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24篇
大气科学   141篇
地质学   1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利用欧亚雪盖的时间序列与北半球对流层中高层高度场之间的回归系数分离出与欧亚雪盖相关的异常环流的响应场。研究表明,这种回归响应场不仅能表示雪盖和环流之间的相关关系,而且能反映相关中心的振幅大小。环流响应场的振幅在中层较大,中上层具有显著的相当正压结构。冬春夏季的环流对冬季积雪的响应场上都存在明显的定常行星波列,冬季为NEUP型和NPNA型,春季略有变化,夏季存在LEU型和EANA型波列。响应场的行星波列具有分支现象,并以波阵面的形成进行能量传播,能量传播在副热带地区出现拦截。  相似文献   
72.
高原东部夏季凝结潜热对热带气旋频数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邓汗青  郭品文  于波 《气象科学》2011,31(3):282-289
通过运用NCEP/NCAR逐月的再分析资料,1975-2005年的高原东部夏季凝结潜热资料,西北太平热带气旋资料,初步研究了气候背景下高原夏季凝结潜热对西北太平洋区热带气旋(以下简称TC)活动的影响,发现夏季(7-9月)凝结潜热强度与TC生成频数相关系数达到-0.45,通过0.01信度的显著性检验.还进一步分析了与TC...  相似文献   
73.
 利用参与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AR4)的多个全球气候系统模式的输出结果,着重分析了2101-2198年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720 mL/m3和550 mL/m3水平时(S 720和S 550情景),中国地区地表温度与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 当温室气体浓度稳定不变时,22世纪中国地表温度仍将呈上升趋势,增温幅度为0.4℃/100a,但升温趋势平缓,幅度明显小于SRES A1B(中等排放)和B1(低排放)情景,冬、春季增温显著且高纬地区增温明显大于低纬地区,夏、秋季次之,因此季节间的温差将会变小;2) S 720(S 550)情景下年平均降水增加幅度基本稳定在11%(8%)左右,冬季降水增加显著,且增幅从南向北逐渐增大,春季次之,夏、秋季大部分地区降水将减少10%~30%。  相似文献   
74.
气候模式中云的次网格结构对全球辐射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荆现文  张华  郭品文 《气象学报》2009,67(6):1058-1068
利用一种用于大尺度天气、气候模式的随机云产生器(SCG)和独立气柱近似(ICA)辐射算法,研究了次网格云的水平结构以及垂直重叠结构对全球辐射场的影响.比较了水平非均匀云(IHCLD)和水平均匀云(HCLD)的辐射场差异以及云的最大.随机重叠(MRO)和一般重叠(GenO)的辐射场差异.结果显示,与HCLD相比,IHCLD一方面可增加地面净短波辐射通量,纬向平均最大值(约1W/m~2)和次大值(约0.6 W/m~2)分别位于高纬度低云密集地区和对流旺盛的热带地区;另一方面可增加大气顶的净长波辐射通量,纬向平均最大值(0.3 W/m~2)出现在热带地区.不同的重叠结构对短波和长波辐射收支也有很大的影响.MRO和GenO的短波辐射通量差异在热带辐合带最大.达到30-40W/m~2,在高纬度低云带的纬向平均也可达到5W/m~2左右;长波辐射通量差异具有相似的地区分布,但量值相对较小.不同重叠结构可以造成大气上下层的辐射加热率差异,影响大气热力层结.云的水平和垂直结构对有云区域辐射收支的影响将改变大气热力、动力状况以及水汽条件,从而影响模拟的气候系统的演变.文中采用单向云-辐射计算,排除了与气候系统其他过程复杂的相互作用,从而使其结果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可为不同大尺度模式进行次网格云辐射参数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5.
利用NCAR的全球大气模式CAM3分析了黑碳气溶胶在大气顶和地表的直接辐射强迫分布及其季节变化,重点讨论了云对黑碳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的影响,以及黑碳气溶胶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黑碳气溶胶在大气顶和地表的直接辐射强迫分布范围和强度都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有云条件下,黑碳气溶胶在大气顶产生正的直接辐射强迫,全球年平均强迫值为+0.33 W·m-2;在地表产生负的直接辐射强迫,全球年平均强迫值为-0.56 W·m-2。晴空条件下,黑碳气溶胶在大气顶和地表的全球年平均辐射强迫值分别为+0.21 和-0.71 W·m-2。云的存在对黑碳气溶胶的辐射强迫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大气顶的正辐射强迫增加,地表的负辐射强迫减小。黑碳气溶胶导致夏季中国北方30°N~45°N之间区域降水明显增加;而中国长江以南地区除了海南和广西的部分城市外,降水明显减少。模拟结果表明,中国夏季近50年来经常发生的南涝北旱并非由黑碳气溶胶引起。  相似文献   
76.
