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1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34篇
海洋学   36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72.
基于砂岩碎屑组成、古流向恢复、全岩地球化学分析并结合已报道岩相古地理等研究成果的综合分析,探讨川西南晚三叠世瑞替期须家河组的物源体系、沉积记录及其形成的构造背景。砂岩碎屑组成分析结果显示,峨眉川主地区须家河组砂岩成分成熟度较低,组分与已报道的须家河组砂岩组分相似,物质以再旋回造山带来源为主;古流向测试数据统计显示须家河组主要接受来自东至东北部和东南部的物源,少量接受来自西南部和西北部的物源;地球化学主量元素及风化指数显示峨眉川主须家河组形成于构造活动背景下以被动大陆边缘和活动大陆边缘为主的沉积环境,物源成分成熟度较低;微量和稀土元素分析提示须家河组来源于长英质碎屑且含有较多古老沉积组分的加入,其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原始地幔标准化微量元素模式与上地壳配分形式具有高度相似性,且物源主要与再旋回的扬子西南攀西-滇黔地区太古代-二叠纪变质岩、秦岭造山带前中生界变质岩和沉积岩、江南雪峰造山带西段的新元古代沉积有关,少量来自康滇古陆新元古代-元古代变质岩和龙门山周缘三叠纪沉积岩。结合须家河组已报道的岩相古地理数据,表明川西南峨眉地区晚三叠世瑞替期须家河组物源主要来自东南部的江南雪峰构造带和北部的秦岭造山带,少量来源于西南部的康滇古陆和西北部的龙门山构造带,川西南峨眉地区形成了主要受江南雪峰构造带、秦岭造山带为主控制的须家河组海陆交互相-陆相沉积盆地。  相似文献   
73.
围填海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向海洋谋求发展空间的一种基本手段。珠江三角洲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热点区域之一,探索其近岸河口区域围填海时空过程并对其未来趋势进行分析对海岸带综合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多源陆地资源卫星Landsat为数据源,通过影像数据处理分析探讨了珠江口围填海历史变迁过程,并对其围填海生命周期进行了估计。结果表明,珠江口围填海主要发生在改革开放后,其中1978—1988年围填海面积为18 572hm2,1988—1996年间围填海面积为25 528hm2,1996—2005年间围填海面积为13 911hm2,2005—2015年间围填海面积6 723hm2。截至2015年,珠江口共围填海面积64 753hm2,空间上主要集中分布于西部岸段。基于历史围填海时空演变过程,通过围填海生命周期图进一步对珠江口未来的围填海工程实施潜力进行形式预判。结果显示,珠海岸段和深圳前海岸段是珠江口今后实施围填海热点区域,其他区域围填海速度会相对减缓,但随着珠江口海岛逐渐与陆地海岸带相接,该区域围填海过程也将会终止。围填海生命周期分析可为海岸带实施围填海工程规划提供相关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74.
从前寒武纪至今,各年代地层中普遍存在风暴沉积物,它们记录了地史时期曾经发生的极端气象事件。古风暴沉积物研究被认为能在预测未来极端气象事件演变趋势方面提供关键的长时间尺度信息,而准确识别风暴沉积物是这项研究的重要基础。在先前的研究中,学者们主要关注相对容易识别的砂质风暴沉积物、碳酸盐(钙质)风暴沉积物、风暴砾石与巨砾以及风暴贝壳层,而对较难识别的泥质风暴沉积物缺乏深入研究。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人员在海岸泥质风暴沉积物的判识方法和指标、沉积过程以及古风暴历史重建等方面取得了不少重要进展。这对于完善对风暴沉积记录类型的认识以及进行高分辨率的古风暴活动历史重建十分重要。为此,着重回顾了近年来有关海岸泥质风暴沉积物判识方法体系的研究进展,发现综合运用元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和有机地球化学的敏感指标是准确识别泥质风暴沉积物的关键,但仍需深入探究泥质风暴沉积物地球化学判识指标与风暴沉积动力过程的响应机理,建议优先关注不同沉积环境泥质风暴沉积物的系统性对比研究、野外原位观测及室内沉积模拟,并强化跨学科交叉合作。  相似文献   
75.
