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0篇
  免费   298篇
  国内免费   391篇
测绘学   20篇
大气科学   272篇
地球物理   21篇
地质学   1764篇
海洋学   5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47篇
自然地理   98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57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72篇
  2014年   86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92篇
  2011年   85篇
  2010年   80篇
  2009年   112篇
  2008年   99篇
  2007年   93篇
  2006年   101篇
  2005年   81篇
  2004年   80篇
  2003年   94篇
  2002年   101篇
  2001年   93篇
  2000年   59篇
  1999年   60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53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2年   1篇
  1948年   2篇
  1946年   1篇
  1945年   1篇
  1944年   2篇
  1943年   2篇
  1941年   4篇
  193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781.
沈建伟 《贵州地质》1990,7(2):125-140
贵州及邻区的奥陶纪地层分布广泛,发育较全,而中奥陶世宝塔期地层主要是一套灰岩相沉积。前人对这套地层的沉积特征做过概略的、小范围的研究,本文在此基础上,根据野外近五十条剖面的资料,系统地,以现代沉积学的理论和方法,进一步对贵州及邻区宝塔期沉积相进行研究并编制岩相古地理图。  相似文献   
782.
贵州晚二叠世硅质岩类型及其沉积地球化学环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根据岩性岩相、生物组合以及地球化学等特征,将贵州晚二叠世硅质岩划分为四种类型:灰岩中的结核状、条带状硅质岩;台盆或广海沉积的层状含放射虫、硅质海绵骨针硅质岩;局限潮下带中的层状海绵骨针硅质岩;台沟内的厚层状硅质岩。利用微量元素、总稀土和氧同位素等推算出灰岩中结核状、条带状硅质岩是后生交代形成;而台盆、广海沉积和局限潮下带的层状硅质岩是同生或准同生期形成;台沟中厚层状硅质岩则是热液成岩硅质岩。  相似文献   
783.
王钢 《贵州地质》1990,7(4):352-360
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根据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排列了贵州奥陶系14个牙形石带,论述了牙形石生物地层特征、层序、分布规律,以及它们和宏观化石的关系,并和中国南部奥陶系牙形石带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784.
785.
786.
787.
788.
黔中铝土矿的成矿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古地磁、古构造、稳定同位素和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系统分析了黔中铝土矿成矿环境.认为该矿是在炎热潮湿气候条件下,于构造有利部位,发育岩溶洼陷,成矿元素Al、Si、Fe和有机质随着介质地球化学环境的变化,发生元素沉积分异作用,于泻湖潮坪环境中沉积.  相似文献   
789.
贵州省自然区划与区域开发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蔡运龙 《地理学报》1990,45(1):41-55
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合。以土地段为制图单元,根据初级地貌形态组合、土壤和植被的差别,可分出5种一级土地类型和78种二级土地类型。把土地类型结构相对一致的范围组合为自然小区,贵州省共有32个自然小区。参照“由上向下”的演绎,自然小区再“由下向上”地归纳为7个自然亚区和3个自然区,同时也明确地划定了界线。这样,全国自然区划方案在贵州省得以彻底贯彻,土地分类与自然区划也统一起来。然后以自然区划为框架,以自然资源结构为基础,论述了每个区划单元的区域开发战略。  相似文献   
790.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global stratotype section and point (GSSP) of the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PTB), the definition of the accessory section and point (ASP) of the terrestrial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TPTB) is now on the agenda. However, all good TPTB sections so far known have the following shortcoming:(1) the exact TPTB horizon is difficult to define paleontologically with high-resolution, and (2) accurate correlation between marine and terrestrial PTBs in hard to attain.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of the global life crisis in both the marine and terrestrial environments across the Paleozoic-Mesozoic transition, these shortcomings need to be addressed. In western Guizhou and eastern Yunnan, Southwest China, some fossiliferous PTB sections which include marine, paralic and terrestrial are well-developed, allowing bed-to-bed correlation of the PTB sequences. Fortunately, the marine PTB sequence in this area is almost the same as found at the Meishan Section, where the GSSP of the PTB is located, which may provide a reliable auxiliary marker for high-resolution demarcation of the TPTB. These features fund in estern Guizhou and eastern Yunnan make this area a good place to study the ASP of the TPTB, so we propose to study the ASP of the TPTB in this are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