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6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292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28篇
地质学   499篇
海洋学   23篇
综合类   33篇
自然地理   4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9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5篇
  1976年   1篇
  1952年   1篇
  1950年   3篇
  1948年   1篇
  194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洞穴分布特征及地貌演化研究是洞穴科普活动及洞穴旅游开发与管理的重要支撑。为进一步了解九洞天景区洞穴系统大型串珠式天窗群的分布特征及规律,对溶洞的规模、形态、发育方向及分布高程进行实地考察。将地理学“将今论古”的思想与地理信息系统工具相结合,探讨九洞天洞穴系统的空间展布特征及其地貌演化过程。结果表明:九洞天洞穴系统发育地层以二叠系茅口组地层为主,发育受断层节理和水文条件控制,溶洞发育方向多为北北东、北西和东南方向,与区域构造线基本一致;受第四纪间歇性抬升运动和侵蚀基准面控制的影响,洞穴系统垂向分布大致集中在1 150~1 220 m、 1 220~1 270 m、1 270~1 340 m三个海拔范围内,与区内古河道垂向分布具有相似性;九洞天洞穴系统和地貌演化经历油菜河伏流及底纳寨干谷形成期、梯子崖伏流及张家寨干谷形成期、九洞天伏流和大天桥干谷形成期三次大的发育阶段,形成九洞天景区天窗溶洞、明暗流和古河道并存的典型喀斯特格局。   相似文献   
72.
开放洞穴环境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桂林凉风洞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桂林凉风洞洞穴内、外温湿度、pCO2进行连续高频监测,发现洞穴温度受大气度温影响呈现出季节性变化规律。由于受到洞穴结构的阻隔作用影响,洞穴由外向里的温度变化幅度逐渐变小,并且响应的时间存在季节性差异。监测数据表明:洞穴内部温度的季节性变化幅度明显低于洞外气温变化幅度。比较洞内、外温度的时间序列发现,在季节尺度上洞穴温度升温阶段滞后时间长(与外部通风的气温流动交换慢),降温阶段滞后时间短(与外部通风的气温流动交换快,呈现突变特征),这可能与不同季节洞穴内部结构的“缓冲作用”的强弱变化有关。该洞穴空气中pCO2存在明显的夏季高、冬季低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并且外界大气环境季节性变化和洞穴上覆动植物的季节性活动,使得洞穴pCO2主控因素也存在季节性差异。   相似文献   
73.
再论洞穴石笋的沉积速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滇、黔、湘、桂洞穴石笋大型剖面的综合研究、,以代表性剖面和典型时(笋)段系统测年和沉积速率研究为例,初步认为,石笋沉积速率大小是气候演变、暖气候、冷气候的识别指标之一,沉积速率为10mm/100a以上是冰后(间冰)期温暖气候的沉积,趋于10mm/100a或以下者,是温暖期气候的冷转变,或冷期(阶)的沉积;1mm/100a左右是冰期寒冷气候的沉积,趋于1mm/100a或以上者是冰期寒冷气候的暖转变或间冰期的沉积;沉积速率极小,往往是冷气候显示,甚至是沉积间断,或是气候和地质、灾害事件的突变点。沉积速率具多变性,引用和识别时应避免以单一速率推算长时(笋)段年序和确定气候或地质事件的年代,不宜跨旋回计速,以避免遗漏沉积间断和气候、地质、灾害事件。石笋沉积间断很普遍,特别是寒冷的冰期气候间断更频繁,观测和测年表明,沉积间断时间累计占成笋期的28.92%~76.26%,全新世温暖气候的沉积间断时间累计,只占成笋期的13.80%以上。  相似文献   
74.
75.
