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0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75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289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1篇
海洋学   12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利用NECP/NCAR提供的逐日再分析资料,对江苏省2011年6月24—25日暴雨从环流形势、云图实况对照水汽通量和水汽通道变化3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前期影响该次暴雨过程的天气系统是西风槽,后期是台风,中期是两者相互作用.通过诊断过程水汽通量散度、垂直速度、散度和垂直螺旋度,发现它们作为25日强降水的预报因子,具有预报先兆性,大约有9~12 h的提前预报量.同时,发现近海台风(米雷)中低层垂直螺旋度由负变正并增加时,未来12 h内易出现强降水,而当中低层垂直螺旋度开始明显减小时,未来12 h内降水会逐渐减小,若减小是由正变负,则降水减弱时间更快,提前量在2 h左右.对于24和25日降水性质的不同,运用K指数加以验证,表明24日主要为多对流性降水,25日对流性减弱,以系统性降水为主.  相似文献   
62.
介绍了风暴相对螺旋度(SRH)的原理及基于多普勒天气雷达垂直风廓线(VWP)产品计算螺旋度的方法,探讨了不同时间分辨率对螺旋度应用效果的影响,最后重点对山西2个典型夏季暴雨个例分别做螺旋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利用VWP产品计算的SRH具有较好的时间分辨率,可用于山西夏季暴雨的短时临近预报研究,相较于15min和30min,1h分辨率的螺旋度数据稳定、曲线平滑,更有利于直观分析和业务化;螺旋度强弱变化趋势与降水大小的变化趋势比较吻合,螺旋度变化一般提前于降水变化,有1—2h的提前预报量,可以作为短时(临近)预报降水开始、维持、结束的一个有效预报因子。  相似文献   
63.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及数值模拟结果,对2012年8月21日南昌市的一次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整层偏南暖湿气流为此次暴雨提供了充分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地面冷空气的侵入,促使南昌上空中低层不稳定能量释放,是产生此次强对流过程的直接触发机制。影响南昌市的强雷暴回波有较明显的强回波低质心特征,降水效率较高,加之较长的持续时间,导致此次短时暴雨的重要原因。各物理量诊断分析表明,暴雨区强辐合上升运动,中低层大气强不稳定性层结使得上下层大气物质交换强烈,且低层辐合高层辐散造成的抽吸作用集中在一个纬度左右非常窄的地区,导致此次暴雨过程局地性强。暴雨区上空螺旋度分布呈"下正上负"的垂直结构,螺旋度正的大值区对应强降水中心。  相似文献   
64.
“5.10”岷县暴雨灾害天气过程的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中尺度模式WRF,对2012年5月10日甘肃岷县出现的罕见雷电、短时强降水、冰雹和阵性大风等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模拟,同时使用H YSPLIT后向轨迹模式对此次天气过程的水汽来源进行了模拟,并对模式输出的多种物理量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WRF模式能较好地模拟此次天气过程;在此次降水发生过程中,暴雨区出现了很强的辐合上升运动,为降水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动力条件,中低层负螺旋度的短暂出现可作为降水即将发生的一个指标;来自西亚地区和孟加拉湾的水汽在甘南中层辐合,为此次暴雨提供了足够的水汽;不稳定能量的积累和释放,且能量的释放过程比积累过程快,导致暴雨的产生.  相似文献   
65.
本文主要对2010年3月14日华北强降雪进行了模拟、诊断和特征分析。此次华北降雪在中、低层主要受西风槽、低涡及切变线影响,蒙古气旋东移加强、地面倒槽发展及东风廽流建立构成了有利地面天气形势,西北涡、强势的西南暖湿气流及稳定的环渤海高压对此次强降雪至关重要。垂直速度、散度、涡度、螺旋度的分布和演变反映出在此次降雪过程中,强降雪区出现了很强的辐合上升运动,降雪区上空螺旋度呈“下负上正”的垂直结构,螺旋度大值区对应强降雪中心;而锋生条件为降雪的形成和维持提供了一定的能量;相对湿度和水汽通量散度的分布说明强降雪区整层湿度较大,且水汽供应充足。  相似文献   
66.
