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5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49篇
测绘学   21篇
地球物理   20篇
地质学   73篇
海洋学   206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基于遗传小波神经网络的海底声学底质识别分类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分割海底声纳探测图像,提取单元特征向量进行主成份分析,选取均值、标准差、对比度、相关系数、能量及同质性作为训练特征向量,构建小波神经网络。利用遗传算法优化小波神经网络的初始权值及小波参数,对砂、礁石、泥3种底质类型分别进行训练,并得到3种底质的测试精度都在90%以上,优于单独利用小波神经网络进行训练时的测试精度,克服了小波神经网络训练时易陷入局部极小的固有缺陷,表明基于遗传算法的小波神经网络可有效用于海底底质声纳图像的识别和分类。  相似文献   
72.
铁元素在地壳中含量丰富,常以多种氧化态的形式广泛存在。在缺氧或者厌氧的环境中,部分微生物能够利用含铁矿物中的Fe(Ⅲ)作为电子受体进行厌氧呼吸从而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Lovley,1997),具有这种能力的微生物被称作  相似文献   
73.
新元古代"雪球地球"事件代表地球经历的极端气候条件,对其后的大气和海洋氧化、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真核生物的演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同冰期化学沉积岩的缺乏,严重制约了对冰期海洋环境的了解。笔者等在贵州松桃地区一钻孔岩芯南华系南沱组中采集到一套同冰期白云岩,为南沱冰期海洋环境研究提供了理想材料。岩芯中白云岩层位于南沱组下部,夹持于两套杂砾岩、粉砂质泥岩组合中间,厚度1.61 m。偏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表明岩性为微晶白云岩。采用Delta V Advantage稳定同位素质谱仪分析白云岩的碳、氧同位素,测定结果为:δ~(18)O_(V-PDB)在-16.97‰~-8.37‰之间,δ~(13)C_(V-PDB)在-9.68‰~-8.42‰之间,与冰期前后碳同位素组成对比,δ~(13)C_(V-PDB)具显著低负值特征。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白云岩样品中铁、锰含量很高,铁含量的平均值约为92867×10~(-6),锰含量的平均值约为10644×10~(-6);Mn/Sr值较大,平均值约为26.89。综合碳、氧同位素的相关性及微量元素特征分析表明,南沱组同冰期白云岩碳同位素组成代表了原始的沉积记录。研究结果表明:①南沱组白云岩的出现反映了南沱冰期海洋中存在着开放的水体,这些开放水体为此时真核生物提供了重要的栖息场所。②南沱冰期海洋处于富铁缺氧的环境,白云岩中碳同位素低负值主要是甲烷厌氧氧化的结果。③同位素质量平衡计算表明,冰期海洋中较高比例的有机质埋藏和极其有限的大气-海洋气体交换导致了大气中氧浓度的升高。  相似文献   
74.
以锌为研究对象,使用表面表征方法和电化学测试,研究了一个培养周期内硫酸盐还原菌(Sulfate-reducing bacteria,SRB)Desulfovibrio vulgarisD.vulgaris)引起锌(Zn)试样腐蚀行为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SRB导致Zn试样发生了严重的均匀腐蚀和点蚀。浸泡7天后,SRB体系中的Zn试样平均失重为32.2 mg/cm2,是无菌培养基中试样平均失重的42倍,腐蚀产物主要为ZnS。生物膜和腐蚀产物膜的累积在培养初期可以减缓金属基体与溶液界面的电子传输过程,导致腐蚀速率减缓。培养中后期,由于生物膜和腐蚀产物膜的阻隔作用,导致混合膜层底部有机碳源缺乏,SRB转向Zn获取自身所需电子,表现为腐蚀速率上升。  相似文献   
75.
本文根据2014年至2017年在厦门文昌鱼保护区黄厝、南线十八线、鳄鱼屿和小嶝岛四处潮下带以及参照点白城潮下带获得的大型底栖动物和沉积物粒径数据,探讨底质细化对厦门潮下带文昌鱼栖息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聚类分析表明个别黏土含量较高的取样站没有发现文昌鱼且大型底栖动物种数少。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厦门潮下带部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参数和优势种数量存在显著差异。底质粒径分析表明, 2017年9月,鳄鱼屿和白城潮下带黏土和粉砂含量高于黄厝、南线十八线和小嶝岛潮下带的黏土和粉砂含量。2016年夏季黄厝、南线十八线潮下带黏土和粉砂含量明显高于2014年夏季的黏土和粉砂含量。相关分析表明,5个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参数如物种数、栖息密度、生物量、多样性指数(H′)和丰度指数(d), 7个常见种的栖息密度和生物量与粉砂和黏土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均匀度指数(J)和4种常见种的数量与粉砂和黏土含量无显著相关,白氏文昌鱼(Branchiostoma belcheri)的栖息密度和生物量与粉砂和黏土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上述结果证实,黏土含量增加到15%和粉砂含量增加到60%有利于多数大型底栖动物栖息密度和生物量的增加,但导致白氏文昌鱼栖息密度和生物量的减少,而红角沙蚕(Ceratonereiserythraeenis)、滑指矶沙蚕(Eunice indica)、光滑倍棘蛇尾(Amphioplus laevis)受底质细化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76.
针对传统的人工识别浅剖图像层界方法精度不足、效率低下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浮泥流变特性与灰度共生矩阵的航道底质层界智能识别方法。利用航道浅剖数据计算灰度共生矩阵特征值来描述底质层界纹理,粗略提取层界边缘;通过浮泥流变特性模型智能识别、连接同一层层界矢量点,准确识别底质层界。对比智能和人工提取连云港航道浅剖数据层界实验的结果表明:结合浮泥流变特性与灰度共生矩阵算法的层界识别方法,可以准确描述底质分布情况,快速自动识别层界线,智能化提取航道底质层界。  相似文献   
77.
