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20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81篇
地质学   16篇
海洋学   40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6 毫秒
71.
福建某河流甲藻水华与污染指标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2009年1-2月份,在福建某河流发现大面积水华,河水呈深褐色经对气温、水温、pH、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氮、总磷以及藻细胞密度、叶绿素a等因子的监测,发现水中有甲藻、隐藻、硅藻、绿藻、蓝藻、裸藻和其它常见种,其中优势种为佩氏拟多甲藻(Peridiniopsis penardii),细胞密度为0.1×10~5-333×10~5cells/L.水体营养盐丰富,总氮浓度为2.50-8.65mg/L、总磷浓度为0.09-1.15mg/L.另外,pH值、溶解氧异常升高,水华反反复复持续一个多月时间.经相关分析,拟多甲藻细胞密度与气温、pH值和总氮相关系数分别为-0.323(P=0.027)、0.327(P=0.025)和0.316(P=0.030),显著相关,偏相关分析表明,拟多甲藻细胞密度与水温相关系数为-0.4894(P=0.008),非常显著负相关.结果显示,pH值和溶解氧升高是甲藻水华产生的表征现象,总氮可能是本次甲藻水华生长的限制因子,而气温和水温的变化既是甲藻水华产生的重要原因,但超过甲藻适宜的生长温度对其也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由于调查区干旱、少雨、梯级电站过密等因素所导致的水流速过缓,加上足够的营养盐和合适的温度,促使本次拟多甲藻水华的发生.  相似文献   
72.
不同温度下水流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模拟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王婷婷  朱伟  李林 《湖泊科学》2010,22(4):563-568
在蓝藻暴发机理研究中,水动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目前多数研究在模拟各种流速环境的同时,未能实现实验过程中恒定的光、温条件控制.本研究采用小型环形槽模拟不同水体流速,在恒定的光、温条件下研究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905)在流动水体中的生长情况,并对比了两种典型温度(15℃和25℃)条件下的差异.结果表明,水流使微囊藻生长滞后,改变其对数生长期持续时间和比增长率,直接影响微囊藻的最大生物量;不同流速的水流对微囊藻生长的影响与一定温度范围内的温度条件有关,15℃时,水体流动不利于微囊藻的生长繁殖;而在25℃时,微囊藻细胞生理活性增加,微囊藻对水体流动环境适应能力增强,水体流动更有利于微囊藻的生长繁殖,且流速在15cm/s时微囊藻获得最大生物量.  相似文献   
73.
近岸海域浮游植物水华动力机制研究进展和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水华是一段时期内浮游植物种群丰度和生物量快速、显著增加的过程,其对整个海域的初级生产力水平和各生源要素循环等均有重要影响.水华发生的机制非常复杂,通常与水动力条件、气象条件、温度、盐度分布与变化、营养盐的补充与循环、浮游植物种类特征等因素密切相关.本文从湍流混合及垂直对流、浮游动物的摄食作用、光合作用有效光强和营养盐对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和多因素的共同作用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水华机制研究的进展和现状,分析了中国近海海域水华机制研究所面临的问题.需要结合海上观测、卫星遥感、模式模拟等手段对浮游植物水华进行综合全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74.
从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PCC7820中克隆了生物钟基因kaiB,并将其克隆入酵母双杂交系统的两个质粒pGADT7和pGBKT7中。经测序验证后,将重组质粒pGADT7-kaiB和pGBKT7-kaiB转化酵母菌AH109进行自激活性和自身相互作用的检测和验证。结果表明,铜绿微囊藻生物钟蛋白KaiB无自激活性,KaiB蛋白自身能发生相互作用。因此,可用KaiB蛋白为诱饵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文库钓取与KaiB发生相互作用的蛋白。  相似文献   
75.
微囊藻和栅列藻吸收与散射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分光光度计,分别检测不同浓度梯度的微囊藻和栅列藻的光束衰减系数、吸收系数等。根据线性加和关系计算出2种藻的散射系数。结果表明,400~650 nm光束衰减系数大致呈下降趋势,之后又逐渐上升.在675 nm附近出现由于浮游植物吸收而形成的峰值,微囊藻、栅列藻的c*(675)分别为(0.075±0.007)m~(-1)、(0.079±0.007)m~(-1)。微囊藻、栅列藻吸收系数、比吸收系数在440、675 nm存在明显的吸收峰值,PAR波段积分平均比吸收系数分别为0.0172、0.0178 m~2/(mgCh1a)。散射系数在440、675 nm一般出现谷值,而在550、700 nm一般为峰值。微囊藻、栅列藻PAR波段积分平均比散射系数分别为0.0686、0.0737 m~2/ (mgCh1a),比散射系数明显大于比吸收系数。另外,栅列藻比散射系数均要大于微囊藻.而其比吸收系数则差异不明显。微囊藻、栅列藻吸收系数与叶绿素a浓度存在非常好的线性关系,显示其不存在色素包裹效应。微囊藻、栅列藻平均Q*.值分别为1.13、1.19.均大于1.包襄因子的分析也证明不存在色素包裹效应。实验条件下得到比吸收系数、比散射系数可以用于计算浮游植物的吸收和散射系数。  相似文献   
76.
