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0篇
  免费   72篇
  国内免费   219篇
测绘学   13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39篇
地质学   212篇
海洋学   323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31篇
自然地理   7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6篇
  1976年   2篇
  1965年   4篇
  196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671.
铜矿赋存于上三叠统小定西组中段变质火山岩中,圈出两条铜矿体,分别受F1和F2压扭性断层破碎带控制,似层状产出.金属硫化物大多呈大斑块状集合体密集分布,属与脆韧性断裂有关的构造热液型铜多金属矿床.  相似文献   
672.
澳大利亚西部伊尔岗克拉通卡尔古利地体是世界上太古宙与科马提岩有关的硫化物镍矿床最为集中的地区。该区科马提岩型硫化镍矿床主要有两大类型:①由高品位的块状、海面陨铁状和网状矿石组成,赋存于科马提岩熔岩流(主要为火山橄榄岩)底部,以卡姆巴尔达矿床为代表;②以低品位的浸染状镍硫化物矿石为主,赋存于厚层纯橄榄岩的中部,以芒特基斯为代表。与镍成矿有关的科马提岩形成于晚太古代(2.70Ga),具铝不亏损(Al2O3/TiO2=15~25)地球化学特征,一般形成于具含硫围岩的动态高岩浆流环境。伊尔岗克拉通科马提岩型镍硫化物矿床形成于经历岩浆作用(结晶、分异和浓集)和地壳硫混染作用的硫不饱和镁铁质—超镁铁质岩浆的熔岩通道或管道中。在矿床成因讨论的基础上,提出该类型矿床的找矿标志和勘查方法。  相似文献   
673.
刘冬洋  喻美艺 《贵州地质》2017,34(2):104-108
贵州罗甸云干地区二叠系生物礁岩发育,尤其在云干地区出露丰富的、保存完好的造礁海绵化石,笔者初步野外观察和采样后将剖面划为A、B、C、D四段,由下至上分别为含有孔虫泥晶海绵骨架岩、泥晶海绵骨架岩、亮晶海绵骨架岩和含叶状藻海绵障积岩。初步共鉴定出纤维海绵纲下4科6个属和房室海绵纲下8科11属;其中,发现的雷妮亚科Leiniidae的雷妮亚属Leinia,为国内首次发现报道,本文对其进行了详细描述。另通过对造礁海绵房室海绵属统计,将本礁和贵州紫云、广西隆林的二叠世生物礁进行房室海绵相同属重现率进行计算比较,发现本礁和紫云礁重现率更高,说明他们的造礁生物群团相关性更加密切,群落结构相似度更高。  相似文献   
674.
川西高原炉霍-道孚裂谷带丘洛地区首次发现科马提岩,呈透镜状或团块状,具鬣刺结构,产于三江造山系巴颜喀拉地块之炉霍-道孚裂谷的三叠系如年各组玄武岩中。科马提岩由玄武质科马提岩、玄武岩、辉长岩、橄榄辉石岩等组成。岩石具富Mg O,贫Ca O、Al2O3和Fe2O3的特征,其Si O2含量为39.78%~49.85%,Mg O含量为23.28%~32.65%,Ti O2含量为0.21%~0.85%,K2O含量为0.04%~0.98%,P2O5含量为0.04%~0.12%,(Fe O+Fe2O3)/Mg O值为0.41~0.77,符合过渡型(T型)洋脊玄武岩特征,亦符合科马提岩各类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原始地幔标准化的过渡元素配分型式表现为不对称的"W"型,Th元素形成一个明显的正异常"峰",Sr元素形成一个明显的负异常"谷",表明科马提岩系列可能来自于洋脊中心热幔柱,形成于低压高温条件下的部分熔融。岩石中鬣刺结构可能是叶蛇纹石高压分解的结果,表明研究区某些变质橄榄岩岩块曾经受过熔融物质喷发的影响。丘洛地区黄金资源丰富,研究具鬣刺结构的科马提岩岩石系列及其与矿产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675.
本研究利用18种蛾螺总科(Buccinoidea)动物的CO Ⅰ基因序列对中国海蛾螺科进行了科上和科内水平的分子系统学分析。在建立的系统发育树中,蛾螺科种类聚成了4个明显的分枝:第一枝包括侧平肩螺(Japelion latus)、朝鲜蛾螺(Buccinum koreana)、黄海蛾螺(Buccinum yokomaruae)、皮氏蛾螺(Voluthapa perryi)、香螺(Neptunea cumingi)、小鼠脊蛾螺(Lirabuccinum musculus)以及褐线蛾螺(Japeuthria cingulata);第二枝包括莫氏角亮螺(Antillophos monsecourorum)和尖鱼篮螺(Nassaria acuminata);第三枝包括黑口甲虫螺(Cantharus melanostoma)和矛唇齿螺属(Engina lanceolata);第四枝包括褐管蛾螺(Siphonalia spadicea)和长吻真螺(Euthria lubrica)。该结果与先前基于形态分析进行的亚科划分基本一致。蛾螺科的单系性没有得到支持,织纹螺科种类(Nassarius thachi、N.sinarus、N.euglyptus)插到蛾螺科系统树中并与角亮螺属(Antillophos)及鱼篮螺属(Nassaria)聚成一枝;东风螺科种类(Babylonia areolata、B.spirata)和榧螺科种类(Oliva mustelina)与褐线蛾螺(Japeuthria cingulata)聚成一枝。东风螺属起初隶属于蛾螺科,现已被移出并作为单独的一科——东风螺科Babyloniidae,本研究确认了这一结论。鱼篮螺属(Nassaria)和角亮螺属(Antillophos)与织纹螺属(Nassarius)种类聚在一起,这与最近的分子研究得到的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676.
