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8篇
  免费   158篇
  国内免费   105篇
测绘学   80篇
大气科学   52篇
地球物理   94篇
地质学   280篇
海洋学   103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51篇
自然地理   3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6 毫秒
611.
基于开源PostgreSQL空间数据库和SharpMap控件,设计开发了高放废物地质处置遥感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遥感影像的打开、另存、裁剪、空间查询、可视化漫游及数据记录的增、删、改、查等多种功能,对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及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12.
赵志刚  王鹏  祁鹏  郭瑞 《地球科学》2016,41(3):546-554
东海盆地处于西太平洋俯冲带前缘,是发育在华南克拉通基底之上的,以晚白垩世-新生代沉积为主的新生代盆地.东海盆地性质是在活动大陆边缘减薄陆壳之上的,由于洋-陆俯冲消减所引起的张裂、拉伸作用而形成的弧后裂谷型盆地,是西太平洋众多“沟-弧-盆”体系的一部分.东海盆地陆架外缘隆起控制着东海盆地的演化过程,该地质单元形成于晚白垩世,是陆缘隆起和增生楔的复合体,中新世后由于菲律宾海板块的活动而解体为现今的钓鱼岛隆褶带和琉球隆起.结合对陆架外缘隆起的研究后认为,东海盆地晚白垩世以来的演化历程具有3大构造阶段,即:第一阶段,古新世-中始新世西部坳陷形成发展期;第二阶段,中始新世-渐新世东部坳陷形成发展期,其中,中晚始新世太平洋板块的转向是东、西部坳陷构造迁移的分界点;第三阶段,中新世-全新世,东海盆地进入到菲律宾板块影响时期,原先的构造格局开始分解.   相似文献   
613.
湖北建始地区二叠系鄂建业1井钻获页岩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志  包书景  陈科  徐秋枫  张守松  王超  王鹏 《中国地质》2018,45(6):1304-1305
  相似文献   
614.
以攀枝花教师街滑坡为背景,考虑土体抗拉强度的影响,结合抗剪强度,采用“拉剪强度同等折减法”来研究滑坡的稳定性。通过室内试验,分析了含水率对教师街滑坡不同岩土层的影响规律,发现滑带层土体的内摩擦角和粘聚力受水的作用更加显著。通过利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和拉剪同等折减法,得到了教师街滑坡的拉剪临界折减系数、临界内摩擦角、临界粘聚力;同时,还发现教师街滑坡对土体的内摩擦角敏感度最高,但是抗拉强度的影响和粘聚力很接近,不容忽视;滑坡坡肩位移大于坡脚位移,应注意坡肩位移的变化。  相似文献   
615.
正2016年7月至今,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历时近2年,在中国北纬32°湿润热带-亚热带喀斯特地貌区最北界,首次发现罕见的喀斯特地质景观—汉中天坑群,包括宁强九台山台原、南郑大垭台原、西乡细辛坝台原及镇巴三元台原4个相对独立的喀斯特系统,由天坑、洞穴、峡谷、地缝、陡崖、竖井、伏流、洼地、石林、湖泊、瀑布等527处喀斯特地貌组成。其中,口径大于500m的超级天坑2个、大型天坑7个、  相似文献   
616.
古地震学:活动断裂强震复发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地震学是活动构造学、地震地质学和构造地貌学相结合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以野外工作为基础,以史前地震的发生位置、时间及震级为研究目标,其核心是古地震事件变形的地层和地貌证据。古地震学通过运用沉积地层学、地貌学和构造地质学等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和手段来识别第四纪沉积中保存的史前强震的证据并对其进行准确年代测定,弥补了历史地震和仪器记录短而大地震原地复发间隔长的局限,获得活动断裂上多次强震的时空重复特征,为评估未来地震发生概率提供基础数据。本文对古地震学的历史、研究前沿和发展趋势进行综述。首先介绍了古地震学的定义、世界和中国古地震研究的发展历史和古地震研究中的基本研究方法,重点对古地震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前沿领域,如古地震探槽方法的更新、古地震事件识别证据的分级和不确定性量化评估、古地震数据对地震复发间隔和同震位移的重复规律等理论认识的贡献以及基于震害效应的古地震研究等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最后对古地震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认为未来古地震研究中应加强地震事件识别证据的不确定性量化方法应用,在新的测年方法上开展探索,尝试和完善虚拟现实场景下的古地震研究。在中国,尤其像华北这样历史地震文献资料较为丰富的地区,历史地震震害记录与古地震探槽开挖的结合可以拓展震例研究的丰富程度,拓宽研究思路和方法,促进对难点地区活动断裂的古地震和区域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  相似文献   
617.