主要对2010年3月14日华北强降雪进行了模拟、诊断和特征分析.此次华北降雪在中、低层主要受西风槽、低涡及切变线影响,蒙古气旋东移加强、地面倒槽发展及东风回流建立构成了有利地面天气形势,西北涡、强势的西南暖湿气流及稳定的环渤海高压对此次强降雪至关重要.垂直速度、散度、涡度、螺旋度的分布和演变反映出在此次降雪过程中,强降雪区出现了很强的辐合上升运动,降雪区上空螺旋度呈“下负上正”的垂直结构,螺旋度大值区对应强降雪中心;而锋生条件为降雪的形成和维持提供了一定的能量;相对湿度和水汽通量散度的分布说明强降雪区整层湿度较大,且水汽供应充足.  相似文献   
67.
广东罕见特大致洪暴雨形成机理个例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利用常规观测、雷达卫星和NCEP 1°×1°格点资料,从形势场配置、水汽供应、动力机制等方面对广东罕见特大暴雨的形成机理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偏南,强度偏弱,副高北侧的西南暖湿气流与西风槽前的冷空气共同作用是此次特大致洪暴雨形成的重要原因;强盛低空急流为暴雨过程提供了充沛的水汽;高层辐散低层辐合激发强烈上升运动;特大暴雨过程中垂直螺旋度量级(10-6hPa.s-2)比常规(10-8hPa.s-2)大2个量级,其正值区长轴与700 hPa的切变辐合线走向和移动方向一致;广东暴雨范围和量级增大期间,其上空垂直螺旋度具有中低层正、高层负螺旋度闭合中心向低层明显传送的特征。  相似文献   
68.
运用WRF模式对2009年7月发生在广西地区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利用模拟结果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模式能够合理地再现此次暴雨天气过程。在对流层中低层,水汽通量散度的负高值区、假相当位温广义波作用量密度和z-螺旋度的正高值区,与强降水落区都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水汽通量散度负值中心大小及负值区向上伸展的高度、假相当位温广义波作用量密度的高值中心值,与降水强度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z-螺旋度的强度变化对降水强度的增大和减弱也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69.
2009年11月10—12日陕西特大暴雪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FY-2C卫星资料,对2009年11月9—12日陕西大范围特大暴雪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短波槽、700、850 hPa切变线是这次暴雪的主要影响系统,中尺度对流云团是造成此次暴雪的直接原因。尺度分离的流场能清晰地分辨中尺度天气系统,强降水中心与中尺度对流云团和云顶亮温的冷中心有较好的对应。暴雪区发生在ζMPV1为正值中心的东侧,ζMPV2的负值区。湿斜压性的增强主要是由于抬升的暖气流偏南风与低空冷气流偏北风之间形成较强的风向垂直切变,同时暴雪区附近存在较大的▽θse所致。强降雪过程中垂直螺旋度正值区长轴始终与低层切变线走向一致,且位于切变线的东侧。  相似文献   
70.
利用NCEP1°×1°的6 h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和逐小时加密雨量资料,对2005年6月18-22日浙江省中南部地区出现的一次持续性梅雨锋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持续性梅雨锋暴雨过程是在两槽一脊的大环流形势下,由中低层切变、西南涡和冷空气共同影响造成的;过程具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12个中尺度雨团的持续生成东移导致了暴雨的发生。正涡度大值中心值的强度和中尺度雨团的强弱以及暴雨落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垂直速度以及垂直螺旋度的强弱和中尺度雨团的强度变化一致。急流核的出现导致水汽辐合明显加强。从暴雨区和急流核的位置配置来看,暴雨区出现在急流核的左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