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6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25篇
地质学   21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61.
将沈阳台JCZ-1超宽频带地震计垂直向(UD)传感器LP通道2009年11月至2010年10月记录资料通过相应的手段和处理方法,进行固体潮分析研究,得到沈阳台超宽频带地震计2009年度数据不存在明显固体潮特征,与仪器本身及环境因素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62.
利用离散元计算软件PFC2D模拟EPS板减载措施下不同矢跨比(0.4~0.9)拱形明洞的土压力变化状况,从微观角度对减载明洞上方垂直土压力、竖向位移、侧面水平土压力及颗粒间接触进行深入分析,明确内部土体的土压力变化规律。同时,对最佳矢跨比下的不同槽宽比和边坡坡角进行参数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EPS减载下,明洞顶出现“土拱效应”,明洞顶垂直土压力沿水平方向呈“U”形变化,竖向位移呈“V”形减小,明洞侧面水平土压力沿竖向呈斜“S”形变化;在最佳矢跨比0.8下,颗粒间接触呈现接触力最小、配位数最小、孔隙率最大的良好状态。当槽宽比越大时,平均垂直土压力越大,竖向位移差和平均水平土压力越小,颗粒间接触状况越差;当边坡坡角越大时,平均垂直土压力越小,竖向位移差和平均水平土压力越大,颗粒间接触状况越好。研究成果可为沟谷地区高填减载明洞结构选型和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3.
沉水植物附植生物膜藻类组成及重金属累积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宋旭  林陶  夏品华  严定波  杨羽  马莉  汤向宸 《湖泊科学》2019,31(5):1268-1278
沉水植物表面常富集水体中有机质、泥沙、菌胶团、藻类、微生物等形成附植生物膜,在湖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在草海选取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微齿眼子菜(Potamogeton maackianus)和光叶眼子菜(Potamogeton lucens L.)3种不同叶形的沉水植物,研究附植生物膜的形貌结构、理化特征、藻类及其重金属镉(Cd)、铅(Pb)累积特征.结果表明:3种沉水植物附植生物膜上共鉴定出藻类6门8纲17目29科65属81种,主要为蓝藻、绿藻和硅藻,不同附植生物膜藻类功能群组成不同,冗余分析表明,水环境因子能解释藻类功能群变化的88.3%;3种沉水植物附植生物膜铁(Fe)、锰(Mn)、总氮(TN)、总磷(TP)含量变化规律一致,均为:金鱼藻 > 微齿眼子菜 > 光叶眼子菜;附植生物膜中重金属的累积具有选择性,Pb大量累积(11.41~41.31 mg/kg),Cd累积含量较低(0.59~5.76 mg/kg)且与植物相当(0.44~5.56 mg/kg),附植生物膜中Pb累积含量与生物膜中隐藻门、硅藻门藻类生物量、Fe、Mn及TN含量呈显著相关,但Cd累积与生物膜各指标均无显著相关性.附植生物膜在草型湖泊污染物归趋转化中的作用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64.
松辽盆地成因演化与软流圈对流模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莉  刘德来 《地质科学》1999,34(3):365-374
松辽盆地位于中国东北,是晚中生代在活动大陆边缘上发育的裂谷-坳陷盆地。松辽盆地有两个特点:一是裂谷期前火山岩分布以盆地西部的大兴安岭厚度大、面积大,盆地东部靠近俯冲边缘火山岩分布厚度、面积变小;二是裂谷期主要发育东倾控坳断层。由此推测在板块俯冲牵引作用下,在楔形区产生单向环流。单向环流在大兴安岭一带上升,在地表形成强烈的火山作用,然后沿岩石圈底部向东运动,并逐渐转变为下降流,火山作用也逐渐减弱。单向环流由上升流逐渐转入近平流后,对岩石圈底面施加单向剪切牵引作用,岩石圈伸展在脆性上地壳形成主要东倾控坳断层。单向环流可以源源不断地从深部将热能和动能带到浅部,满足岩石圈减薄和伸展的需要。而且用单向环流解释活动大陆边缘和弧后区火山岩的成分极性可能更趋于实际。  相似文献   
65.
