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8篇
  免费   83篇
  国内免费   36篇
测绘学   94篇
大气科学   25篇
地球物理   67篇
地质学   100篇
海洋学   30篇
天文学   161篇
综合类   43篇
自然地理   227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69篇
  2021年   64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广西是我国手足口病高发区。本文运用相关性分析、趋势面分析及地理探测器,基于2013—2017年广西14个地级市的手足口病和理环境要素(降水量、气温、日照时数、相对湿度和植被覆盖度)数据,对广西手足口病发病率进行时空变化和交互归因分析。结果显示:(1)2013—2017年,研究区的手足口病发病呈峰谷年交替出现,年内发病双高峰特征;盆地地区的手足口病发病率稍高于其他地区。(2)气温和日照时数与广西手足口病发病率存在着显著正相关关系。(3)2013—2017年,东西方向上中西部各地级市手足口病发病率普遍高于东南部各地级市;南北方向上各地级市手足口病发病率差异并不非常显著。(4)气温对广西手足口病发病率影响最大(q=0.49),其次是日照时数(q=0.45);气温和日照时数对广西手足口病发病风险有着严密共增长趋势;每两个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对手足口病发病率的影响力均比单要素作用时强,其中气温和日照时数交互作用时的影响力最大,日照时数和降水量交互作用时的影响力次之。据此得出结论:广西手足口病发病有明显的时间和空间差异;各地理环境要素与手足口病之间存在一定关系,其中气温对发病率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62.
基于航空联系的中国城市网络格局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2000、2005、2010、2017年全国民航机场及航线客流的截面数据(不含港澳台地区),结合复杂网络、GIS与地理探测器方法,刻画了21世纪以来我国航空联系网络所反映的城市网络格局,并分析其演变过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目前形成了以上海、北京、广州、成都为一级核心城市,多层次、多中心的网络格局,并由“三中心”逐渐演变为“四中心”结构;中心城市分布具有明显的东西差异,呈现“三足鼎立、西部突出、中部薄弱”态势;全国城市网络具有无标度、小世界特征及较强的集聚性,中心城市在2005年前向东南沿海集聚,而后向中西部地区扩散,集聚性有所降低;中国城市网络格局的演变由政策支持、旅游发展水平、经济基础、产业结构等多因素共同驱动。  相似文献   
63.
为揭示住房空置率对地理空间因素的依赖性,本文首先以50 m×50 m格网为基本单位,通过建模等方式计算格网尺度的住房空置率、自然因子、社会因子,然后对研究区进行不同级别的划分和相关性分析,最后采用地理探测器法对自然因子的影响机制进行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住房空置率与所选地理空间因子均呈显著性相关,植被占比对住房空置率的影响程度最大,其他自然因子的影响程度普遍偏小;②由于非建成区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因此非建成区对于社会因子和自然因子的依赖程度均大于建成区;③各街道的住房空置率受坡度的影响程度普遍小于其他自然因子,各因子两两之间的交互作用对住房空置率的解释力具有显著增强的效果。本文为小区域住房空置率的影响因素剖析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4.
伴随中国城镇化进入中后期发展阶段,增进居民福祉成为核心目标,从“自上而下”的供给侧系统目标优化向“自下而上”的需求侧多维目标协同转变,为理解城镇化内涵提供新视角。本文从人居生活、人文环境、人城关系等维度界定了城镇化内涵框架与指标体系,并运用泰尔指数、方差分解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解析2010—2020年中国城镇化的时空分异规律与影响因素变化。结果发现:2014年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以来,中国城镇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人居生活与人城关系稳步提升,人文环境有较大改善空间。城镇化高水平区域逐步向沿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的内陆地区扩展,区域差异明显缩小,地区内差异贡献率呈现扩大趋势。人居生活差异、人城关系差异是城镇化分异的主要原因,2014年以来人文环境差异的贡献率显著增大。对外开放和科技创新始终是人居生活差异的主要作用因子。随着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政府财政对人文环境差异的作用力逐渐降低。资源禀赋对人城关系差异影响相对较大。本文可为促进中国城镇化发展提供理论和经验支撑。  相似文献   
65.
科学评估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基于2000—2020年Landsat遥感影像,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SEI)分析青藏高原典型高寒沙区共和盆地近20年的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特征,并使用地理探测器量化该区生态环境的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共和盆地RSEI均值在2000—2020年呈增加趋势,平均增幅为7.5%/10a,空间上呈东高西低、南北高中间低的分布特征;(2)2000—2020年,共和盆地生态环境改善区域占比为66.55%,主要分布在中部和东南部,保持不变的区域占比33.15%,退化区域占比0.29%;(3)降水是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关键因子,因子交互作用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解释力更强,合理的土地资源配置能显著促进生态改善。  相似文献   
66.
