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0篇
  免费   163篇
  国内免费   114篇
测绘学   331篇
大气科学   52篇
地球物理   182篇
地质学   272篇
海洋学   162篇
天文学   19篇
综合类   95篇
自然地理   14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67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95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67篇
  2006年   64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This study develops a framework to evaluate ground motion selection and modification (GMSM) procedures. The context is probabilistic seismic demand analysis, where response history analyses of a given structure, using ground motions determined by a GMSM procedure, are performed in order to estimate the seismic demand hazard curve (SDHC) for the structure at a given site. Currently, a GMSM procedure is evaluated in this context by comparing several resulting estimates of the SDHC, each derived from a different definition of the conditioning intensity measure (IM). Using a simple case study, we demonstrate that conclusions from such an approach are not always definitive; therefore,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is desirable. In the alternative proposed herein, all estimates of the SDHC from GMSM procedures are compared against a benchmark SDHC, under a common set of ground motion information. This benchmark SDHC is determined by incorporating a prediction model for the seismic demand into the probabilistic seismic hazard analysis calculations. To develop an understanding of why one GMSM procedure may provide more accurate estimates of the SDHC than another procedure, we identify the role of ‘IM sufficiency’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 bias in the SDHC estimate and (ii) ‘hazard consistency’ of the corresponding ground motions obtained from a GMSM procedure. Finally, we provide examples of how misleading conclusions may potentially be obtained from erroneous implementations of the proposed framework. Copyright © 2014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72.
推导了测站分布对定轨精度影响的公式,提出一种兼顾测站数量、观测数据质量以及测站地理分布的测站选取策略。利用IGS和iGMAS全球观测网数据,设计了3种不同的测站分布方案,进行GPS精密定轨实验。结果表明,使用30个全球均匀分布的测站,GPS三维定轨精度能达到6.0 cm左右|使用40个全球均匀分布的测站,GPS三维定轨精度能达到3.5 cm的水平|使用50个全球均匀分布的测站,GPS三维定轨精度能达到2.8 cm以内|超过50个的测站对GPS定轨精度提高基本上没有贡献。  相似文献   
73.
针对目前全球的地面测站数量多、测站观测数据质量参差不齐及测站地理分布不均的问题,总结了一种测站选取方法。利用该方法编制的测站选取软件对IGS站进行了选择,并根据选得的测站设计了几种定轨试验。结果显示,利用由本文的测站选取方法得到的70个基准站进行定轨时,得到的卫星位置与IGS精密星历在径向、切向、法向偏差均方根分别为1.11、2.19、1.72cm。验证了本文选站软件的可靠性,避免了选站过程中过多的人为因素,并且在保障精度的前提下提高了定轨效率。  相似文献   
74.
针对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CMONOC)坐标时间序列分析,研究选取3种不同空间尺度的参考框架以及考虑不同相似转换参数对测站速度场、年周期项及残差时间序列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中国大陆这样大范围、长时间连续观测的GPS网,采用全球框架坐标时间序列分析结果更加稳定,对转换参数选择不太敏感;但采用区域框架,特别是接近研究区域的小区域框架能够反映出更显著的区域形变特征,对于进一步研究其动力学机制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75.
金眶鸻巢址选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2007年4-7月,采用野外直接观察和样方法在北京野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对金眶鸻(Choradrius dubius)的巢址进行了调查研究。金眶鸻于4月中上旬迁来野鸭湖,5月初开始产卵。野外共发现金眶鸻的巢45个,其中水库岸边28个,岛上17个。逐巢进行了常规测量,并对巢址及附近无巢区域的生境进行了调查。通过主成分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影响金眶鸻巢址选择的主要因子依次是植被盖度、植物种类、植被密度、距水源的距离、植被高度最大值、干草比例等。这说明金眶鸻倾向于在植被物种丰富度较高、植被较高、密度和盖度较大、距水源较近的地方营巢。巢址选择除了与隐蔽、食物、水、种内竞争等有关外,还与巢的保温性能有关,而巢的隐蔽性与食物是其中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6.
