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4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33篇
测绘学   44篇
大气科学   14篇
地球物理   22篇
地质学   102篇
海洋学   9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55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61篇
  2012年   73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61.
本文基于黄土高原地区1959-2008 年51 个地面气象台站的逐日降水资料, 计算了降水集中度(PCD)和集中期(PCP), 并结合EOF、趋势分析以及相关分析等方法对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年内降水不均匀性特征及其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黄土高原地区PCD在0.53~0.75 之间, 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加, 而PCP变化不大, 主要集中在7 月中旬和下旬;②近50a 黄土高原地区PCD主要以南北反向型分布为主;③从变化趋势来看, PCD增加趋势较明显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宁夏的同心和山西的五台山等地, PCD减小比较明显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山西的阳泉以及青海的门源等地区;而PCP整体上呈现提前趋势, 只有青海的门源站附近有小幅推迟趋势;④年降水量与PCD有较好的相关性, 大部分地区都通过了显著水平为0.05 的检验;而年降水量与PCP的相关性并不显著, 通过显著水平0.05 检验的区域仅分布在山西的兴县、陕西的洛川以及宁夏的固原等地。  相似文献   
62.
近10 年陕甘宁黄土高原区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45,自引:4,他引:41  
李双双  延军平  万佳 《地理学报》2012,67(7):960-970
基于2000-2009 年MODIS-NDVI 植被覆盖指数, 采用线性趋势分析、Hurst 指数和偏相关系数等数理分析方法, 对陕甘宁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实施10a 来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影响因素及其未来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 2000-2009 年陕甘宁地区植被覆盖呈现明显增加趋势0.032/10a, 远快于三北防护林工程区1982-2006 年植被覆盖平均增速0.007/10a;② 陕甘宁地区植被恢复具有阶段性, 整体呈“S”型增长, 具有两次明显的植被高恢复期;③ 陕甘宁地区植被恢复以轻微改善为主, 中度改善次之, 呈退化趋势区域比重较小(2.38%), 零星分布于宁南八县、定边东部、甘肃陇东的环县和镇原;④ 陕甘宁地区植被覆盖度逐年提高、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是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共同驱动, 其中人类经济活动作用明显;⑤ 陕甘宁地区植被恢复具有一定的持续性, 未来大部分区域将持续改善, 退化区集中分布于陕北中东部、“彭阳-镇原”南部以及盐池北部。  相似文献   
63.
汉江上游郧西段全新世古洪水事件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古洪水水文学是全球变化科学领域的前沿课题。通过对汉江上游的深入调查研究,在郧西段基岩峡谷发现全新世古洪水滞流沉积地层。通过沉积学观察研究,采样分析和与2010年汉江洪水滞流沉积物的粒度、磁化率特征对比,判定为典型的全新世洪水滞流沉积物(SWD)。通过全新世地层对比和光释光(OSL) 测年,确定其记录了全新世时期3200-2800 a BP的特大古洪水事件。在确定了古洪水洪峰水位和相关参数的基础上,采用比降法水文模型推算出该期洪水洪峰流量在48830~51710 m3/s 之间。同时在该断面观测了汉江上游1983 年、2005 年和2010 年洪水洪痕水位,采用相同水文参数和模型,恢复了其洪峰流量,与白河水文站实测流量比较,误差在1.99%~4.21%之间,说明我们对于古洪水水文参数选择与洪峰流量计算结果是合理的。从而将古洪水数据加入洪水频率序列中,建立了万年尺度洪水流量与频率关系。该研究成果为汉江上游水资源水能源开发利用和防洪减灾等,提供了重要的水文资料。  相似文献   
64.
中国雅丹地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郭峰  吴晋峰  王鑫  李蕾 《中国沙漠》2012,32(3):655-660
中国干旱区分布的大面积典型雅丹地貌具备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条件,但是中国雅丹地貌的“申遗”工作长期以来被忽视。依据《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中的相关标准,分析了中国雅丹地貌的世界自然遗产价值,论证了中国雅丹地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条件,讨论了中国雅丹地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重要意义,并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开展中国雅丹地貌“申遗”工作,使中国雅丹地貌尽早被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65.
库姆塔格沙漠风沙地貌遗产的旅游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晋峰  郭峰  王鑫  李蕾 《中国沙漠》2012,32(4):1163-1168
对库姆塔格沙漠风沙地貌遗产进行旅游开发,既有利于“大敦煌”地区人-地关系的和谐演进,又有利于全面推进“大敦煌”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应用观察法、描述法、系统调查分析法等定性研究方法,在阐述库姆塔格沙漠风沙地貌遗产旅游开发意义的基础上,建设性地提出将库姆塔格沙漠风沙地貌遗产开发为旅游产品、旅游商品和旅游节事的途径、方式和方法。最后,根据风沙地貌特征和旅游发展需要,指出对库姆塔格沙漠风沙地貌遗产进行旅游开发时应该注意的生态环境保护、旅游形象和安全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  相似文献   
66.
