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28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72篇
海洋学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3年   2篇
  1962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5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71.
中国黄土高原第四纪构造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闵隆瑞 《地球学报》1984,6(2):225-236
<正> 早在二十多年前,黄汲清教授在《中国新构造运动的几个类型》中首次将中国新构造运动划分为:1、大面积的升降运动;2、升降运动与大断裂伴生;3、翘起及断裂运动;4、拱曲运动;5、拗折、褶皱及冲断五大类型。并在论及第一类型大面积的升降运动时,明确指出,西北地区黄土高原新构造运动的特点是:“显著的幅度很大的,大面积的上升运动,自第三纪晚期以来直到现在,即在中国北方,特别在黄河流域的陕北、陇西等地区不断地进行着”。二十多年来,这些科学的论断,对中国新构造运动的研究及其类型的划分,对了解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新构造运动的特点及其表现性质等方面均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2.
中国黄土的地质问题,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本文仅就中国的黄土成因、中国黄土高原形成的地质背景与古环境演化、中国黄土区域地层等基本地质问题加以论述,并着重论述和研究了中国黄土区域地层问题。我们从岩石地层、生物地层、磁性地层、气候地层和年代地层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对比。对中国黄土地层形成发育有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73.
第四紀地質学是研究地質史中最后(最近的)一段時期的沉積物,也就是第四紀沉積物。由於第四紀時期內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条件、气候等不同於其以前所有的地质時代,又由於其年代比較短促,所以第四紀沉積物不論在分佈上、岩石——地層上都有其独特之处。因第四紀沉積物在地表水产方向上的分  相似文献   
74.
水利部委托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规划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主持下 ,于 2 0 0 1年 1月 10日~11日在北京通过评审。会议开幕式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副所长郑天愉研究员主持 ,水利部总工程师高安泽、调水局副局长许新宜出席会议并讲了话。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委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王思敬研究员任组长 ,两院院士张宗祜研究员等国内著名工程地质、地球物理专家 13人组成评审专家组。与会专家在认真听取了主持单位黄河水利委员会勘测设计研究院的汇报 ,细致审查了相关资…  相似文献   
75.
邢台山前平原浅层高氟地下水分布区,浅层地下水与非饱和带土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水文地球化学系统。在该系统中,非饱和带土体的氟源强度及浅层地下水体聚集和保存氟的条件是影响非饱和带土体浅层地下水之间氟迁移和富集的两个关键因素。其中前者直接受控于土体的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和粒度组成,而后者主要取决于浅层地下水的化学成分特征。大气降水入渗条件下,非饱和带土体浅层地下水系统氟迁移和富集动态模拟实验结果表明,非饱和带土体是浅层地下水重要的供氟源,非饱和带水土系统氟的地球化学反应主要为水相络合反应、溶解/沉淀反应和吸附/解吸  相似文献   
76.
元谋盆地晚新生代地质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川滇南北构造带中段晚新生代地质研究”项目,从选择最佳地质剖面入手,对元谋盆地茂易-马头山剖面进行了详细的地测量,编录和多学科综合研究。作者对剖面的岩石地层学,生物地层学,磁性地层学,重矿物和岩相古地理的主要特征了简要的总结;并对第四纪下限(N/Q界限)的各种标志进讨论。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元谋盆地第四纪下限为2.48MaB.P.左右,并对该盆地第四纪地层进行了划分。作者认为过去对元谋盆地第四纪地层划  相似文献   
77.
河北阳原盆地南缘 ,恒山余脉山前 ,发育较多的洪湖积台地。台地海拔 990~ 12 0 0m ,高出桑干河河床约14 5~ 35 5m ,呈NE -SW向不连续带状展布。台地前缘陡坎明显 ,台地下部由侏罗纪或元古宙地层组成 ,上部发育第四纪泥河湾组湖相层 ,据TL或OSL测定 ,其年龄在 2 14~ 99kaB .P .之间。断裂位于台地前缘基岩与盆地南缘第四纪沉积层之间 ,断裂延伸约 2 0km以上 ;断裂下盘基岩一侧有清楚的断层三角面和断层擦痕等 ,断层走向NE4 5°左右 ,倾向NW ,属正断层 ;断裂始于侏罗纪末 ,但第四纪仍有强烈活动 ,是控制着阳原盆地的形成和演化的主要断裂之一。另外 ,沿断裂带两侧发现有多处古人类活动遗迹。在纪念黄汲清教授诞辰 10 0周年之际 ,今特撰写此文 ,以表达对他深切怀念和敬意 !  相似文献   
78.
萨拉乌苏河流域第四纪地层及古环境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劲松  王永  闵隆瑞  陈兴强 《地质论评》2012,58(6):1121-1132
萨拉乌苏河流域位于我国毛乌素沙漠~黄土高原过渡带,对东亚夏季风和冬季风驱动的古环境波动及全球冰期—间冰期旋回有良好的地质记录.流域内河湖相和风成相沉积交错互层,发育有华北地区晚更新世标准地层——萨拉乌苏组,并含有河套人化石、萨拉乌苏动物群和丰富的文化遗迹.从其发现定名至今,就得到了古人类学家和地质学家的广泛关注.研究表明,流域内出露的第四纪地层主要包括晚更新世萨拉乌苏组和城川组,全新世大沟湾组、滴哨沟湾组和范家沟湾组,这与古气候代用指标所反映的沉积环境有很好的阶段响应.本文通过对滴哨沟湾和米浪沟湾剖面研究进展的回顾和总结,认为在建立精确的地层年代序列,重建末次间冰期以来的高分辨率古环境历史,明确萨拉乌苏动物群及文化层的归属和厘定萨拉乌苏组沉积相等方面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79.
中国北方季风边缘区的湖泊对环境的反应很敏感,乌拉盖高毕是位于内蒙古高原东北部的一个已干涸的内陆封闭湖泊.研究剖面总厚度为405 cm,根据取得的9个AMS14C及光释光测年数据,建立了51.9 ka BP以来的年代序列.结合岩性的变化、粒度组分分析、粒度参数(标准偏差、偏度、峰度等)及Rb/Sr比值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恢复了乌拉盖高毕湖泊沉积记录的5万年来的环境演化过程.将0~405 cm的剖面划分为4个较大的气候阶段:51.9-44.1 ka BP(405~343 cm),气候为干冷期,各环境指标显示为滨湖沉积,湖泊水位较低;44.1-28.5 ka BP(343~130 cm),气候为温湿期,湖泊逐渐扩张,湖泊水位升高;28.5-11.38 ka BP(130~35 cm),气候转冷,湖面萎缩,并在盛冰期出现砂楔,该阶段后期湖泊干涸;11.38 ka BP至今(35~0 cm),气温回升.  相似文献   
80.
利用泥河湾盆地井儿洼剖面孢粉、粒度、碳酸盐含量、介形类壳体的δ18O及δ13C等多种环境代用指标,对泥河湾盆地47~25kaBP期间的古气候环境特征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47~39kaBP期间,植被生长稀疏,降水较少,气候冷干。39~30kaBP期间,森林植被发育,入湖的粗颗粒物质增多,表明降水较多。同时介形类的大量繁殖造成碳酸盐含量的显著增高,以及介形类壳体δ18O和δ13C相对偏负,说明当时湖水的水热组合适宜,气候总体暖湿。自30kaBP开始,气候逐步恶化;25kaBP左右,井儿洼剖面沉积中断,气候转为冷干。总体而言,39~30kaBP期间,泥河湾盆地的气候暖湿,其暖湿的气候特征与青藏高原和西北地区的气候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