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28篇
大气科学   34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54篇
海洋学   1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中国东北地区蛇绿岩   总被引:12,自引:10,他引:2  
我国东北地区位于中亚造山带的东段,经历了复杂的增生造山过程,其所属微陆块的基底属性及拼贴位置、洋-陆转换一直是地学界研究的热点。根据近年来的研究进展,我们将东北地区微陆块划分为额尔古纳地块、兴安增生地体、松嫩-锡林浩特地块和佳木斯地块。同时综述了东北地区蛇绿岩/蛇绿混杂岩带的时空分布、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的新资料,讨论了其构造背景及俯冲-增生过程。东北地区增生造山不仅涉及古亚洲洋和古太平洋,还可能与泛大洋有关,包括早奥陶世-晚三叠世古亚洲洋主洋盆及古亚洲洋分支——新元古代-晚寒武世新林-喜桂图洋、早寒武世-晚石炭世嫩江洋、新元古代-晚志留世黑龙江洋和晚二叠世-中侏罗世牡丹江洋的演化。早石炭世末-晚石炭世初,东北地区古亚洲洋分支洋盆全部闭合,所有微陆块完成聚合形成统一的东北陆块群。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时期,古亚洲洋主洋盆沿索伦-西拉木伦-长春-延吉缝合带自西向东从早到晚以剪刀式最终闭合,完成东北陆块群与华北板块的拼接。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时期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启动,东北地区进入古太平洋俯冲增生构造体系。  相似文献   
62.
渤海北部沿海近岸雾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渤海北部沿海近岸营口站和熊岳站海雾的时间分布和地理分布等。结果表明:1954-2007年渤海北部沿海近岸两站浓雾日数呈递增趋势,两站白天递增趋势均强于夜间, 熊岳站通过0.05显著性检验;1954-2007年沿海近岸两站的轻雾日数整日、白天和夜间均呈递增趋势,并通过0.01显著性检验;渤海北部沿海近岸的浓雾逐月分布集中在11月至翌年2月;渤海北部沿岸海雾的逐时分布集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时间是06-08时。  相似文献   
63.
台风梅花引发局地特大暴雨的多普勒雷达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金巍  曲岩  戴萍  韩颖  康晓玉 《气象》2013,39(12):1591-1599
利用NCEP 1.0×1.0格点资料、常规天气资料和新一代多普勒雷达等资料,分析辽宁省营口市小石棚乡特大暴雨过程的天气背景和中尺度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西伸,强热带风暴梅花登陆后转向西北移动,热带风暴东侧的西南气流将海上充沛的水汽输送到辽宁大部,贝加尔湖弱冷空气沿脊前西北气流南下,这是辽宁营口小石棚乡产生局地特大暴雨的大尺度背景。(2) 特大暴雨落区附近探空环境场中存在深厚湿层、狭长的CAPE区域和相对弱的垂直风切变,比较有利于出现强对流降水。(3)强降水发生时, 特大暴雨落区不断有新的中尺度对流单体生成,35 dBz回波反射率因子高度达到5 km以上,低空1.5~2.4 km高度径向速度有24 m·s-1的最大风速区存在, 低空西北急流变化过程与强降水的强弱变化基本同步,中低层暖湿气流呈气旋辐合起到了触发对流和加强对流的作用,中尺度强对流单体不断生成和中低空西北急流输送充沛的水汽辐合抬升是造成小石棚回波强度超过40 dBz达5 h以上主要原因。同时小石棚乡两山夹一沟的山谷地形条件对此次特大暴雨的发生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4.
鞍山地区分布有始太古代-新太古代花岗岩杂岩,是研究早期地壳物质组成及其演化的经典地区之一.通过大比例尺岩性调查工作,新近在营城子识别出一套片麻岩杂岩和奥长花岗岩组合,为本区古老岩系的对比、构造格局恢复、太古代地壳形成与演化研究提供了新的依据和线索.片麻岩杂岩主要由条带状黑云斜长片麻岩、(脉状)奥长花岗质片麻岩以及黑云母片岩组成,呈不同规模的包体产出于细粒、均匀块状的奥长花岗岩之中.片麻岩杂岩的岩石组合以及复杂多变、明显不均一的岩石组构特征表明具有深熔混合岩的成因特点.SIMS锆石U-Pb定年表明,片麻岩杂岩中条带状黑云斜长片麻岩和黑云母片岩形成年龄分别为3312±14Ma、3304±7Ma和3324±7Ma~3235±14Ma,明确反映古太古代热事件,此外个别样品中存在3.68~3.60Ga和~3.47Ga继承锆石.细粒黑云奥长花岗岩的年龄为3.14~ 3.13Ga,与全区中太古代岩浆热事件一致.区域对比分析表明:营城子片麻岩杂岩的岩石组合、产状关系和年代学特征与东山杂岩和深沟寺杂岩十分相似,为古大古代(3.33 ~3.24Ga)深熔作用的产物.营城子片麻岩杂岩是鞍山地区另一个保留有古老锆石信息和太古宙早期地壳岩石的地质体.  相似文献   
65.