以重庆雪玉洞地下河系统为例,通过对2007年2月―2011年9月的水化学结果进行分析,结合近年来对洞穴沉积物沉积速率和洞穴CO2浓度的监测,发现雪玉洞地下河水化学成分受围岩的岩溶作用控制,地下河水中的3HCO、Ca2+分别占总离子的84.2%~94.4%,水化学类型为Ca2+-3HCO型。与西南其他岩溶研究区相比,该研究区域由于上覆植被好、枯枝落叶多、土质松软、岩石裂隙发育等因素,促使雨季岩溶作用较旱季异常强烈,雨季地下水中的3HCO、Ca2+和电导率较旱季分别高出20.1%、29.9%和16.5%。洞穴滴水在滴落过程中释放出CO2,导致洞穴CO2浓度升高,但由于雨季水源较旱季更为充裕(洞内表现为滴水增多),因而雨季的洞穴沉积速率较旱季高82.5%。雪玉洞内温度稳定、水汽饱和以及CO2浓度较高,使得岩溶沉积不易风化、色白如玉。  相似文献   
76.
通过对岩溶洞穴垮塌的岩石力学原理及塔里木盆地奥陶系实钻资料的分析,基本明确了洞穴埋藏垮塌的控制因素是岩石抗弯强度、洞穴尺度、洞穴距风化暴露面的距离等,并得到了洞穴垮塌深度的定量图版。该图版对于钻前预测现今埋藏于地下的碳酸盐岩洞穴是否已经垮塌、洞穴埋藏演化史精确恢复以及对裂缝—洞穴型储层的评价预测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7.
轮东1井位于塔里木盆地塔河-轮南古隆起东翼围斜部位.该井在6800~6825m井段上奥陶统发育一高约25m的大型溶洞.第3筒芯取自洞穴顶部.通过对洞穴充填沉积序列及其古生物分析与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获以下关键结论:(1)洞穴沉积物中含较多腕足类、腹足类、棘皮类、介形虫和疑源类化石,明显分为洞穴原地生态和异地生屑(洞穴崩塌角砾经溶蚀残存与潜流搬运而来)两类,指示洞穴形成于前石炭纪,并在石炭纪再次沉降时被半充填和埋藏;(2)元素地球化学揭示,洞穴充填泥为钙质古土壤和风化壳残留物,形成于循环不畅的咸水环境;(3)洞穴形成与演化共经历了3期:晚奥陶世良里塔格组沉积后、桑塔木组沉积后和志留系沉积后,其中后两期主要发育顺层承压深潜流岩溶作用.基于洞穴形成历史恢复,可对古岩溶有利区进行预测评价.此外,对古地理学与古岩溶学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8.
连城冠豸山由上白垩统崇安组紫红色厚层-巨厚层砾岩、砂砾岩构成单斜式丹霞地貌,丹霞崖壁发育形态各异的洞穴,构成独特的洞穴地貌景观.丹霞洞穴的发育受岩性及裂隙控制,崖壁上的含砾粉砂岩及含砾砂岩、细砂岩等夹层是洞穴发育的主要层位,岩层厚度及节理、裂隙控制洞穴产出规模,风化剥蚀、大气降水侵蚀、重力崩塌以及河流流水侵蚀是形成不同形态洞穴的主要外动力作用,洞穴的形成与发育常由多种外动力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9.
利用洞穴指标体系研究地表石漠化演变处于理论萌芽阶段.据此,通过对发育在强度石漠化条件下的石将军洞穴滴水滴率、pH值及温度进行为期1 a的动态监测,在分析其特征空间、时间变化规律基础的上,初步探索其石漠化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受石漠化发育引起的地表植被破坏严重、土层稀薄影响,上覆顶板对水分的赋存主要靠基岩来完成,基岩愈厚,洞穴滴水滴率、pH 值与温度变率愈小,因此表现出越靠近洞口受外界影响越强烈、变幅越大的特征;同时,强度石漠化条件下,土壤中可利用的CO2较少,使得洞穴滴水pH 值显示了雨季时值较高、旱季时值较低的反常特征.  相似文献   
80.
通过对南京汤山葫芦洞内部东侧地质雷达勘探资料的分析,根据经验值计算,东部洞穴基岩埋深在10m左右,可能为水平状的红色岩系。特殊的地质基础导致葫芦洞成为汤山地区已知规模最大的洞穴。其上的洞穴埋藏堆积可以分为上、中、下三个角砾层,可能反映了该洞穴曾经历过三次较大的崩塌堆积过程。上角砾层可能含有动物化石,是今后古人类考古值得关注的堆积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