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7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97篇
测绘学   13篇
大气科学   12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66篇
海洋学   208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2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51年   1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 毫秒
71.
2013年4月,2014年5月,2012年6月和2015年10月在印度尼西亚北部苏拉维斯蓝碧海峡(Lembeh Strait)进行了4个航次的海洋生态调查,研究了蓝碧海峡的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以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及其驱动因子。四个航次的调查中记录了5类浮游植物和416个种(类)。调查区浮游植物密度平均为2348cells/L,硅藻和甲藻种类最多。蓝藻种类最少,但丰度很高。季风转换期的4月份和10月份浮游植物丰度总量较低,东南季风期间5月份和6月份的浮游植物丰度较高。除了束毛藻(Trichodesmium)之外,常见种是浮游硅藻。浮游植物的丰度和多样性的季节性变化明显。海链藻(Thalassionema)、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和蓝藻类的束毛藻对群落的不相似性贡献最大。由于蓝碧海峡南部营养盐浓度较高,南部水域的硅藻和甲藻密度稍高于海峡北部。虽然,南北两个水体中蓝藻的分布趋于均匀,但蓝碧海峡南部也有较高密度。与雅加达湾以及中国的一些海湾相比,蓝碧海峡的浮游植物丰度相当低。分析表明,SE季风期间上升流营养盐是左右浮游植物丰度月变化的重要因素。蓝碧海峡浮游生态系原始,且接近天然本底,人类活动背景噪声低,能够清晰地响应大环境的变化,是研究浮游生态系统的理想区域。  相似文献   
72.
吐噶喇海峡是西北太平洋重要的内潮产生区域,该区域内产生的内潮对于东海陆架和西北太平洋的混合和物质输运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水平分辨率为3km的JCOPE-T(JapanCoastalOcean PredictabilityExperiment—Tides)水动力学模式的结果表明,吐噶喇海峡的内潮主要产生在地形变化剧烈的海山和海岛附近,其引起的等密面起伏振幅可达30m。吐噶喇海峡的内潮在垂直于等深线方向分为两支向外传播:一支向西北方向传播,进入东海陆架后迅速减小;另一支向东南方向传播,进入西北太平洋。吐噶喇海峡潮能丰富,其在约半个月内的平均输入的净正压潮能通量为13.92GW,其中约有3.73GW转化为内潮能量。生成的内潮能量有77.2%在当地耗散,传出的内潮能通量为0.84GW,主要通过西北和东南两个边界传出。该区域潮能通量有显著的大小潮变化,大潮期间输入的正压潮净能通量和产生的内潮能通量均约为小潮期间的2倍,但其主要产生区域基本不变,且内潮能量耗散比率均在产生的内潮通量的76%—79%。另外,内潮能通量的传播方向也没有发生变化,仍主要通过西北和东南两个边界传出。因此,大小潮的变化仅影响吐噶喇海峡处产生的内潮能量的大小,不影响其产生区域、传播方向和耗散比率。  相似文献   
73.
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及邻区地壳结构反演及构造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龙  邢健 《海洋与湖沼》2020,51(2):265-273
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及邻区是南极半岛海域火山、地震等新构造运动最活跃的地区,由于前人对资料处理解释的差异,导致盆地的构造格局仍部分存疑。本文以研究区的卫星重力数据为基础,以多道反射地震和部分岩性资料为约束,采用重震联合反演方法构建了三条横跨研究区的地壳结构剖面,并进一步研究布兰斯菲尔德海峡盆地的地壳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布兰斯菲尔德海峡盆地莫霍面深度为33—38km。菲尼克斯板块俯冲消减下沉至南设得兰岛弧之下,导致南设得兰海沟的俯冲带后撤,产生3—4km厚的岩浆混染地壳,密度为2.9g/cm~3。分析认为受板块运动和弧后扩张影响,沿布兰斯菲尔德海峡盆地扩张脊分布的海底火山裂隙式喷发,并进一步导致盆地的持续性扩张。  相似文献   
74.
本文基于真实地形、潮汐的高分辨率三维MITgcm海洋环流模式,对南海北部a波(大振幅波列形式)和b波(孤立子形式)的生成与传播特征进行了数值研究。首先,我们总结和分析了这些波动的生成与传播特征。然后我们计算了吕宋海峡的能量收支。能量的生成在一天内有三个极大值,其中最大值对应a波的生成。吕宋海峡西边界的能通量一天内有两个极大值,较大的那个对应a波的生成而另一个对应b波的生成。我们设计了敏感性试验来探究吕宋海峡东西海脊对a、b波的生成和传播造成的影响。通过对比敏感性实验和标准试验的结果,发现对于a波的生成东海脊必不可少,但西海脊几乎没有影响。西海脊削弱了a波的振幅但未对a波波速造成明显的影响。b波来自于从东海脊生成的扰动信号。西海脊加强了这个扰动信号但减慢了它的传播速度。  相似文献   
75.