以遥感影像资料为依据,运用地学信息图谱研究方法,在RS和GIS的支持下分析榆阳区1985~2000年土地利用及其生态服务价值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该区研究期内最主要的土地利用动态是未利用地向草地的转化,其变化占全区总变动量91.14%;土地利用变化使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价值增加了158.59×106元,增幅为8.23%,其中,风沙区占总增量的85.99%,增幅10.88%,黄土丘陵沟壑区占总增量14.01%,增幅3.29%。经过实证分析,利用地学信息图谱进行土地利用变化和生态效应定量研究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7.
郑州全新世黄土的颗粒形态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偏光显微镜和图像处理软件对黄土颗粒形态进行观察和定量分析,用激光粒度仪测量黄土的粒度分布。结果表明:郑州地区黄土中颗粒的一般呈次圆状-圆状,具有较高的圆度和球度;矿物组合以石英和长石占绝对优势,但郑州黄土中石英/长石比值和C/F(10 μm)值高于关中黄土;郑州黄土粒度峰值集中在50~80 μm且曲线形态较陡,而关中黄土粒度峰值在20~40 μm且曲线形态较缓。综合分析认为,郑州地区黄土可能来源于孟津以东的黄河冲积扇,应属于近源黄土。  相似文献   
68.
基于本底趋势线的秦俑馆旅游危机后评价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孙根年  于立新 《地理科学》2008,28(1):107-112
分析了相邻年比较法在旅游危机评价中的不足,提出了基于本底趋势线的旅游危机后影响评价方法。以陕西秦始皇兵马俑1980~2005年统计数据,建立了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客流总量和旅游收入4条本底趋势线,对1989年北京6.4风波、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2003年SARS瘟疫三个突发事件旅游危机在本景区的响应进行后评价研究,揭示了秦兵马俑景区在三次危机中所造成的客流量损失、旅游收入损失及冲击时间表,为突发事件旅游危机的后评价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69.
陕西咸阳人工林地土壤干层研究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赵景波  杜娟  周旗  岳应利 《地理科学》2005,25(3):322-328
根据咸阳庞西村苹果林地、梧桐林地和草地土壤含水量测定,研究了0~6m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和土壤干层特点与分布。结果显示, 咸阳人工林地从表层向下含水量呈现由高到低再到低的变化;10龄苹果林地2~4m深处土壤含水量平均为8.3%,12龄梧桐林2~4m深处土壤含水量平均为8.6%,均发育了明显的土壤干层;4龄苹果林下土层有干化显示,但无干层发育;草地土层含水量明显较苹果林地高,无土壤干化的显示。研究表明,土壤干层形成的具体原因一是降水量少决定的薄膜水带埋藏深度小,二是薄膜水的运移速度缓慢和含水量低。为保持人工林基本正常的生长和土壤水的正常运移,应避免严重的土壤干层出现。咸阳附近土壤干层的出现表明土壤干层在黄土高原广泛分布,该区的植被恢复首先应以疏林或森林草原为主,待土壤水分改善后再考虑恢复森林植被。  相似文献   
70.
陕南秦巴山区植被生态功能的价值测评   总被引:61,自引:1,他引:60  
任志远  李晶 《地理学报》2003,58(4):503-511
根据秦巴山区20世纪末植被类型及覆盖度的分布,在GIS支持下测定秦巴山区植被生产和生态调节的物质量。利用生态经济学方法,测定各类植被生态功能的价值,建立秦巴山区植被生态数据库及植被生态账户。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测评中,充分考虑了不同类型的覆盖度差异,并结合能量平衡、水量平衡和区域蒸散模式,测评结果表明:陕南秦巴山区植被生态系统有机质生产价值为199.6×108 元/a;植被保持土壤经济价值为22.64×108元/a;植被涵养水源的经济价值为22.66×108 元/a;植被固定CO2价值为352.24×108元/a;释放O2价值为374.19×108 元/a;陕南秦巴山区植被有机物生产、保持土壤、涵养水源、固定CO2和释放O2 5种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共968.33×108 元/a。其中温带落叶阔叶林贡献率最高占29.35%,亚热带竹林、亚高山灌丛、草甸草原、山麓果树生态服务价值比重均在1%以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