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0篇
  免费   72篇
  国内免费   270篇
测绘学   2篇
地球物理   17篇
地质学   588篇
海洋学   5篇
综合类   21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1年   2篇
  1950年   4篇
  1949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7年   1篇
  1946年   4篇
  1945年   2篇
  1944年   1篇
  1943年   1篇
  194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31.
北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前寒武纪基底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位于胶东牟平-即墨断裂以东的地区,其前寒武纪基底以出露新元古代的双峰式火成岩为主要特征,其主要岩石组合包括大量花岗片麻岩以及少量变(超)基性岩(榴辉岩)、变沉积岩。对花岗片麻岩、变质(超)基性岩的岩石组合、地球化学、锆石U-Pb和Lu-Hf同位素的研究表明,北苏鲁存在新太古代-古元古代的残留地壳,经历了1.8~2.2 Ga期间的岩浆-火山-变质事件;新元古代中期(0.72~0.80 Ga)与Rodinia超大陆的裂解相关的岩浆活动促使地壳的生长和再造,形成了北苏鲁的前寒武纪基底的主体;北苏鲁和苏鲁-大别造山带一样,其前寒武纪基底是扬子板块北缘的一部分,苏鲁造山带的西北边界是五莲-烟台断裂带。  相似文献   
632.
本文对辽西台里地区的斑状花岗质片麻岩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和锆石U-Pb 年代学研究,这为了解该地 区斑状花岗质片麻岩的特征和形成演化,以及探讨华北克拉通地质演化提供了新的岩石学证据。研究结果表明,台里地区 花岗质岩石主要由花岗质片麻岩、斑状花岗质片麻岩和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组成。斑状花岗质片麻岩形成晚于花岗质片麻岩, 与其呈侵入接触关系。其具斑状结构,含较多碱性长石和石英斑晶,结构构造在不同地段表现各异。远离变形带产出的斑 状花岗质片麻岩斑晶较大,无构造变形现象,而在变形带内,其变形强烈,发生糜棱岩化,具“眼球状”构造。斑状花岗 质片麻岩的SiO2 和K2O 含量分别为67.54%~75.64% 和2.89%~4.67%。其富集轻稀土和Ba,Sr,亏损重稀土和Ti,Nb,Ta,P 等元素,存在弱的负Eu 异常,推测当时源区残留相中含有较多石榴子石。斑状花岗质片麻岩中锆石为岩浆成因锆石,其发 育振荡生长环带,并具较高的Th/U 比(0.28~1.20)。两个样品的U-Pb 定年结果(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 (224.6±2.5)Ma 和 (216.4±0.5) Ma。斑状花岗质片麻岩的原岩为I 型花岗岩,其源岩是下地壳的中基性火成岩。斑状花岗质片麻岩的原 岩形成于晚三叠世,其为华北克拉通中生代岩石圈减薄的岩石学标志。  相似文献   
633.
藏南吉隆地区眼球状片麻岩是大喜马拉雅结晶岩系的一部分,其矿物组成为石英、斜长石、钾长石、黑云母和少量的白云母。片麻岩中的锆石具有核边结构,由继承碎屑锆石核和具有同心环带结构的岩浆锆石边组成,SHRIMP U Pb测年显示,边部岩浆锆石加权平均年龄为(4989±44) Ma,表明片麻岩的原岩为早古生代的花岗岩,εHf加权平均值为-83±095,暗示片麻岩原岩为壳源,可能是印度大陆北部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文中和现有的地质年代学数据表明,喜马拉雅造山带是一个复合造山带,经历了早古生代的造山作用,早古生代的喜马拉雅造山带是原特提斯洋向冈瓦纳大陆北缘俯冲的结果,是冈瓦纳大陆拼合之后在其边缘形成的安第斯型造山带,而不属于冈瓦纳超大陆聚合过程中陆陆碰撞形成的泛非造山带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634.
对小湾水电站坝基花岗片麻岩试件进行了室内不同直径、不同峰前围压卸荷试验。结果表明:相同围压下,卸载同加载相比,变形模量变化不大,但泊松比大幅增加,甚至会超过0.5;在相同围压卸荷时,不同尺寸的试样会呈现不同的破坏性状,尺寸越大,越容易产生张破坏;岩块的峰值强度随着围压升高呈线性增加,且尺寸越大受围压变化的影响越小,存在明显的尺寸效应。  相似文献   
635.
房框子沟花岗质片麻岩NEE向展布于内蒙古林西县双井镇的房框子沟村一带, 是一套侵入到双井片岩中的变质变形侵入体, 其边缘和中央分别为云染状和均质的花岗质片麻岩.利用LA-ICP-MS锆石U-Pb原位定年方法对采自该侵入体边缘和中央的样品进行了定年, 结果表明, 岩浆在271.9±1.6Ma开始侵位于双井片岩中, 在接触带上多发生混合岩化, 造成岩体边缘呈云染状, 在264.8±1.8Ma岩体主体侵位, 之后由于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板块的持续碰撞缝合, 岩体在应力作用下变形变质形成了今天看到的房框子沟花岗质片麻岩的面貌, 到231±2Ma碰撞基本结束, 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板块最终拼合.   相似文献   
636.