以青海湖流域为研究区,基于1985—2020年8期土地利用图,结合地形、土壤和气象等数据,运用本地化修正后的InVEST模型及地理探测器方法,模拟流域产水服务、评估产水量空间分异特征、剖析其空间异质性归因。结果显示:青海湖流域1985—2020年产水量变化区间为11.68~81.52亿m3,变化趋势明显,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后上升的“W”型变化趋势;产水深度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东南高西北低,高值区均集中在海晏县内;垂直梯度上,产水能力随海拔增加而减弱;地理探测结果显示单因子对产水服务空间分异的解释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在不同分区中以气候类因子解释力最为显著;产水服务空间分异的影响程度由多因子共同决定,整体上以降水与实际蒸散量的交互作用解释力为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67.
开展区域水土资源耦合协调研究,旨在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选取汾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2006、2013、2018年多源遥感监测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及再分析产品数据,构建了水土资源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及地理探测器对研究区2006—2018年水土资源耦合协调度进行测度,并识别其主导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2006、2013、2018年流域水土资源耦合协调度以低度协调与中度协调为主,整体为[0.10,0.50]。空间上,高值区主要位于流域中上游区域,低值区集中于中下游区域,且具有明显的时间异质性。多年演变趋势为向上开口的抛物线。(2)研究期流域水土资源耦合协调Moran’s I值分别为0.274、0.266、0.195,总体经历高—高—低的下降过程,全局相关性水平下降,空间集聚效应降低,区域差异减小。局部自相关主要显示为高-高(H-H)和低-低(L-L)两类。(3)影响汾河流域水土资源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异的主导因子依次为年降水量、生活用水量占比、产水模数、人均建设用地面积等,其中,年降水量与产水模数影响因子间的交互作用最强。未来应该...  相似文献   
68.
景观多样性是度量区域生态系统(土地利用/覆盖)类型数量和面积比例的集成指数,是景观生态学研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指数。农田作为干旱半干旱区人工绿洲的主要景观组成类型,是近半个世纪绿洲空间结构研究的焦点。本文采用2020年30 m分辨率的土地利用/覆盖数据,借助地理探测器模型的空间分异因子解释力(q统计量)和Moving Window法分析了宁夏沿黄人工绿洲卫宁平原灌区农田格局对景观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宁夏沿黄平原区景观多样性(LDI)变化受到了农田总面积(CA)和最大农田斑块指数(LPI)的显著影响,但是它们与斑块间距离(Enn_mn)和斑块类型周长-面积分维数(Pafrac)的交互作用更显著,大于其单独影响。农田总面积和最大农田斑块指数不同级别对LDI都有显著影响;斑块间距离和斑块类型周长-面积分维数分别为67~801 m(q>0.05)和0.142~1.060时对景观多样性影响差异不显著,不在此阈值范围内则对景观多样性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9.
中东是“一带一路”倡议重要的节点地区,深刻分析其地缘环境及驱动机制,对于维护中国经济利益和能源安全,提高中国“大国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有着重要作用。通过构建地缘环境评价体系分析中东地缘环境的时空演变特征,并通过地理探测器剖析其演变机制,研究结果发现:(1)以2010年“阿拉伯之春”事件为转折点可将中东地缘环境演进过程划分为温和波动期(2000—2009年)和剧烈波动期(2010—2020年)两个阶段。(2)空间上,地缘结构从伊拉克处于优势地位的“一核”空间结构演变为伊朗独大的“一核”结构。地缘环境从“西高东低、中突出”的空间格局,演变为“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东进”趋势明显。2020年地缘环境高值区分布在伊朗、土耳其、阿联酋、沙特阿拉伯和科威特等东部和北部地区国家,地缘环境低值区集中在也门、叙利亚、伊拉克、约旦和黎巴嫩等南部和西部地区国家。(3)从驱动机制上来看,中东地缘环境演变是内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自然环境条件是支撑力,地缘政治军事关系、地缘经济关系和地缘经济结构是驱动力,地理空间结构是摩擦力,美俄在中东的战略利益博弈是推动力。  相似文献   
70.
Onboard GRB trigger algorithms of SVOM-GRM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Gamma-Ray Monitor (GRM) is a high energy detector onboard the future Chinese-French satellite named the Space-based multi-band astronomical Variable Object Monitor which is dedicated to studies of gamma-ray bursts (GRBs). This paper presents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algorithms that look for GRBs by searching for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photon count rate for the computer onboard GRM. The trigger threshold and trigger efficiency, which are based on a given sample of GRBs, are calculated with the algorithms. The trigger characteristics of onboard instruments GRM and ECLAIRs are also analyzed. In addition, the impact of solar flares on GRM is estimated, and a method to distinguish solar flares from GRBs is investiga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