基于深度学习方法提出了一种矿山微震P波到时拾取方法。首先构建CNNDet模型进行事件监测和到时预拾取;其次引入自注意力机制,融合门控循环单元(GRU)构建CGANet模型,对检测到的事件进行P波到时精确拾取;最后将该方法与长短时窗能量比法、DPick和PpkNet方法进行对比,结果显示测试集的事件检测精确率和召回率都达到98%以上,P波到时估计的误差均值和标准差分别为0.014 s和0.051 s,说明本文方法在精确率、召回率及标准差等方面均明显优于上述三种方法。此外,对不同信噪比样本进行测试的结果也证明,本文方法在低信噪比下依然能保持较高的精度。在实际震源定位中,该方法也展现出了更优异的性能。  相似文献   
66.
离散旅游经常被认为是一种“回家”的形式,而随着交通与通信技术的发展,旅游活动变得愈发便捷,也愈发国际化,这些背井离乡、散居他国的群体回到故乡的旅游体验更为复杂和多样化。这个趋势使得离散研究开始在地理学和旅游学的领域迅速发展,离散群体的旅游行为成为学术界一个新的焦点,也同样逐渐得到旅游市场的重视。文章在对近20年的相关文献和已有实证研究基础上,从离散研究范式的演变入手,梳理了离散旅游的研究进展并归纳其研究视角:地方依恋为内在心理驱动,跨国主义为外在地理特征。结合其他学者研究,从离散旅游活动的空间性和旅游活动的参与者角度对离散旅游进行了界定与分类。重点分析了离散旅游的时空特征、离散群体的旅游体验以及这一细分市场对祖国旅游市场的影响。最后将离散旅游的概念引入中国,指出现有华侨旅游研究的不足,有针对性地构建了符合我国实际的研究框架,阐明我国发展华人华侨离散旅游研究的意义和重点。  相似文献   
67.
地下水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城市的经济建设、人民的生产生活等一系列问题。地下水质量评价为保护和开发地下水资源,防止和控制地下水污染,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提供科学依据。结合相关地下水调查资料和单指标评价、内梅罗指数和模糊综合评价三种方法,分别对榆林市地下水水质做出评价,对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认为:模糊综合评价结果更符合区域地下水总体特征,榆林市地下水质量整体较好,城市居民饮水安全有保障。  相似文献   
68.
矢量地图数据作为GIS数据的一种主要形式,其质量问题受到很大的重视。目前对矢量地图数据的质量评价有许多种方法,应用比较多的是模糊综合评判。但是,运用此方法会出现失效现象,本文在分析矢量地图的质量元素基础上,针对现有的质量模糊综合评判失效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带信任度的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较好解决了评判过程中的失效问题,提高了评判效率以及评判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69.
明代陕南地区洪涝灾害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对明代自公元1369年到1644年的276年间陕南地区洪涝灾害变化阶段、趋势、等级分布和成因进行了研究.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明代陕南地区洪涝灾害可划分轻度涝灾、中度涝灾、大涝灾、特大涝灾4级灾害,各占洪灾总次数的33%、40%、21%、6%.明代陕南地区洪涝灾害共发生76次,平均每3.6年发生1次.从明代早期到晚期,洪水发生总体上呈波动上升趋势.明代陕南洪灾可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在1369~1435年之间,为洪灾贫发阶段;第2阶段在1436~1550年之间,为洪灾多发阶段;第3阶段在1551~1644年之间,为洪灾较少阶段.洪灾集中于夏、秋两季.明代陕南地区洪涝灾害的发生主要是由地形、降水和气候异常波动以及人为活动综合因素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70.
近岸地下水排泄是近海稀土元素的重要来源,目前对地下水中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的认识还十分有限。本文通过现场调查和模拟计算对山东大沽河流域地下水中溶解态稀土元素的分布、影响因素及络合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稀土元素在地下水中的分布具有较大的空间差异,pH和铁锰氧化物/氢氧化物的还原性溶解是影响稀土元素含量的重要因素。稀土元素的络合形态以LnCO+3和Ln(CO3)-2为主,但是在硫酸根含量较高的情况下,轻稀土较中稀土和重稀土更易于形成LnSO+4。大沽河流域地下水表现为重稀土富集,含水层中负电荷颗粒物对LnCO+3的优先吸附可能是富集的原因。受周边炼油厂影响,所有样品中的La均表现为正异常,人为源La在地下淡水和再循环海水中所占比例分别为34%~75%和42%~5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