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50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8篇
海洋学   151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2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71.
热带北太平洋深海小型底栖生物大尺度空间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01年热带北太平洋深海小型底栖生物大尺度空间的数量分布的初步调查,共发现了15个类群的小型底栖生物,其平均丰度为34.1个/10 cm2,东太平洋区的东小区小型底栖生物类群数明显高于其它区域,小型底栖生物量比例随着沉积物厚度的增加而降低,生物量比例为68%~87%的小型底栖生物集中在沉积物0~2 cm层(表层)内。食物是深海小型底栖生物分布的限制因子,沉积物类型和底层流对小型底栖生物空间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2.
杨梅  李新正 《海洋科学》2017,41(6):126-133
深海热液口及其生物群落自1977年发现以来,受到海洋生物学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伴随深海调查技术的进步,大量热液生物群落相继被发现,并在生物地理学、生态学和生物多样性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目前,受采样不足及分类学研究的限制,针对深海热液口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多集中于大型底栖生物。本文拟对该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简要综述,以期加深对深海热液口大型底栖生物的物种分布模式、扩散途径及群体连通性的认识,为深海热液口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73.
于2008和2009年对青岛薛家岛砂质潮间带进行了4个季度的小型底栖生物调查。结果表明:小型底栖生物的平均丰度为(1 384.69±424.97)ind·10cm-2,平均生物量为(1 286.70±225.13)μg·10cm-2。共鉴定出11个类群,丰度方面,线虫占绝对优势,占年平均丰度的86.59%;涡虫居次,占4.89%。生物量方面,线虫也占绝对优势,占37.30%;多毛类居次,占18.90%。在垂直分布上,表层0~4cm的数量最多,占39.65%,其它各层分布依次递减。小型底栖生物的丰度和生物量呈现了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潮区差异。相关分析未表明小型底栖生物丰度和环境的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74.
本文论述贵州关岭新铺地区上三叠统下部竹杆坡组中部至小凹组下段所产的腕足动物群及其古生态环境。该区目前共获得腕足类6个目,6个科,7个属,8个种(含4新种)和1个属种未定。根据这些腕足类的固着方式、生活习性、贝体形态和大小,以及组合特征,可以从下到上将它们分为Pseudokoninekina,Laballa,Linguloid等3个群落。该3个群落的生态底域分别位于BA4至BA3外侧、BA2和BA1,表明本区从竹杆坡组中部至小凹组下段的沉积环境是由较为深水逐步向较为浅水过渡,应为海退过程的沉积产物。同时,本文还论证了当时不可能存在为海百合类和双壳类提供假浮游的载体,它们应是底栖生物,并且指出那些被认为是假浮游的化石证据的分析与推断存在片面性。  相似文献   
75.
泉州湾北岸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4年9月和2015年5月,分别在泉州湾北岸布设3条潮间带断面进行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研究.共计采获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样品166种,其中泥沙滩有80种,岩相有96种.其中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有145种,构成该区域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的主要类群,调查的3条断面中,泥沙滩断面的平均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33 ind./m~2和24.48 g/m~2,岩相断面的平均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 412 ind./m~2和958.78 g/m~2.数量垂直分布,泥沙滩断面和岩相断面平均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均以中潮区低潮区高潮区.数量季节变化,泥沙滩断面平均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均为春季(170 ind./m~2和32.04 g/m~2)大于秋季(96 ind./m~2和16.92g/m~2),岩相断面平均栖息密度为春季(1 360 ind./m~2)小于秋季(1 464 ind./m~2),而平均生物量为春季(1 122.83 g/m~2)大于秋季(794.75 g/m~2),数量季节变化显著.丰度/生物量曲线显示,泉州湾北岸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群落结构较为稳定,受到干扰较小.  相似文献   
76.
南极长城湾浅海底栖生物群落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77.
南极长城湾浅海底栖生物数量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吴宝铃  陈木 《南极研究》1992,4(4):55-61
  相似文献   
78.
河流潜流带是地表-地下水连通和交换的主要区域, 地表-地下水过程不仅促进了生源物质的迁移转化过程, 还能涵养水源、稳定区域生境, 为水生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因此掌握水生生物活动与地表-地下水交换关系是深刻认知和科学保护水生生态系统的关键。本文综述了前人有关水生生物活动反馈于地表-地下水交换过程的研究, 例如, 底栖微生物形成的生物膜可以吸收或滞留生源物质, 改变迁移的时间和路径; 水生动物的行为可能通过改变河床渗透系数和孔隙率等物理参数影响各类物质的地表-地下水交换通量; 水生植物对水流的阻滞和扰动也会作用于地表-地下水交换过程。基于目前研究, 本文提出了该领域的3个未来研究方向: 潜流交换和水生生物互馈理论, 水生生态功能与地表-地下水相互作用关系, 河流潜流带生物-地球-化学耦合过程。  相似文献   
79.
2013年6月-2014年6月对青岛岩礁潮间带鼠尾藻、孔石莼、蜈蚣藻附植小型底栖生物进行了连续13个月的逐月采样,对小型底栖生物的丰度、生物量、生产量、类群组成及其季节动态进行了研究。共鉴定出小型底栖生物16个类群。鼠尾藻附植小型底栖生物的年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7×103 ind·g-1 dwt algae·a-1和56×103μg·g-1 dwt algae·a-1。孔石莼附植小型底栖生物的年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103 ind·g-1 dwt algae·a-1和8×103μg·g-1 dwt algae·a-1。蜈蚣藻附植小型底栖生物的年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3×103 ind·g-1 dwt algae·a-1和16×103μg·g-1 dwt algae·a-1。三种藻类附植小型底栖生物平均丰度和生物量的高低依次为:鼠尾藻蜈蚣藻孔石莼。附植小型底栖生物及其主要类群的丰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其中鼠尾藻、孔石莼附植小型底栖生物丰度与海水温度和盐度显著相关。附植小型底栖生物的丰度还可能与藻类生长周期关系密切,三种藻类附植小型底栖生物的丰度的最高值均出现在藻类的快速生长期之前。三种藻类附植小型底栖生物群落差异显著,鼠尾藻上线虫为最优势类群,孔石莼和蜈蚣藻上底栖桡足类为最优势类群。藻类形态和藻类生活周期是影响附植小型底栖生物类群组成、丰度和生物量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80.
近岸海域生态地球化学调查,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实施的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项目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提出和探讨了关于开展"海底沉积物-水-底栖生物系统"调查评价的内容、方法及其工作要求.建议对系统的3种组成介质进行同站位、同步和近原始状态(未扰动)、密度网格采样,辅助开展海洋地球物理剖面测量,分析评价海底表层环境系统内重金属元素来源、运移的地球化学作用及其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