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5篇
  免费   157篇
  国内免费   152篇
测绘学   156篇
大气科学   389篇
地球物理   158篇
地质学   237篇
海洋学   117篇
天文学   40篇
综合类   50篇
自然地理   8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利用科学引文索引(SCI)及其他相关数据库,从代表中国地震科学研究总体水平的地震系统学术论文的产出数量、学科分布、来源出版物、出版语言类型、论文引用情况及国际合作等,对地震系统1979年以来发表SCI论文的状况进行分析研究。从SCI论文发表数量和时间分布上来看,国内地震科学研究呈现出逐年活跃的发展态势,大地震的发生对地震科学的研究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近年来,SCI论文数量在全球相关领域的排名比较靠前。从SCI论文特点分析及被引用情况来看,学术论文的质量与世界科技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这说明中国地震科学研究在国际上的地位还有待提高,其研究成果被国际同行的认可和关注度也需要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72.
基于法国DEMETER卫星ISL探测器升轨数据,统计分析了2005—2009年全球37个Mw≥7.0级地震前后电离层电子浓度变化.结果发现,共有19个地震(51%)前观测到了较为明显的电子浓度异常扰动现象,其中大部分表现为异常增强;观测到的电子浓度异常现象一般出现在震前1~5天内,也有部分地震前出现两次及以上扰动现象.分析表明,在赤道和中低纬地区更容易观测到明显的电子浓度扰动,即异常震例基本发生在纬度±40°以内(18次),更是以±20°内居多(13次).此外,震源深度对电子浓度扰动的影响并不明显,而震级大小则与扰动幅度基本上呈正相关;震前出现的电子浓度异常有时会受到地磁活跃的共同影响,此时的扰动幅度一般较大.地震电离层扰动现象是复杂多变的,需要联合地基和天基手段共同观测,并从机理上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73.
2000—2009年5、6月华南暖区暴雨形成系统统计分析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利用2000—2009年5月和6月的NCEP 1 °×1 °再分析资料和气象台站常规资料,对产生华南暖区暴雨的500 hPa及以下的环流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并将影响暖区暴雨的环流系统划分为三大类型,即切变线型、低涡型和偏南风风速切变辐合型(简称偏南风型)。切变线型在南海夏季风爆发前以冷式切变为主,季风爆发后以暖式切变为主;低涡型在季风爆发前的发生次数远少于季风爆发后,在低涡中心的东北-东南方向最易产生暖区暴雨;偏南风型总体以西风风速切变辐合为主,而南风风速切变辐合在季风爆发后的比例有所增加。对影响暖区暴雨的高空槽分析发现,高原槽对暖区暴雨影响明显,其次为南支槽。低涡型最易受高空槽影响。对各种类型暖区暴雨的合成分析发现,各类型暖区暴雨500 hPa高空槽的位置特点均不相同,暴雨辐合中心均在850 hPa以下的低层,副高脊线距雨区约6~8纬距是产生华南暖区暴雨的重要天气形势。   相似文献   
74.
福建地区地震震源深度特征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林松建  陈为伟  郑师春 《地震》2010,30(1):82-89
根据福建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地震震源深度资料, 统计分析了1998年7月至2008年6月期间福建及邻区ML≥1.0并有震源深度参数且观测精度为1类地震1431次。 采用0.4°×0.4°网格和以0.2°为滑动步长, 统计了网格内地震的平均深度, 并绘制了平均深度等值线图。 分析结果表明: ① 福建地区地震震源深度总体上呈现东南深、 西北浅的特征, 东南沿海地区平均震源深度大于14 km, 西北地区平均震源深度小于10 km; ② 平均震源深度等值线展布大致呈NE向, 在福建南部地区平均震源深度在沿NE向展布基础上, 还受到NW向断裂控制, 断裂构造通过的地区平均震源深度相对较深; ③ 福建地区地震动力成因与中国大陆其他地区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75.