根据粒度、微体生物组合、矿物组分和微量元素丰度,探讨了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中央海槽和南部下陆坡区冰-海沉积环境形成的硅质沉积物特征。硅质沉积物主要为硅藻软泥或粉砂质硅藻软泥,由微体生物遗体、粘土矿物、火山物质和陆源碎屑矿物所组成。硅质生物壳体主要为硅藻,含量>30%,含少量放射虫和硅质壳有孔虫。粘土矿物中蒙脱石的含量高达52.5%,其次为陆源伊利石,高岭石和绿泥石含量相对较低。碎屑重矿物以橄榄石、辉石、角闪石等非稳定组合为特征,轻矿物主要包括石英、长石和火山玻璃。微量元素丰度特征与大洋现代表层沉积物有所区别。研究区硅质沉积作用具有多种物源、生物沉积作用居重要地位、陆源(包括火山)物质以粉砂和粘土级细质点为主、相对较高的沉积速率和受地质构造背景影响等特征。  相似文献   
76.
2011年12月24日,伊朗海军在伊朗南部广阔海域开始为期10天、代号为“神圣90”的大规模军事演习。这是伊朗迄今为止筹划过的最大规模的演习。演习期间,伊朗军舰将接近美国驻巴林的第五舰队的舰只。  相似文献   
77.
南海及邻近海峡垂向位移负荷潮和自吸?负荷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采用Green函数方法,基于高分辨率南海海潮模型、DTU10全球海洋潮汐模型以及Gutenberg-Bullen A地球模型计算了南海及邻近海峡的负荷潮。结果表明,M2垂向位移负荷潮振幅最大值出现在台湾海峡,其值超过18 mm;另一个极大值区出现在加里曼丹岛西北外海,其值超过14 mm。K1和O1垂向位移负荷潮振幅在南海南部最大,分别超过18 mm和14 mm;另一个极大值区出现在北部湾,振幅超过8 mm。在研究海区内,全日潮的垂向位移负荷潮不出现无潮点。自吸?负荷潮分布特征与垂向位移负荷潮相近,其振幅大约是垂向位移负荷潮的1.2~1.7倍,其位相与垂向位移负荷潮基本上相反。M2自吸?负荷潮最大振幅值也出现台湾海峡和加里曼丹岛西北外海,其值分别超过24 mm和18 mm。  相似文献   
78.
本文采用区域高分辨率海洋数值模型,将谱松弛动力降尺度方法应用于吕宋海峡及其邻近区域,对吕宋海峡黑潮流径的流型特征进行模拟与分析。实验结果显示,应用谱松弛法能够较好地改善区域模型的模拟效果:通过约束大尺度误差,不仅能直接约束区域内的大尺度海洋状态,也间接调整了小尺度过程的演变规律,改善了吕宋海峡黑潮流径的模拟效果。  相似文献   
79.
基于2003年5月至10月ENVISAT ASAR宽幅模式(Wide Swath Mode, WSM)数据和2003年11月至2004年5月ENVISAT ASAR单视复数模式(Image Mode SLC, IMS)数据,利用多普勒质心偏移法获取了海面运动引起的多普勒质心异常,通过去除风和Bragg波引起的多普勒频移,最终获得龙目海峡海表径向流速。利用AVISO(Archiving, Valid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Satellite Oceanographic Data)流场数据对结果进行了精度验证,并分析了龙目海峡海表流速变化。结果表明:本文反演得到的海表面流速与AVISO流场匹配度较好,其中由WSM数据反演得到的流速与AVISO流场均方根误差为0.28 m/s,IMS数据反演得到的流速与AVISO流速均方根误差为0.37 m/s。在研究区范围内,2003年5月至9月海流流速较大(-2.56~2.51 m/s),10月流速减小(-0.79~0.72 m/s),11月至12月流速逐月增大(-1.64~1.25 m/s),2004年3月流速达到最低值(-0.58 m/s),2004年4月至5月流速逐月增大(-1.46~1.72 m/s);在南半球夏季(12月)和秋季(5月)龙目海峡出现北向逆流,其余皆为南向流。该流场反演方法可有效提取海面流速信息,从而为海面流场变化研究提供有效支撑。  相似文献   
80.
吕宋海峡纬向海流及质量输送   总被引:30,自引:6,他引:24  
分析和计算了吕宋海峡PR21断面最近海洋调查的部分CTD资料和ADCP资料,再一次证明吕宋海峡常年存在纬向流。但对于天气尺度而言,该流型是多变的。根据高分辨率的海洋环流数值模式4a(1992~1996年)海平面高度(SSH)的输出值,运用地转关系估计了吕宋海峡纬向流的月平均值。研究表明;通过海峡流入、流出南海纬向流的深度一般达到500m左右,200m以上流速较大,平均流速为50cm/s,最大时达80cm/s以上。500m以下的纬向地转流流速较小,通常小于10cm/s.由大洋进入海峡的入流位置位于海峡的中部和南部,月平均入流最大值出现在11月,为50cm/s.位于海峡的北部和南部上层海洋的月平均出流,最大流速亦出现在11月,也为50cm/s,这与秋季北赤道流分叉位置最北(15°N),春季分叉位置最南(14°N)有关。上层流入、流出海峡的流量的月平均值分别约为10×106m3/s和5×106m3/s.当东北季风盛行时(从10月到翌年2月),流入海峡的流量远大于流出海峡的流量,两者的差可达8×106m3/s,而在其他季节两者的差仅为3×106m3/s.这说明东北季风盛行时,会有较多的水从南海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