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1篇
  免费   181篇
  国内免费   204篇
测绘学   16篇
大气科学   115篇
地球物理   105篇
地质学   462篇
海洋学   102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24篇
自然地理   8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4年   2篇
  194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改则盆地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盆地内沉积物记录了高原古环境变化的重要信息。本文对改则盆地康托组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改则盆地中-晚始新世的演化分为两个阶段:1中始新世湿润气候下开放湖盆阶段:虽然碳酸盐岩δ~(18)O值在43层处向正值偏移,但整体~(18)O和~(13)C强烈亏损,并且该时期碳酸盐岩δ~(18)O值和δ~(13)C变化相关系数为R~2=0.082。表明该阶段的研究区虽然经历过短期蒸发作用增强或补给水减少,但整体是气候湿润条件下补给水丰富的开放型湖盆。2晚始新世干旱气候下封闭湖盆阶段:经过中新世晚期(63层)气候和湖泊水文状态的过渡,晚始新世~(18)O和~(13)C同位素富集,δ~(18)O值和δ~(13)C值变化相关系数为R~2=0.7762。表明该阶段气候干旱,蒸发作用强烈,湖盆萎缩成为封闭湖盆。综合前人研究,认为青藏高原腹地及北缘、东北缘在晚始新世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干旱化事件。对比分析青藏高原隆升、全球气候记录、全球海水Sr和大气CO_2记录,认为青藏高原腹地和北部的干旱化事件主要受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  相似文献   
72.
沿隆鄂尼—昂达尔错古油藏发现大量逆冲推覆构造,如北雷错东西两侧、隆鄂尼西北侧、比洛错东南侧、鲁雄错东西两侧,侏罗系烃源岩及含油白云岩沿低角度缓倾斜断层自北向南逆冲推覆于上白垩统红层之上,昂达尔错西北侧中侏罗统含油碳酸盐岩和碎屑岩自北向南逆冲推覆于三叠系灰黑色碎屑岩之上,形成不同规模的逆冲岩席、逆冲岩片、飞来峰和构造窗。高分辨率二维地震反射剖面显示,隆鄂尼—昂达尔错古油藏深部发育多重逆冲推覆构造;比洛错中侏罗统含油白云岩沿顶部双重推覆构造自北向南运移7~11km和12~15km,分别形成隆鄂尼古油藏和德如日古油藏;下伏三叠系及石炭系—二叠系沿底部双重推覆构造自北向南发生大规模逆冲推覆,前锋被向北逆冲的反向断层切割错断。野外观测表明,隆鄂尼—昂达尔错古油藏与羌中隆起北侧油苗带之间发育大量侏罗系逆冲岩席和飞来峰;深地震反射剖面构造解释进一步揭示,三叠系和侏罗系海相烃源岩经历自北羌塘向南羌塘长距离逆冲推覆构造运动,自北向南逆冲推覆运动导致侏罗系烃源岩及中侏罗统含油白云岩构造隆升,形成昂达尔错、隆鄂尼、德如日等古油藏。隆鄂尼—昂达尔错古油藏逆冲推覆及构造隆升主要发生于晚白垩世—古近纪。  相似文献   
73.
本书采撷了著名地理学家李吉均院士地理学、冰川学、地貌学等领域学术著作的精品,共29篇。论文大致反映了李先生关于高山冻原与大陆性冰川和海洋性冰川研究、青藏高原现代冰川和第四纪冰川研究、青藏高原隆起的时代幅度和形式探讨、冰川地貌与沉积相研究、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与环境研究、“季风三角”理论、黄河阶地和黄河起源,黄土系列与地文明、青藏运动、西部开发研究和其他重要学术思想与学术成就。  相似文献   
74.
民族主义进程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建构"、"重构"与"解构"的过程。在这三步曲中,不同的民族表现出明显的不同步性。民族主义进程是一个客观的过程,人为地推进民族主义进程不仅难以如愿,甚至可能会引起严重的民族问题和民族冲突。  相似文献   
75.
