:8,他引:12  
东天山造山带是我国重要的金铜矿产富集区之一,通过初步研究,按照成矿系列的学术思想将区内金属矿床划分为6个矿床成矿亚系列,并对每个成矿亚系列形成的构造环境和主要地质作用进行了简要论述,进而探讨了该地区区域成矿规律与构造演化的关系,总结了该地区构造活动的时-空演化导致该地区独具特色的内生金属矿床侧向分带现象。  相似文献   
70.
原油在储层介质中的加水裂解生气模拟实验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采用高温高压热模拟实验方法,开展了原油在砂岩和火成岩储层介质中的加水裂解生气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原油开始大量裂解的温度是400℃,随模拟温度增加,甲烷相对含量增大,乙烷以上重烃气尤其是丙烷相对含量减小.其中砂岩的油水混合物裂解生气主要发生在450~500℃之间,生气窗范围小,对应的烃气产率高,火成岩的油水混合物裂解生气主要发生在450~600℃之间,生气窗范围大,对应的烃气产率小.模拟烃气的组分碳同位素分馏显著,随模拟温度增加呈变重趋势.在裂解生气过程中,水解加氢和催化作用对烃气的组成、产率和碳同位素分布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