深海底流为深水沉积过程的重要要素之一,其可直接搬运或间接改造沉积物,并在海底形成沉积型地貌,即底流漂积体。在底流漂积体的8个沉积亚类中,受断层活动影响的断控型漂积体研究程度较低,全球范围内相关实例较少,其形态特征及沉积模式并无统一的描述。笔者以南海南部北康盆地为例,基于高分辨率多波束及地震反射资料解释,系统总结了断控漂积体的形态参数和在地震资料中的识别标志;确定了同沉积断控型漂积体和后沉积断控型漂积体;探讨了不同类别对应的断层活动、沉积过程及其沉积模式。断层活动和深海底流沉积作用同时期发生时,可形成具有不规则丘状结构的同沉积断控型漂积体;而当断层活动发生于底流作用之前时,前期断层活动形成的陡坎使得底流流速增加,从而有效地改造海底地貌,形成后沉积断控型漂积体。然而,目前的研究仅限于正断层活动与底流作用的耦合关系,其他类型的断层运动(如逆断层、走滑断层等)有必要在未来底流沉积研究中给予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76.
气烟囱是深水油气(水合物)垂向运移的重要通道,其形成及演化机制与油气运聚及水合物成藏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琼东南盆地中新世以来具有生烃作用强烈、流体活动较普遍的特点,导致气烟囱分布也较广泛。基于琼东南盆地的地震资料,主要从研究区气烟囱地震反射特征、气烟囱规模及气烟囱成因类型划分3方面入手,结合气烟囱底部埋藏深度、能量强弱和底部环境等因素将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气烟囱类型划分为4类,即浅层低能量断层裂隙控制型气烟囱、浅层高能量低凸起控制型气烟囱、中层中能量低凸起控制型气烟囱、中层高能量低凸起控制型气烟囱。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了气烟囱对水合物运聚成藏的影响,揭示了气烟囱既对水合物运聚成藏具有通道及指示作用,也对水合物藏具有破坏作用的多重性特点,同时,进一步深入分析了琼东南盆地气烟囱分布规律与形成模式。总之,对琼东南盆地气烟囱发育特征、成因类型及形成机理的深入分析,将有助于琼东南盆地油气运聚通道体系的建立,进而综合剖析油气及水合物运聚成藏条件,指导其地质评价及其勘探部署等。  相似文献   
77.
78.
自第四纪以来,滇西北地区地壳活动强度明显增强,地震活动频繁,区域稳定性越来越低,人类生存环境严酷。选取滇西北地区鹤庆—洱源断裂带经过的北衙组地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干涸的溶洞内鹅管碳酸盐矿物进行U系不平衡法准确定年,厘定出构造隆升作用的起始时间,最终计算得出该套地层抬升速率为2.4mm/a。北衙组地层的迅速抬升,反映了滇西北地区作为青藏高原东南扩展前缘的地球动力学过程,可能与青藏高原下地壳物质向滇西流动汇聚有关。同时,该抬升速率为滇西地区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设防抗震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79.
在夏季,南海西部的越南沿岸上升流系统(Vietnam boundary upwelling system, VBUS)时常出现高浮游植物生物量。其中由马登-朱利安振荡(Madden-Julian oscillation, MJO)主导的季节内尺度(30~60d)变率占到重要作用,但MJO对海表叶绿素的调控效应及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采用重建的遥感叶绿素数据与多源观测资料,探究MJO事件中VBUS叶绿素季节内变化特征及成因。复合分析结果显示,在MJO事件末期,该海域叶绿素浓度达到季节内最高值,海表温度(seasurface temperature,SST)、地转流纬向分量与Ekman泵吸及风场与该海域叶绿素浓度相位模态高度对应,且与叶绿素相位序列相关性按该顺序递减。进一步将VBUS分成近岸和离岸两个子区域,通过广义加性模型分析叶绿素浓度的主导调控因子。结果显示VBUS海域沿岸与离岸区域叶绿素浓度影响因子及其强度并不相同, SST同为两个区域最强影响因子,沿岸区域次要影响因子为地转流纬向分量及Ekman泵吸,离岸次要影响因子为地转流纬向分量,且其影响强度与SST平分秋色。通过进一步分析该调控...  相似文献   
80.
吕宋海峡是连接南海与西太平洋的唯一深水通道,也是调节南海环流及其热力特征的关键海洋通道。在大尺度西边界流、中尺度涡、热带气旋等众多因子的共同影响下,吕宋海峡输运表现出显著的多时间尺度变率特征,其中热带气旋是影响该海域强烈且频繁的天气过程之一,解析吕宋海峡输运与热带气旋之间的动力联系也是近年来南海海洋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主要从吕宋海峡附近热带气旋活动特征及其对黑潮、吕宋海峡附近环流结构、吕宋海峡输运的影响等方面回顾最新的研究进展。最后,本文认为接下来应当在热带气旋调制吕宋海峡输运的机制,以及对吕宋海峡输运年际变化的贡献等方面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