癌细胞与正常的人体细胞不同。根据体细胞突变理论(SMT),癌细胞是基因突变的结果。该理论还采用达尔文主义的基本原理,假设癌细胞生长是自然选择下“适者生存”的结果。与此相反,我们采用Margulis的演化理论来解释癌症的起源,并提出癌细胞由遗传而来:癌基因组起源于寄生在原核生物宿主中的细菌;在大约20亿年前的“氧气革命”期间,癌基因组与原核生物基因组因内共生作用而融合;后来宿主演化成为真核生物(原生生物、真菌、植物和动物),每种真核生物都具有其独特的基因组;经过同样的时间间隔,原寄生细菌基因组则演化成为真核生物内的癌干细胞基因组。当前SMT假设人类基因组的突变导致癌症,但该理论无法识别编码肿瘤生长的基因组序列,也无法解释:突变为何会造成癌细胞失控性生长及复制?癌症为何是一种代谢性疾病?癌症死亡率为何与亚硝酸盐污染有关?中国用不含亚硝酸盐的公共供水源的试验为何竟可以拯救许多癌症患者的生命?SMT没能充分回答许多“神秘”的癌症问题。相反,我们提出的生物演化理论可以回答这些相关事实,包括那些SMT不能充分解释的问题。我们的理论根据是:癌基因组图谱(TCGA)的科学家未能在正常的人类基因组序列中发现突变或未突变的癌基因组。是癌基因组编码了癌细胞的生长及复制和一种不同的代谢模式。我们的理论假设,癌症起源于“休眠中”的癌干细胞因为受亚硝酸盐的影响而被激活,其中一个癌基因组编码了厌氧或缺氧的代谢模式,为癌细胞的生长及复制提供能量和生物量,其他基因组则编码了癌细胞的失控性生长及复制和其他癌症特征。亚硝酸盐以10-9 级别的浓度干扰人体正常的代谢和复制等机能。事实说明,亚硝酸盐可被定义为一种毒药。识别慢性中毒的困难可以用孟加拉国公共供水造成的砷中毒作为例证。癌症应被视为由亚硝酸盐中毒引起的疾病来进行治疗是一个假说,它可以解释为什么当中国部分地区的正常公共供水改用标准化深井水(SDWW)时,癌症死亡率可以减半。这个假说需要另一个假设来解释亚硝酸盐中毒并不影响所有饮用公共供水的人,而只影响其中一部分人。我们必须假设癌症的产生是由于干细胞,其中包括一个癌干细胞,被召唤去以修复细胞的损伤。将这些打破常规的假说放在一起,很多专家认为我们的生物演化理论是天方夜谭而不予理会。实际上,这个假说已由中国过去的SDWW实验所证实。一些医院的试验也证实,若癌症晚期患者每天饮用不含亚硝酸盐的水,癌症可以被治愈。我们对癌症晚期不可治愈这一论断提出质疑,并假定癌症是慢性亚硝酸盐中毒所致。我们呼吁其他科学家进行实验和临床试验来验证这一假说,使至少一半的晚期癌症患者,当他们的饮用水供应源不含亚硝酸盐时,可以被治愈。与此同时,我们应该将过去半个世纪以来献身医学的科学家们的成果,整合为一个“新的体系”。  相似文献   
78.
根据南海区半封闭型海湾规模化养殖技术研究的需要,对红海湾底质硫化物进行了研究。用碘量法分析的结果表明:红海湾底质中硫化物含量的区域分布极不均匀,呈北部河口区>虾池>鱼湾>中部>南部自然水域>礁滩区的特点。虾池、鱼的硫化物含量清淤前分别为清淤后的8.4、3.6倍;湾南部硫化物含量春季明显高于夏季,其余区域的两季差异不明显。46份样品中约13%、28%分别超过国内外评价标准,超标测站位于河口和清淤前的虾池、鱼。礁滩护养增殖区、南部自然水域、湾中部牡蛎养殖区和清淤后的虾池、鱼尚未见硫化物的污染。  相似文献   
79.
Simrad EM多波束反向散射强度数据精处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探讨多波束反向散射强度与海底底质类型关系的基础上,主要针对目前广泛使用的Simrad EM系列多波束,详细描述了在数据获取期间系统进行的实时补偿,分析了反向散射强度数据中残留的入射角和波束模式指向性等因素的影响,给出了相应的改正方法。计算结果表明,本文给出的方法可对反向散射强度数据进行有效的处理,为正确使用声纳图像进行海底底质的判读提供了保证。  相似文献   
80.
生物降解原油地球化学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生物降解作用是原油的一种重要的蚀变作用,对原油的物性和经济价值有着负面的影响。全球石油大多遭受过生物降解。生物降解作用对常见生物标志物的影响得以较好的描述,综述了近年来高分子量正构烷烃、三环萜烷、25 降藿烷生物降解的新进展。目前对生物降解作用的细节、发生机理尚不十分清楚,讨论了原油喜氧和厌氧降解机制,认为厌氧作用可能起主导作用,降解速率很慢。温度是控制生物降解作用的重要因素,储层温度大于80℃不会发生生物降解作用。生物降解原油多为混源油,介绍了研究生物降解原油的多期成藏方法。沥青质不易生物降解,其热解产物及钌离子催化氧化产物在生物降解原油对比、油源对比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最后指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