为研究近40 a黑河流域下游自然资源经济系统耦合协调过程和规律,以黑河流域下游阿拉善盟额济纳旗为研究对象,根据《额济纳旗统计年鉴》(1990—2015年)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相关数据,建立指标体系,进行综合发展水平研究,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对研究区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耦合协调度进行分析,并对2020—2030年两者的耦合协调度进行预测。结果表明: 额济纳旗自然资源综合发展水平从1990年的0.160 0提高到2015年的0.811 5,增长趋向明显; 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水平从1990年的0.115 0提高到2015年的0.713 8,也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二者的综合发展水平曲线变化整体相似。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耦合协调程度呈上升趋势,由1990年的“重度失调经济损益型”历经“拮抗”“发展”“磨合”阶段转变为2015年的“高度协调发展同步型”。通过灰色系统理论GM(1,1)模型,预测未来10 a两者耦合协调度将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618.
为了增强地理信息系统和测绘数据的艺术表现力与视听震撼力,在"地图见证辉煌——中国改革开放30年"多媒体演示系统中采用了3维动画表现形式,本文主要介绍篇头3维动画的制作方法和创作技巧,并强调技术和艺术的有效结合,进一步总结多种计算机技术集成应用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619.
模拟扰动条件下太湖沉积物的再悬浮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沉积物再悬浮振荡器在0.2~0.5N/m2的切应力和60~1800s的持续振荡时间下,对太湖沉积物原状芯样的再悬浮特征开展模拟实验研究,揭示切应力大小和外力作用时间对沉积物再悬浮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振荡初期,上覆水中悬浮物浓度上升速率较快,随振荡时间延长,上升速率减缓,浓度趋于稳定;且浓度上升速率随切应力增加呈显著增大趋势。此外,悬浮物沉降通量随振荡时间而增大,而再悬浮通量呈相反变化趋势,两者的时间变化曲线逐渐接近,最终达到动态平衡。室内模拟试验观测值与太湖现场观测结果的对比表明,该模拟装置能够在室内可控条件下较好地反映太湖沉积物再悬浮特征。  相似文献   
620.
收集辽宁及其周边地区(吉林、河北、山东、内蒙)70个宽频带地震仪2012年连续背景噪声波形数据,基于地震背景噪声层析成像方法,得到研究区面波群速度及相速度图像。利用台站对互相关方法,提取瑞利面波格林函数,采用时频分析法(FTAN)获取2 416条相速度频散曲线,从中筛选1 661条信噪比较高的频散曲线。将研究区以0.25°×0.25°进行网格化,采用Ditmar等提出的层析成像反演方法,得到周期10—40 s的瑞利面波群速度及相速度结构分布图。与群速度结果相比,分辨率更高,研究区大部可达0.5°×0.5°(局部可达0.25°×0.25°)。结果表明,辽宁地区地壳及上地幔面波相速度结构存在显著的横向不均匀性。在周期10—15 s的群速度图中,浅层及中上地壳速度分布与研究区地形地貌及主要地质构造单元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盆地及沉积层低速,山区隆起高速,且在高低速转换带多为地震孕震区;在周期20—30 s相速度结构图中,下地壳至上地幔顶部深度范围内,相速度速度结构主要受地壳厚度及渤海湾内巨厚沉积层的影响,在海城至大连区域内出现的低速异常推测为地下热物质上涌;随着深度的增加,在周期30—40 s的相速度图中,速度分布逐渐受控于莫霍面起伏,明显变化出现在辽东半岛,由高速变为低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