1、区域地质概况内蒙古中部大青山地区是华北地块北缘前寒武纪变质结晶基底岩系出露区之一,到目前为止最古老的地质体为古太古界兴和岩群,其建组剖面位于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兴和县附近。西乌兰不浪地区的兴和岩群二十世纪70年代1∶20万区域地质调查时称其为古太古界五台群,1987年《内蒙古地层表》称其为古太古界集宁群,李树勋等(1986)认为其相当于色尔腾山岩群的高级变质岩系。同时,部分学者认为大量  相似文献   
637.
对包括额尔齐斯构造带中片麻岩在内的新疆阿尔泰地区中深变质岩石的时代一直存在争议,李天德等将阿尔泰山造山带中大部分中深变质岩划分为古-中元古界克木齐群和新元古代富蕴群,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特别是对位于额尔齐斯构造带中片麻岩的时代问题争议颇多。笔者对该片麻岩采样进行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分析及锆石U-Pb SHRIMP年龄测定,表明该处片麻岩以正变质岩为主,成分与闪长质、石英闪长质岩石相当,为后碰撞阶段岩浆活动的产物。锆石U-Pb SHRIMP定年结果表明其锆石主要为岩浆锆石,206Pb/238U年龄主要为350~295 Ma,其中10个点构成的谐和年龄为(326±6)Ma,为石炭纪构造-岩浆活动的产物。该片麻岩中没有前寒武纪古老锆石的年龄信息,基本上可以否定该片麻岩形成于前寒武纪的观点,应为晚古生代的产物。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阿尔泰造山带中深变质岩可能为不同时代的产物。  相似文献   
638.
粤中前震旦纪基底锆石Pb-Pb蒸发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粤中前震旦纪基底的成因及时代一直有较大争议。对组成前震旦纪基底的中元古代变质表壳岩长安岩组和中元古代变质长英质侵入岩进行了同位素年龄测定。长安岩组长石石英角岩透镜体中浑圆锆石的 Pb-Pb蒸发年龄为 ( 1 81 2± 2 9) Ma、结晶锆石年龄为 ( 1 2 97.8± 1 3 ) Ma,变质长英质侵入岩条纹状二长片麻岩中结晶锆石年龄为 ( 4 89± 1 4)和 ( 1 0 44± 2 7) Ma,表明粤中地区基底主要成生于中元古代 ,沉积时期为长城纪或以前 ,蓟县纪曾有较大规模岩浆活动 ,中元古代晚期已基本形成了前震旦纪结晶基底的构造格架。  相似文献   
639.
本文选择聂荣微陆块变质基底中正片麻岩进行了详细的年代学研究,通过LA-ICP-MS锆石U-Pb测年获得的年龄结果分别为502.8±1.2 Ma、 532.7±3.4 Ma、 833.2±2.8 Ma、 734.8±3.3 Ma、 495.3±1.7 Ma、 496.6±2.0 Ma、 495.1±1.2 Ma、803.8±2.8 Ma、811.7±2.8 Ma。综合上述片麻岩锆石U-Pb测年数据结果发现,聂荣微陆块变质基底中正片麻岩的锆石U-Pb年龄大致可以分为三组:830~730 Ma、580~470 Ma、185~160 Ma,说明聂荣微陆块变质基底从新元古代—侏罗纪经历了三期构造–岩浆事件,这三期构造事件分别发生于新元古代早期、新元古代晚期—早古生代、早—中侏罗世。综合前人研究结果,认为聂荣微陆块存在新元古代的基底,并经历了罗迪尼亚超大陆的裂解,于新元古代晚期—早古生代时期发生了泛非—早古生代构造事件,到了侏罗纪,受班公湖–怒江洋壳俯冲和大洋关闭的影响,变质基底发生了早—中侏罗世的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  相似文献   
640.
新太古代片麻岩在辽西地区分布面积广阔,其中发育的金矿矿产资源丰富。为了开展辽西地区新太古代片麻岩中金矿成矿过程的研究,以辽西地区新太古代片麻岩中典型金矿床及矿化点矿体的组合分析数据为样本,利用基于径向基(Radial Basis Function, RBF)核函数的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算法进行Au、Ag、Cu、Pb、Zn元素质量分数与S元素质量分数的相关性分析,进而建立基于S元素质量分数的金矿成矿过程识别模型。根据识别模型的分析结果,将金矿床的成矿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Ⅰ—平缓增长阶段。该阶段处于壳幔混合状态。在洋壳俯冲作用下,破碎的岩石圈与岩浆发生混入作用,导致S元素质量分数的增加和分布不均。Ⅱ—过渡阶段,该阶段主要为侵入作用为主,随着侵入作用的持续进行,温度、压力开始下降,以亲硫性为主的Au元素在硫的作用下,局部在与围岩距离较近的位置富集。Ⅲ—快速增长阶段,随着岩浆侵入作用的不断持续,温度相对较低的地壳表层岩浆逐渐固结成岩成矿。TTG岩浆和富矿岩石包体在成岩的过程后,酸性物质在变质作用、构造运动和地表大量氧和水的混入下,结晶或重结晶成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