7月东亚高空西风急流变化对我国雨带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7月东亚高空西风急流北跳和急流中心西移时我国雨带的变化特征,发现急流北跳与长江中下游梅雨结束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急流中心西移则与长江中下游梅雨结束无对应关系,但急流中心西移相对于急流北跳发生的早晚对雨带北移过程有重要影响:在急流中心西移晚于急流北跳发生年份,雨带北移依次为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黄淮地区逐渐北推,其他年份雨带则从长江流域直接北跳至黄淮地区。进一步分析表明:(1)急流北跳和急流中心西移引起中纬度大气环流发生显著变化,从而引起西太平洋水汽输送发生显著变化,孟加拉湾水汽输送无变化。(2)急流北跳和急流中心西移时大气环流调整不同,导致来自西太平洋的水汽输送变化不同,进而对雨带北移产生不同的影响。急流中心西移相对于急流北跳发生时间早晚不同,大气环流调整过程和水汽输送调整过程也不同,使得雨带北推进程不同。  相似文献   
77.
中国不同等级雾日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1961-2005年中国300个台站的逐日雾资料及能见度资料,分析了不同等级雾的时空分布及基本气候特征、雾生时间和持续时间的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雾的空间分布范围随着能见度的降低而减小;随时间的变化多呈减少趋势,但沿长江及东部沿海的重浓雾日在20世纪70年代发生突变,雾日增多;内陆、南部沿海雾生时间多在清晨06:00-08:00,东部及沿海多发生在夜间20:00-21:00;雾生频次经历少-多-少的年代际变化,90年代后频次减少,个别区域雾生时间随着年代的延伸而推后;大部分地区雾的持续时间在3 h内,12 h以上的雾区多集中在沿海、华北和陇东-山西地区,沿海、四川盆地、云贵地区90年代12 h以上雾的发生频次最高。  相似文献   
78.
热带夏季风对ENSO的非线性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1950—2002年NCEP/NCAR53 a夏季平均的850 hPa低空风场和GISST海温资料,通过非线性典型相关分析(Nonlinear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NLCCA),得到热带夏季风对ENSO的响应存在一定的非线性。强La Nina年与强El Nino年相比,环流中心明显偏西偏南,澳大利亚上空出现了一个异常的反气旋系统,风场强度也有很大的差异。当海温正异常或负异常变化时,非线性主要表现在强度上;当海温由正(负)异常变为负(正)异常时,非线性在强度和流型上都有很清楚的表现。热带夏季风对ENSO的响应可分为线性和非线性响应,这两部分分别解释方差的67.45%和32.55%,孟加拉湾—中南半岛西部和菲律宾群岛以西的异常环流主要是由非线性响应引起的。  相似文献   
79.
非线性主成分分析在中国四季降水异常分布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中国160站逐月降水资料,运用一种基于前馈型人工神经网络的非线性主成分分析方法(nonlinear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NLPCA)研究了中国近50 a四季降水异常分布的非线性特征.结果表明,NLPCA有能力表示出更一般的低维结构特征.四季降水的异常分布都具有一定的非线性相关空间结构,其中春夏季节非线性较强,秋冬季节稍弱;四季降水距平的一维NLPCA近似在非线性主成分取极端相反位相时,对应的空间分布型表现出明显的不对称性.四季降水异常的一维NLPCA近似都比传统一维PCA的近似逼真,且存在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80.
华北回流强降水天气过程的中尺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守保  张迎新  郭品文 《高原气象》2009,28(5):1067-1074
使用华北地区加密自动站资料、 多普勒雷达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 应用中尺度滤波方法、 诊断分析方法等, 对2003年10月华北回流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 在回流冷空气与西南暖湿气流相遇产生的辐合带中存在中尺度低压和切变; 中尺度低压和切变主要在600 hPa以下, 中尺度低压随高度向西、 向北倾斜, 东西向中尺度切变随高度向北倾斜。此次回流暴雨过程中有5个中尺度雨团活动, 其中3个中尺度雨团与中尺度低压和切变配合且随低压和切变移动, 暴雨期间多普勒雷达速度图上出现了持续2 h以上的逆风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