针对高维数据包含的不相关和冗余特征影响检测方法性能的问题,提出了基于遗传神经网络入侵特征选择模型.该模型在传统的遗传神经网的输入层和隐含层之间增加特征选择层,并在特征选择层与输入层间设置连接开关,如果开关合上,则该特征被选中;否则为放弃.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在保持原有信息完整性的同时,能有效减少冗余特性;在保证检测准确率的前提下,有效提高系统的检测速度.  相似文献   
77.
This study presents a ground-motion selection and scaling methodology that preserves the basic seismological features of the scaled records with reduced scatter in the nonlinear structural response. The methodology modifies each strong-motion recording with known fundamental seismological parameters using the estimations of ground-motion prediction equations for a given target hazard level. It provides robust estimations on target building response through scaled ground motions and calculates the dispersion about this target. This alternative procedure is not only useful for record scaling and selection but, upon its further refinement, can also be advantageous for the probabilistic methods that assess the engineering demand parameters for a given target hazard level. Case studies that compar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proposed procedure with some other record selection and scaling methods suggest its usefulness for building performance assessment and loss models. Copyright © 2012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7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文地理学项目研究特征简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冷疏影 《地理学报》2013,68(10):1307-1315
以2007-2011 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文地理学代码(D0102) 的申请书作为样本,对申请代码、重点研究领域以及研究内容进行梳理,分析中国人文地理学近期发展特征。分析认为,科学问题综合与学科间交叉研究的增加使人文地理学学科边界呈现模糊化的趋势;研究方向体现了时代特点且各研究方向之间申请数量比较均衡;研究关键词大量涌现但共识性表述相对较少;选题颇具本土应用特点但学科体系建设意识逐步增强。  相似文献   
79.
塔里木盆地多期改造-晚期定型复合构造与油气战略选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关键构造变革期制约,叠合盆地具有分期差异变形特征。从变形角度分析,塔里木盆地可以追溯出5期主要的构造改造作用,即加里东中期、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海西晚期、印支-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并影响塔里木盆地的发展演化历史。通过对塔北、塔中和库车已知油气聚集区解剖表明:古生代多期改造形成的断裂、褶皱、隆升、剥蚀和岩溶作用,对台盆区巨型海相碳酸盐岩古岩溶油气藏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中、新生代多期改造过程,对前陆褶皱-冲断带大规模油气聚集成藏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这些已知油气聚集区带都是在喜马拉雅晚期最终定型的,总体构成多期改造-晚期定型复合构造油气聚集模式。综合分析了塔里木新区分期差异构造变形特征,在此基础上,依据叠合盆地多期改造-晚期定型构造模式,对塔里木新区进行了区块评价和油气战略选区,认为巴楚隆起、麦盖提斜坡和西昆仑山前褶皱-冲断带是近期油气勘探突破的首选地区,塔东地区、塘古巴斯坳陷和阿瓦提断陷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80.
农情遥感监测需要高时间分辨率的遥感数据,目前这些数据大都为中低空间分辨率影像。在这些尺度下,像元内部往往是异质的,从而影响农情参数反演精度。因此分析和表达农田景观空间异质性和最优尺度选择对遥感农情监测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选取建三江农垦区四种典型农田景观为研究点,Landsat/TM NDVI为实验数据,利用实验变异函数对四种景观类型的各向空间异质性进行了分析, 而后通过变异函数模型拟合,定量分析了各个研究点的整体空间异质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研究区遥感监测最优尺度选择。研究表明:(1) 基于实验变异函数的结构分析方法,可定性地认识空间异质性的大小和方向,进而挖掘出其背后的自然和人为驱动因素。(2) 对实验变异函数进行拟合分析,可定量地刻画不同景观格局各自的空间异质性特性。此外,基于变异函数对空间异质性的定量表达,讨论了利用积分变程A结合Nyquist-Shannon采样定理进行最优尺度选择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