采用电沉积法在碳钢片表面制备Cr2O3微纳膜层,并用硬脂酸对其进行表面修饰降低其表面能。通过单因素法依次优化电流密度、铬酸浓度、极间距和电沉积时间,并分析所得Cr2O3超疏水膜层的表面形貌和润湿性。当电流强度为4A、铬酸浓度为1.5 mol/L、极间距为5 mm及电沉积时间为1 h时,经硬脂酸修饰后Cr2O3膜层的超疏水性能优异,其静态接触角达到153.52°且滚动角为2.17°。  相似文献   
66.
本文设想把华北陆台北缘前寒武纪变质岩区韧性剪切变形-变质带中金矿成矿作用做为区域变质作用-构造作用-岩浆作用旋回中的一部分。这类金矿主要形成在这一旋回的晚期,变质地质体被抬升的阶段,并就位于低温韧-脆性变形变质带中,属于各种内动力地质作用的综合产物。分析韧性剪切变形-变质带(DDMZ)内金矿成矿过程中的这种多因素、多阶段的各种信息,我们提出如下参数:区域性参数富铁质变质岩石组合和壳型剪切带;最佳区段参数—低温韧-脆性变形-变质带和弱碱性钾质花岗岩;金矿化带参数—岩石-流体交代带。其目的是明确找矿目标,提高金矿预测有效性。  相似文献   
67.
研究区火山岩在岩性上分为英安岩、粗面安山岩和橄榄粗面安山岩,系列划分上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地球化学特征显示火山岩富含SiO_2(>59%)、Al_2O_3(15.09%~15.64%)和Na_2O(>3.6%);具有高的Sr(649~885μg/g)和Sc含量,Y和HREE含量较低,Y<17μg/g,Yb<1.22  相似文献   
68.
通过对金水口片麻状富铝花岗岩中锆石的宏观形态特征和微区Raman光谱特征的研究发现,该套片麻状花岗岩中的锆石主要有2种类型:颗粒较小的简单锆石和颗粒较大的复杂锆石。复杂锆石由3部分组成:细小的残留核、浅色部分和褐色部分。简单锆石和复杂锆石核部残留锆石均为变质成因;复杂锆石的浅色部分和褐色部分均为岩浆锆石。结合锆石Raman谱线研究结果,对金水口片麻状富铝花岗岩已有的锆石U-Pb年龄进行进一步的解释,认为390-414Ma可能代表了复杂锆石的浅色部分或褐色部分的岩浆锆石的形成时代,而1600-1800MaW能记录了复杂锆石核部变质事件的时代。  相似文献   
69.
东昆仑金水口过铝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余能  金巍  葛文春  龙晓平 《世界地质》2005,24(2):123-128
东昆仑金水口二级电站附近的加里东期花岗岩包括堇青石二长花岗岩和黑云花岗闪长岩。两类花岗岩具有相似的主元素特征:较高CaO、FeOT、MgO含量,低Na2O,K2O,DI>88,A/CNK>1.1,刚玉分子C>1.2;有区别的稀土元素特征:δEu分别为0.41~1.01,0.81~2.51,(La/Yb)N分别为3.18~4.74,4.18~18.56;相同的Nd-Sr同位素组成:εN(dt)为-9.0~-12.8,87Sr/86Sr为0.7205~0.7570。两类花岗岩均为典型的S型过铝花岗岩。其Nd模式年龄为1.7~2.1Ga,表明金水口花岗岩可能为柴达木地块元古宙基底部分熔融的产物。金水口花岗岩的微量元素特征暗示其形成于岛弧环境。  相似文献   
70.
金巍  曲岩 《辽宁气象》2002,(1):21-22
利用1951~2000年营口气温资料,进行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和平均气温的年、季、月值的演变分析,得出近50a营口年、春季、冬季都有明显的气候变暖趋势。线性增长率均大于等于0.2℃/10a,特别是2,3,4月气温偏高较为突出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