围隔生态系内富营养引起赤潮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1990年5月12日—7月底,在厦门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的陆基水池中,进行了一次对厦门西海域水体富营养而引发赤潮的围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厦门西海域已经处于中营养水平的水质条件下,只要光照充足,水体相对稳定,如果再连续不断地供给充足的营养盐,就可能引起浮游植物的水华或赤潮;可溶性活性磷的含量不仅仅影响厦门西海域正常年份的浮游植物春季水华,对赤潮的兴衰也起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77.
以太湖梅梁湾1992-1999年的连续监测资料为基础,运用多元逐步回归统计方法,选择水温等15项环境理化因素与藻类叶绿素a、藻类总生物量和微囊藻生物量等3项生物因素进行逐步回归分析,找出与生物因素显著相关的环境因子,建立多元逐步回归方程,预测梅梁湾藻类生物量的变化情况,初步进行了梅梁湾蓝藻水华的预测预报,结果显示,水温和总磷为梅梁湾藻类总生物量的显著相关因子,水温、硝态氮和总氮为微囊藻一物量的显著相关因子。  相似文献   
78.
太湖水华成因及控制途径初探   总被引:45,自引:12,他引:45  
杨清心 《湖泊科学》1996,8(1):67-74
1990年8~12月对太湖水华9次调查表明,水华主要由漂浮性蓝藻—微囊藻组成,夏季SE风时其漂移集聚是西北湖区形成严重水华的主要原因。这种漂移使得藻类所含营养物逆吞吐流方向传输,形成了一种“生物营养滤器”,加速了太湖尤其是西北湖区的富营养化进程。太湖外源N、P负荷量分别为12.0和0.85g/(m~2·a),足以引起富营养化;表层5cm底泥中含丰富的N、P,其释放也成为湖水中部分营养的来源。因2~8月藻类总生物量的增长基本遵守Logistic方程dN/dt=N·r(1—N/K),故对藻类控制可从N、r入手,即通过收获藻类达到控制藻类总量和营养输出的双重功效;提高水位增加非光合层厚度,有效地降低水柱中藻类生产力;建立有水生植被的水质保护区也是一种局部藻类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79.
有毒铜绿微囊藻对鱼和溞的毒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有毒铜绿微囊藻细胞及其从毒细胞中提取的毒素喂养和腹腔注射鱼类,结果表明:(1)微囊藻毒素MCYST-LR对所有实验过的鱼有毒害作用(LD50为110-500μg/kg).注射毒素24h后,鱼肝电镜超微结构观察均表现出肝损伤.(2)在受控条件下,当用有毒铜绿微囊藻作为食物喂养日鲢和罗非鱼时,鱼类能在以毒藻为唯一食物的环境中生活20d以上.白鲢和罗非鱼粪便的毒性比喂食藻类的毒性分别降低约2-4.5倍,其肝的超微结构现察仍有轻度损伤.(3)在培养液中加入15μg/mLMCYST-LR和用实验室纯培养的铜绿微囊藻作为食物培养枝角类时,均可使它们在48h死亡.以无毒微囊藻培养时则生长不良亦不怀卵,表明它不是枝角类合适的食物.  相似文献   
80.
用刚收割的水稻(Oryza sativa L.)秸秆浸提液代替水配制培养基培养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c aeruginosa),追踪测定微囊藻的生物量、叶绿素a含量、光合速率、呼吸速率、膜透性、超氧物歧化酶(SOD)活性、光合膜自发荧光强度等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研究水稻秸秆浸液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质量比≥1/100(水稻秸秆/水)的水稻秸秆浸提液对微囊藻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表现如下:藻细胞生物量在实验过程中逐日降低,藻细胞叶绿素a含量和光合速率急剧下降,呼吸速率和超氧物歧化酶(SOD)活性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膜透性迅速升高,细胞光合膜自发荧光强度显著衰减.用不同的有机溶剂对该浸提液进行萃取,浓缩后用滤纸片法在固体培养基上做抑藻实验,乙醚和乙酸乙酯萃取液能明显看到抑藻圈,证实其中含有抑制物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