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60篇
  免费   323篇
  国内免费   492篇
测绘学   39篇
大气科学   698篇
地球物理   218篇
地质学   1996篇
海洋学   15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1498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159篇
  2015年   195篇
  2014年   284篇
  2013年   251篇
  2012年   311篇
  2011年   298篇
  2010年   268篇
  2009年   258篇
  2008年   261篇
  2007年   259篇
  2006年   334篇
  2005年   308篇
  2004年   300篇
  2003年   273篇
  2002年   300篇
  2001年   183篇
  2000年   16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祁连山东段剥蚀面与青藏高原隆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祁连山北麓广泛分布着一级剥蚀面, 它是山地阶段性隆升的产物. 通过对剥蚀面之上砾石层中细砂物质的ESR测年以及黄土地层的古地磁测定, 认为祁连山东段的剥蚀面最终解体于1.4 Ma BP. 这与邻近区域陇西盆地的剥蚀面解体时代(1.8 Ma BP)有所差异, 这或许是第四纪期间青藏高原阶段性隆升在区域间存在着差异特征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82.
玉龙雪山冰川变化对ENSO事件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独立性检验方法就ENSO事件对我国云南丽江地区降水、温度和冰川变化影响进行了相关分析. 结果表明丽江降水与ENSO事件有密切关系, MEI值为负时下一年降水量增加, MEI正值与下一年降水量减少相对应. 丽江气温与ENSO事件关系显著, MEI值为负时下一年气温降低, MEI正值与下一年气温增加对应. 利用夏季降水量和气温设计了冰川积累量指数并与MEI进行对比分析, 发现当年MEI值与下一年的冰川积累指数存在一定相关关系, 并影响未来的冰川的变化, MEI为正时冰川将会退缩, MEI值为负时冰川将会前进.  相似文献   
83.
根据羌塘高原冰川系统测量雪线高度(ELAh)与冰川平均高度(Hm e)之间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计算了其所有冰川的雪线高度ELAhc。量算的ELAh与计算的ELAhc十分接近,整个羌塘高原的差值(ELAh-ELAhc)平均仅为0.16 m,说明采用这种方法计算的雪线高度ELAhc是可信的。通过对比发现:在编绘雪线高度场时,将冰川系统内相邻冰川分组平均而生成的雪线场克服了地形雪线的影响,比未进行分组平均的雪线场更为美观整洁,规律性也很明显。羌塘高原冰川系统雪线场分布具有如下特征:(1)从南向北,雪线逐渐降低;(2)从东到西,雪线随之升高。从总体上来看,羌塘高原雪线从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的趋势,但变幅不大,多数在5 700 m以上,但最高值不在气温最高的南部或降水最少的西北部,而在隆格尔山,高达6 000 m以上,不仅是本区和青藏高原内陆水系雪线最高的,也是迄今所知北半球最高雪线所在地。其次分别为波波嘎屋峰、土则岗日和藏色岗日附近,最低值在金阳岗日附近,这是本区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减少、气温由南向北降低对雪线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4.
本文提出,天灾(旱、涝、震等)的成因是外核强对流运动.与对流层大气运动进行类比可知,外核流体的运动亦可分为对流和平流两类,对流上升泡对壳幔层的顶托作用使地壳脆性层中应力积累酝酿地震.因顶托撤销,而使地内应力突降,是地震发生的直接原因.在外核垂直速度的水平切变最强处,往往是震中所在地.固体圈层的能量流主要是压缩和拉张两类,因压缩通过共振而在地表层形成的"拍涡"是涝灾的罪魁,因拉张而形成的大地冷涡则是严重干旱的祸首.  相似文献   
85.
河西走廊水文过程变化对荒漠绿洲过渡带NDVI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干旱区内陆河流域,人为活动几乎控制了所有的地表水文过程,而且人为对水文过程的调控力度随塔里木河、黑河和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等工程的实施而逐渐明显.对人为调控水文过程所引起的绿洲水文与生态变化及其环境效应虽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相关研究仍很薄弱.本文研究了地处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边缘的平川灌区绿洲荒漠过渡带水文与生态过程的变化,结果表明,近20年来,特别是自2000年实施国务院确定的黑河分水方案以来,平川灌区河水灌溉量年平均减少1.498×107 m3,井水灌溉量年平均增加1.457×107 m3,分水前地下水埋深变化在2.44~3.19 m,平均(2.73±0.24)m,而分水后地下水埋深变化在3.08~4.01 m,平均(3.79±0.62)m.在空间上表现为埋深3 m的分布区域面积减少,由原来的3612 hm2减少到394 hm2,而埋深3 m的分布区域面积增加,由原来的853 hm2增加到3843 hm2.尽管绿洲的水文过程发生了变化,但尚未对荒漠-绿洲过渡带的植被生产力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6.