李杰  旺罗  裴云鹏  彭淑贞 《地学前缘》2006,13(5):342-348
甘肃西峰红粘土剖面蕴涵了大量古环境和古气候变化信息,是重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和气候演化的重要地质记录。通过对红粘土地层孢粉学研究,发现孢粉组合特征在~4.5Ma发生了明显转变,乔木植物花粉明显减少,草本植物花粉大量增加,尤其是藜科花粉百分含量显著增加,麻黄出现频率明显增高;孢粉类型C/A(Chenopodiaceae/Artemisia)和B/A(Betula/Artemisia)的比值发生显著变化,反映研究区从~4.5Ma开始植被类型由稀疏森林草原逐步转变为典型草原,甚至荒漠草原,揭示了亚洲内陆生态环境的一次显著变干事件。这一信息与前人研究红粘土中其他替代性指标指示的气候变干过程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孢粉组合中藜科植物含量在此时迅速递增,反映黄土高原气候的季节性反差明显加强。青藏高原在~4.5Ma发生的隆升可能是导致这次亚洲内陆干旱化的主要驱动因素,高原对暖湿气流的屏障和加强季节性反差可能是导致干旱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6.
阿尔金山中-新生代隆升历史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阿尔金断裂左旋走滑的同时,伴随较大的逆冲分量,总体成花状构造,引起阿尔金山的垂向隆升,大量证据表明阿尔金山自中生代以来主要经历了6次快速隆升事件,即白垩纪、晚始新世—早渐新世、早中新世、中中新世、上新世、早更新世末—中更新世初。新生代的五期重要的隆升事件,与欧亚大陆拼合后的印度板块持续向北的挤压有关,俯冲引起青藏高原的阶段性快速隆升,是阿尔金山隆升的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77.
新疆北部阿尔泰山自渐新世以来,不断发生自北东向南西的掀斜隆升和右行走滑剪切作用,从而对额尔齐斯河、乌伦古河流域的环境,尤其是水系的演化产生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南北向河流的阶地高差自北东向南西逐渐降低;右行走滑剪切作用使水系同步发生异常弯曲;主河道向西南方向迁移,紧逼西南岸;河道两岸水系和河谷地貌发育不对称;现代地壳形变资料表明,阿尔泰山的掀斜隆升和右行走滑剪切作用仍在继续,由此引起的环境问题还将继续存在和发展.认为由北东向南西的掀斜隆升和右行走滑剪切作用是欧亚大陆阿尔泰山脉西南麓隆升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78.
青藏高原渐新世晚期隆升的地质证据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地壳缩短增厚是青藏高原隆升的主要原因,青藏高原隆升对环境变迁和东亚季风具有重要影响,但对青藏高原隆升时代存在不同认识。通过统计分析青藏高原中段新生代不同时期的地层倾角,表明区域褶皱变形主要发生于古近纪,中新世湖相沉积地层产状平缓,挤压构造变形微弱,说明地壳缩短增厚主要发生于中新世前。湖相沉积地层的孢粉分析结果表明,青藏地区热带亚热带阔叶林植被自始新世中期开始逐步减少,至中新世早期濒临消亡;暗针叶林植被自渐新世早中期开始逐步增加,至中新世早中期达到繁盛程度甚至居主导地位。根据这些地质证据,结合全球气候变化、古气温及年代学资料,综合推断青藏高原渐新世晚期隆升高度达到海拔4000m左右。  相似文献   
79.
黄河源区新构造运动对生态环境恶化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黄河源区1:25万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新获得的大量实际资料,通过分析和研究发现,黄河源区早更新世-中更新世处于走滑伸展的大陆动力学背景,在整体隆升中,形成断块山与拉分盆地,湖泊广布;晚更新世,大陆动力学机制过渡为挤压收缩,在整体抬升中,断块山显著崛起,湖盆萎缩、变形;全新世,大陆动力学环境反转为走滑挤压,持续隆升,黄河扩展源头到达本区,扎陵湖、鄂陵湖外泄,闭流盆地水环境转向开放.近代,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构造活化与寒冻风化岩屑坡扩大、沙质荒漠化蔓延、湖泊和沼泽湿地萎缩、区域地下水位下降、源区黄河频繁断流、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响应关系密切.因此,新构造运动在黄河源区生态环境恶化中起主导作用,而其他因素则起到促进与加速的作用.  相似文献   
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