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31篇
地球物理   93篇
地质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通过研究打桩公式法和应力波动法(如CASE法),提出单次冲击能量及P-S曲线测桩法:用重锤或小型火箭筒一次冲击桩顶,用桩顶附近的检波器记录振波图和检测静、动位移. 通过实测冲击能(总能量)转换系数、波动和振动各自消耗的能量等各物理量,测定计算单桩竖向承载力. 利用振波图计算力(P)与位移(S)动态关系曲线,确定屈服点,并利用静载荷试验检验动测结果和确定动静P-S曲线的相关常数,进而确定与承载力相应的沉降量. 而且,可由PS曲线的形态判定桩身成型质量.   相似文献   
62.
含V形构造花岗岩块体破坏过程中的声发射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试样采用 2 0 0mm× 2 0 0mm× 15mm云南大理产粗粒花岗岩 ,其上切割出雁列式断层组成的V形块体边界 ,切缝以石膏填充。按构造特征 ,把样品分为几个区 ,其中A区为断层交汇区 ;B区为左行左列岩桥区 ;C区为右行左列岩桥区。采用双轴加压。文中详细讨论了岩样受压破坏过程中的声发射特征。微破裂定位表明 ,声发射有区域群发性和成群的迁移性。微破裂从A区向B区迁移最后到C区。在迁移初期 ,声发射在原发生地与迁移地两处交替发生。相对较大的声发射 ,每个时期每个区域均有发生 ,但C区即最后发生地相对集中 ,该处岩桥区断裂后试样崩溃。定点应变结果也出现了 3次突跳 ,与声发射A ,B ,C区的声发射移动特征相吻合。用“累计频度 -能级”关系对局部b值的分析显示 :主破裂前 ,C区b值明显减小。从构造特征上看 ,三区为不同构造的相交处 ,为事件发生敏感地段 ,这就导致了不同的破裂顺序 ,甚至产生不同的破裂前兆现象  相似文献   
63.
本文叙述脉冲超声穿过单轴压缩岩样时的瞬态波形变化特征。1.大约从破裂应力的80%起,脉冲超声波形的衰减系数K开始下降,并于主破裂前有一显著低值;2.脉冲超声第一波峰的幅值Ap_1从破坏应力的70%,走时t_(p1)从破坏应力的80%开始,随载荷应力σ的增加幅值减小,走时增加;3.最大振幅与其持续时间的对数比α和波形衰减系数K显示同步变化。据此认为,上述变化特征是单轴压缩岩样对脉冲超声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64.
本文探讨了中强地震前的小震地震波振幅衰减系数K值的时空变化特征,发现南黄海地震和云南禄劝地震在主震发生前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内,K值持续下降,平均下降幅度为30%~40%左右,主震发生在显示K值降低的小震震中分布区的边缘。而云南下关凤仪地震则同时出现了K值高于和低于正常值的情况,平均高于和低于正常值的幅度分别为34%和20%,主震前这两部分K值的变化均趋于正常值,主震发生在显示低K值的小震震中分布区的边缘,显示高K值的小震震中位置则分布在孕震区附近的外围地区。 本文同时探讨了卓越频率衰减系数α值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发现主震前α值下降,在云南地区平均下降幅度约为40%~50%,但误差比K值大。  相似文献   
65.
本文依据4个大震的实际观测资料讨论了地震前兆异常幅度随震中距成非线性变化的现象,发现其异常幅度峰值往往并不位于震中,而是位于震源体边缘地带。进而首次提出利用这种地震前兆异常幅度峰值围空作为预报地震发生地点的一种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66.
本文指出了脉冲传播和谱振幅比法测定岩石破裂孕育过程中Q值变化矛盾的原因,提出用能量法测定Q值,并以大理岩,大姚铜矿砂岩为例给出了真三轴压缩时岩石破裂孕育过程中P波总能量的变化及不同方法所测Q值的变化特征。其中能量法所测Q值与P波总能量变化特征一致,即主断裂前它们都出现了“下降—回升”变化及变化的各向异性。  相似文献   
67.
负坡段加卸载响应比的物理意义及预测效能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根据实验结果,用应变能研究岩石在极值应力后主破裂前(负坡段)加卸载响应比可能出现奇异点或负值的变化特征,并且说明其普遍性.以应变(能)及P波走时为响应,分别得出加卸载响应比的倒数在岩石破裂孕育过程中的变化形态.结果表明:在逼近主破裂时,加卸载响应比的倒数急剧下降后出现极小值(甚至为负值).此特征可以看作临近主破裂的标志.   相似文献   
68.
含硬包体试样微破裂图象演变过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许昭永  胡毅力 《地震学报》1997,19(3):317-322
含硬包体试样在双轴加压下的微破裂图象为:加压初期,微破裂先在试样周围活动,中部形成空区;随1增加,微破裂空区逐步变小;1再增加,微破裂在原空区内活跃,而原活跃区的微破裂则减少;临近主破裂时,微破裂逐步形成条带;条带上的微破裂来回跳跃;微破裂空间分维Ds从小到大,临近主破裂前转为降低.这些特征在以往破裂实验中很少提到,但与强震前地震活动图象的长期活动特征有一定的相似性.文中以澜沧-耿马地震为例进行了具体的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69.
讨论了云南地区6.7级以上强震第Ⅲ,Ⅳ活跃期和平静期间地震前一年的b值空间扫描图象,发现在强震频繁发生的云南地区,当某一个异常区发生强震时,与此同时出现的其他异常区的若干年后仍可能发生强震,这些相对于已发生的强震为中短期场兆的异常可能为未来强震的中长期源兆。对低b值异常而言,b值较低的异常区发生强震较早,对高b值异常则动态变化的异常区发生强震较早,异常幅度和异常区大小相对稳定的异常区发生强震较晚。  相似文献   
70.
用类似于天然地震中尾波持续时间确定震级的方法,通过岩石力学实验研究了含坚固体试样破裂孕育过程中声发射的强度特征。结果表明:在加压初期,声发射强度相对平稳,当应力达78 % 的破裂应力时,声发射强度显著增加,当应力达92% 的破裂应力时,声发射活动强度达到极大值,比加压初期大20 % 以上;随着应力的进一步增加,声发射强度减小,达极小值,出现一个相对平静的阶段;应力再增加,声发射活动强度回升,紧接着,主破裂发生。从声发射强度的空间分布上看,从加压初期的平稳到极大值的出现,声发射都发生在坚固体的外围,随着活动强度减弱,并出现低值之后,强度回升,这个过程基本上发生于坚固体及其上方,随后主破裂发生,坚固体也局部破裂。这和澜沧耿马地震前的地震时间进程具有现象上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