对区域土壤湿度预报结果的检验是评价数值模式预报效果、改进预报性能的重要环节.随着技术的发展,数值模式时空分辨率不断提高,然而土壤湿度区域预报检验采用的仍多为平均值或均方根误差等强度检验方法,不易完整和准确地了解模式的预报性能.SAL方法是针对降水预报设计的基于对象的区域检验方法,本文在SAL方法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可进行土壤湿度区域检验的新方法(SAL-DN).理想试验和真实试验均表明:SAL-DN方法能够从结构、强度和位置这三个方面检验土壤湿度区域预报和实测存在的差异,且检验结果较符合实际情况.此外,相比SAL方法,SAL-DN方法能够检验土壤湿度、气温等具有双类(高、低值)中心的物理量,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7.
基于闪电甚高频辐射源三维定位系统,本文采用了一种三维空间单元网格化提取闪电通道并计算其长度的方法。该方法通过对定位辐射源点进行聚集处理,继而进行通道提取后,可比较准确地得到一次闪电的三维通道总长度。为了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本文设计并进行了模拟实验,定量给出了该方法的误差不超过10%。利用实验室得出的单位放电通道长度产生的NO量与气压的关系,将其应用到不同高度上单位闪电通道长度产生的NOx量。基于该方法对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一次雷暴过程中11次负地闪和59次云闪的通道长度和其产生的氮氧化物量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地闪平均通道长度为28.9km,云闪平均通道长度为22.3km;一次地闪产生的NOx量平均为1.89×10^25分子数,一次云闪产生的NOx量平均为0.42×10^25分子数。  相似文献   
88.
近40 a来天山台兰河流域冰川资源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台兰河流域作为阿克苏河的支流,是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域面积为1 324 km2。结合1:5万地形图、Landsat ETM+遥感影像及数字高程模型数据,通过综合计算机自动解译及目视解译的方法,将面向对象图像特征提取方法应用到该流域冰川信息提取中,并以影像叠加数字高程模型来提取表碛覆盖区的冰川末端边界,最后参照专家指导意见进行边界的再次修订,得到1972~2011年该流域的冰川变化数据,并分析了过去近40 a来冰川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过程。结果表明:1972~2011年,台兰河流域冰川退缩明显,冰川总面积从435.44 km2退缩到385.38 km2,减少了50.06 km2,退缩率为11.50%,年均减少约1.25 km2,平均单条冰川面积减小0.31 km2;冰川总条数从113条减少到109条,消失冰川10条,有3条冰川分离成了9条,其余100条冰川都呈减小趋势。结合阿克苏和拜城气象站气象资料分析认为,台兰河流域冰川萎缩与该地区气温快速上升关系密切,气温上升导致的冰川消融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降水增加对冰川的补给。  相似文献   
89.
黑河山区流域平均坡长的计算与径流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域平均坡长是侧向流和汇流时间计算的重要参数,其会影响地表径流的计算。应用SWAT 2005和ArcView GIS 3.2集成的AVSWAT模型,对黑河干流上游山区流域莺落峡出山口径流进行模拟,发现其计算的流域平均坡长存在较大误差,进而影响到模拟结果。利用子流域内已知的平均坡度和平均坡长建立回归方程,计算各子流域的平均坡长,替换AVSWAT计算的不合理值,在保持其他参数不变的情况下,模拟的月径流纳什系数从0.60提高到0.75,模拟结果得到显著提高。敏感性分析结果和径流曲线数(CN2)的分析也间接验证了流域平均坡长修正方法的可行性。在修正流域平均坡长后,对AVSWAT模型的其他参数CN2等进行优化,模拟的月径流的纳什系数达到0.81,表明本文建议的流域平均坡长计算方法是可以应用到实际的干旱区黑河流域并取得较好模拟效果。  相似文献   
90.
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和水化热对多年冻土区桩基施工期间的热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 针对该问题,利用有限元方法定量研究了±400 kV青藏直流输电线路冻土区锥柱基础入模温度、水化热和含冰量对桩基回冻过程、温度场变化和桩底融化深度的影响规律. 结果表明:水化热影响下,桩基中心温度在第3天达到最高,桩底滞后1 d,基坑表面受其影响较小,主要受环境温度影响;第24天,桩底出现最大融化层,随着入模温度增加,融化层厚度相应增加,入模温度为6℃时融化层厚度为34 cm,15℃时为55 cm;入模温度越高,回冻时间越长,当入模温度为6℃时,完全回冻需经历52 d,15℃时,回冻时间将增加7 d. 含冰量对桩底融化深度有影响,含冰量越大底部融化深度越小;冻土年平均地温是影响桩底融化深度的重要因素,少冰高温(-0.52℃)、低温(-1.5℃和-2.5℃)冻土条件下,最大融化层厚度分别为38 cm、34 cm和25 cm. 基于上述结果,在多年冻土地区的桩基工程,建议混凝土入模温度为6~8℃,底部碎石垫层至少40 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