李成有  郭阳阳  张卫红 《海洋科学》2017,41(11):130-133
作者利用形态解剖和扫描电镜方法对采自新疆五家渠市琥珀螺科(Succineidae)一未知种类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该种贝壳长卵圆形,黄棕色,壳质薄,半透明,中等大小,壳高12.56~15.10 mm,壳宽6.48~7.72 mm,有2.8~3.1个螺层;软体密布色素点,整体黑褐色;阴茎较短,绝大多数个体阴茎一侧扩展呈片状沿纵向与囊状的另一侧相折叠;阴茎附属物片状,长度约为阴茎长度的1/4;阴茎基背板长,在阴茎鞘中折叠6~7次;阴茎内部具数条纵褶,阴茎内表面密布微小乳状突。结果显示该种属于尖缘螺属(Oxyloma),与该属已报道的相近种差异明显,为一新种,即五家渠尖缘螺(Oxyloma wujiaquensis 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新疆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相似文献   
677.
粗毛猛水蚤科(Miraciidae Dana,1846)是猛水蚤目(Harpacticoida Sars,1903)种类数目居于第二的科,分布广泛,栖息环境多样。本文通过对2008年在胶州湾海域采集的沉积物进行离心提取,经解剖和形态分类学方法鉴定,鉴定粗毛猛水蚤科5属5种。其中,田园威伦狭腹猛水蚤(Willenstenhelia thalia Karanovic&Kim K.,2014)为我国海域的首次记录。文中还对胶州湾已发现的底栖粗毛猛水蚤制定了检索表。  相似文献   
678.
《地理学报》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中国地理学会共同主办的学报级综合性学术刊物,本刊主要刊登能反映地理学科最高学术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综合研究进展,地理学各分支学科研究前沿理论,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并有较大应用价值的地理科学论文。欢迎国内外地理工作者将理论水平高、研究方法新、应用前景广的稿件投到本刊。  相似文献   
679.
黄加祺 《海洋学报》1999,21(4):92-95
中国海域水螅虫纲(Hydrozoae),花水母目(Anthmedusae),棒状水母科(Corymorphidae)的真囊水母属(Euphysora)经研究有3个新种:褐色真囊水母(Euphysora brunnescentis sp.nov.)、刺胞真囊水母(Euphysora knides sp.nov.)和硬手真囊水母(Euphysora solidonema sp.nov.),对此予以详细的描述报道.模式标本保存于厦门大学海洋系.  相似文献   
680.
笋螺科(Family Terebridae)是腹足类软体动物中种类较多的一个科,总共有300种左右,遍及世界各海洋,尤以印度-太平洋热带海域最为丰富。我国近海的笋螺科种类主要产于南海,有些种也出现在东海,仅个别种见于黄、渤海区。它们生活于潮间带至水深200多米的海区,但多栖息于百米之内的浅海沙滩或沙泥质、泥质海底,通常白天潜居其下、夜晚爬出活动。据记载这一科种类的化石多发现于第三纪的始新世、中新世和上新世。 本科动物和芋螺科同属芋螺超科,许多种类有同芋螺科动物相像的鱼叉形(标枪形)的齿并具毒腺;也有的种类只有齿舌,而无毒腺;还有的既无齿舌,也无毒腺。它们全为肉食性,以多毛类(Polychaetes)和半索动物(Hemichordat)等为捕食对象。虽然有许多种类齿舌的齿为鱼叉形,又有毒腺,但未见有伤害人的报道。 这个科的种类较多,壳形、雕刻、色彩图案各异。它们的形态变异和颜色花纹的变化也较大,是腹足类软体动物中最混乱的类群之一,在分类系统和命名上存在不同程度的混乱现象。早在二百多年前Linnaeus(1758)等对这一科就有不少记载。但大量的和比较深入的研究是在近百年来,如Hinds(1844)报道了他认为的有效种109种;Deshayes(1859)报道了221种和许多可疑种;一年Reve''s monograph of the genus Terebra共记载了155种;Tryon(1885)将以前的学者以贝壳雕刻、颜色图案及壳形等的微小差异而误定的许多种进行了整理归并、减少到120种。随着潜水配套装置和多种采集方法的出现,比较容易到达从前隔离的区域,获取了较完整的标本资料。Bratcher and Cernohorsky(1987)的《Living Terebras of the World》一书,共报道了268个有效种和许多可疑种。这部专著对布在世界各海洋的此类动物,进行了深入细致、全面系统的研究;对属的划分和种的归属以及种的鉴别均有较为明确的界限范围;对相近种的比较,同物异名及相互间的演化关系等作了全面的记述;订正了错误命名,归并了许多误定的种类;在很大程度上澄清了这类动物在分类系统和命名上的混乱。为世界各国研究这类动物提供了全面、系统和完整的资料,不足的是缺少研究和比较其内部形态,这对分类研究工作是一个很大的缺欠。除上述外,还有许多早期和近期学者对本科动物也作了大量工作,并发表了一些有参考价值的著作,如Kiener(1839), Adams,H.和A.Adams(1858),Melvill和 Stenden(1917),Dautzenberg (1929, 1935),Kuroda(1941),Oyama(1961a,b),Bratcher(1977),Bratche等(1967)Cernohorsky(1969,1978),以及Bratcher和 Cernohorsky(1987)等。 本科在属和亚属的划分和使用上是较混乱的,各学者所持观点也不尽相同。近期Bratcher等(1987)等所划分和使用的属和亚属,虽然在其依据上有缺欠,但他们比较和综合了前辈的研究成果,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划分和使用的四属二亚属,作者认为界限范围较为明确,故在本文中我们采纳了这一分类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