南堡凹陷沉积岩化学元素分布特征及多元统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南堡凹陷Ed1亚段、Ng、Ng、Nm地层的75个沉积岩样品进行了主量、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粒度效应造成砂岩和泥岩元素丰度明显不同,砂岩除富集K、Na、Sr、Ba、Si外,其余元素均较泥岩亏损.根据地层垂向上元素丰度由高—低—高的变化规律,可将这4个亚段分为Ed1、Ng和Ng、Nm3个阶段,与凹陷构造演化特征响应.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表明,表生环境中元素具有不同的迁移富集规律,Ca、Na、Sr等具有较强的活动性,Zr、Hf等少数元素则在粗粒级中含量较高,而其余元素则多在黏土粒级中富集.元素在表生环境中地球化学行为的不同主要受化学结构特征控制,沉积环境对其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76.
中国大陆地震地下流体异常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春林 《地震》2004,24(1):42-49
根据《中国震例》(1966~1999年)在中国大陆发生MS≥5.0地震188次震例资料 , 将其中与流体异常相关的126个震例中的803项流体异常按异常出现、 异常转折至发震随时间变化和异常数量随震中距距离变化分布的时、 空特征进行统计、 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 无论是趋势性异常还是短临异常, 在不同的时间段中, 异常数量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分布特征; 异常数量空间分布会随震中距的变化而不同。 在统计研究中还表明, 两者在时、 空分布方面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77.
生态服务价值与方法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Ecosystemservicesandtheirvalueoftheworld1.1EcosystemservicesHuman societies derive many essential goods from natural ecosystems, including seafood, game animals, fodder, fuelwood, timber, and pharmaceutical products (Constanza, 1997). These goods represent important and familiar parts of the economy. What has been less appreciated until recently is that natural ecosystems also perform fundamental life-support services without which human civilizations would cease to thrive. These include the…  相似文献   
78.
贾涛涛  王清丽  马泉  汤豪  雷蕾  曹子荣 《测绘通报》2016,(10):125-128,143
应“十三五”开展常态化地理国情监测之需求,以冰川和常年积雪为监测对象,对冰雪常态化地理国情监测的开展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主要内容有:冰雪监测内容、监测周期和监测方法,冰雪统计分析与评价。对于冰雪统计分析与评价,主要结合相关行业需求,重点在于指标构建。  相似文献   
79.
区域精密水准测量在地震监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其作业范围广、观测周期长,容易受外界复杂多变的环境因素影响。目前对环境因素的影响分析大多是定性描述,缺乏实验观测数据的支撑。针对这一问题,选取大约2000km区域精密水准观测数据,结合观测环境资料,统计分析不同环境因素对观测成果的影响程度,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80.
西南地区石漠化分布、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国英  周璇  温静  童立强 《现代地质》2016,30(5):1150-1159
根据中国西南岩溶区1999—2008年石漠化遥感调查结果,研究了该区石漠化发生现状和近十年间石漠化在区域、岩性、地貌及区域经济等方面的演变特征,并对发生石漠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石漠化集中分布在滇、黔、桂三省区;石漠化的发生与岩性和地貌密切相关,其中纯碳酸盐岩中石漠化发生率高于杂碳酸盐岩,并随灰岩或碳酸盐岩含量减少而降低,而地形高差相对大的峰丛洼地、峰林洼地石漠化发生率最高,并随地貌相对高差变小而降低。石漠化发生程度与岩性、地貌关系表现多样,纯碳酸盐岩中轻度石漠化比例高于中度和重度石漠化之和的比例,杂碳酸盐岩中中度和重度石漠化之和的比例高于轻度石漠化比例;在峰林洼地、峰林/缓丘平原中轻度石漠化比例高于中度和重度石漠化之和的比例,缓丘台地和丘陵谷地中中度和重度石漠化之和的比例高于轻度石漠化,是岩溶构造演化与人类活动共同制约的结果。从1999年到2008年间,该区石漠化已经呈现转轻趋势,主要表现在总面积减少,石漠化程度减轻;石漠化演变过程中发生在不同岩性和地貌中改善或恶化发生率的变化趋势与上述石漠化的发生规律相似。石漠化还不同程度地影响居民的生活水平,调查显示,严重石漠化县域内石漠化面积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生产总值等呈负相关,县域内石漠化面积是影响农民人均纯收入,乃至人均生产总值最重要的因素。因此,石漠化调查结果显示,研究区石漠化呈向好趋势,但是治理难点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