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78篇
测绘学   31篇
大气科学   16篇
地球物理   13篇
地质学   160篇
海洋学   27篇
天文学   14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1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8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利用静水密闭式呼吸仪,测定了不同温度(10、12、……、30℃)条件下褐菖鼬(Sebastiscus marmoratus)幼鱼耗氧率和排氨率变化.结果表明,温度对幼鱼耗氧率和排氨率均有显著影响(P〈0.05).温度10~30℃,幼鱼耗氧率、排氨率变化范围分别为0.02~0.30mg/(g·h)和2.64~10.01ug/(g·h),温度26、16℃时耗氧率和排氨率分别上升至峰值,分别为最小值10℃组的15.00、3.79倍;温度(F)对幼鱼耗氧率R0[mg/(g·h)]和排氨率RN[ug/(g·h)]的影响可分别用多项式表示:R0=-2.00×10^-5 T4+1.50×10^-3 T3-3.69×10^-2 T2+0.3978T-1.5376,R2=0.988和RN=3.00×10^-5 T6 -4.00×10^-3 T5+0.1996 T4-5.1111T3+70.817T2-501.10T+1415.80,R2=0.964;幼鱼的氨熵变化范围为0.02~0.19,其蛋白质供能比变化范围为5.64%~56.65%,平均蛋白质供能比为22.56%;各温度跨度代谢率Q10值均值为4.02,18~28℃代谢率Q10值为2.81±0.09与鱼类平均Q10值较接近;各温度跨度组排泄率Q10均值为0.93,对比同一温度跨度组代谢率和排泄率Q10值,代谢率Q10值均大于排泄率Q10值两倍以上,最大组间相差达7倍.因此,幼鱼能量消耗的供能物质以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为主,蛋白质为辅.此外,温度变化对幼鱼代谢的影响程度明显大于对排泄的影响,且其适宜生长温度为18~28℃.  相似文献   
82.
用GC/MS法分析比较了紫菜粉、小球藻、酵母、Banta液(牛粪1.5g+干稻草2g+沃土20g+水1000cm3)4种食物条件下蚤状潘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4种食物培养下,蚤状潘的总脂含量依次为39.80、60.10、44.60、52.30mg/g.一共检测出脂肪酸14种,其中8种饱和脂肪酸(SFA),2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4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紫菜粉培养组与小球藻组PUFA含量显著高于酵母组和Banta液组(P〈0.05),占总脂肪酸的1/3以上,酵母组MUFA质量分数最高(P〈0.05),达55.73%,Banta液组以SFA质量分数最高(P〈0.05),为52.45%.其中紫菜粉组的PUFA中缺乏C18:3,但C20:5(EPA)和C20:4(AA)质量分数高达22.67%和9.02%是小球藻组的1.6倍和4.5倍(P〈0.05),而且EPA和AA的实际含量也显著高于小球藻组(P〈0.05),达到9.02mg/g和3.59mg/g;比较得出,紫菜粉培养组的20碳以上必需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丰富,明显高于其他3组.本实验证实蚤状潘的脂肪酸组成与食物脂肪酸成正相关.分析认为,用紫菜粉培养枝角类用于海水育苗会取得更佳的营养效果.  相似文献   
83.
在青藏高原上,你见过那壁立千仞、刀劈斧削的石林吗?在甘南州境内,就有这样一处人间胜境,那就是则岔石林. 则贫石林位于碌曲县洮河南部,被森林与草原簇拥着,可与桂林石林相媲美,却又独具特色,被认为是北方石林的代表。  相似文献   
84.
连东洋  杨经绥  刘飞  吴魏伟 《地球科学》2019,44(10):3409-3453
金刚石由于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在经济生产与科学研究中均具有重要价值.金刚石形成于地球大于150 km的深度范围内,是人类可以获得的来自地球深部地幔乃至核幔边界的最直接的样品,因此可以为研究地球深部物质组成和物理化学条件提供重要的素材.金刚石由碳元素组成,还含有微量的杂质元素(如氮、硼、氢、氧等),其中氮和硼元素对于划分金刚石的晶体结构类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根据金刚石的产出类型,金刚石可以划分为幔源型、超高压变质型、陨石相关型以及蛇绿岩型金刚石.全球约百分之一的幔源型金刚石含有包裹体,对这些包裹体的研究显示,金刚石主要来源于地球150~200 km深度的岩石圈地幔.这些含有包裹体的金刚石中,仅有1%的金刚石来自于地球深部的软流圈、地幔过渡带、下地幔、甚至核幔边界.我国的金刚石产出类型多样,但是,目前仅山东蒙阴、辽宁复县的金伯利岩矿床以及湖南沅水的砂矿具有经济价值.蛇绿岩型金刚石是近年来金刚石研究领域取得的重要进展,该类型金刚石分布在全球多个造山带不同时代、不同构造属性的蛇绿岩地幔橄榄岩和铬铁矿中,被认为是一种新的金刚石的产出类型.相对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金刚石的研究,我国的金刚石领域的研究程度相对较低,缺乏对金刚石结构、化学组成以及包裹体组成的系统研究,制约了对我国金刚石成因的认识,限制了我国的金刚石的找矿工作.因此,亟需结合先进的分析手段对我国的金刚石及其围岩做进一步的研究,以期揭示金刚石的形成过程,为金刚石的找矿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5.
陈科  王镇远  刘飞  姜琳  林伟  王清晨 《地质科学》2012,(4):1041-1051
博格达山北麓褶皱逆冲带是现代地质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但是大部分的研究都集中于古生代和新生代的构造变形,对于中生代多期构造变形少有关注。本文通过野外地质观测和卫星照片解析,结合前人地震剖面,识别出中生代以来博格达山北麓褶皱逆冲带内3期不同的构造变形: 1)是由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远程效应所引起的新生代逆冲推覆构造,表现为一系列逆冲断层及相关的褶皱; 2)是侏罗纪末-白垩纪初博格达山遭受挤压变形,在山前形成宽缓的褶皱; 3)是博格达三叠纪末-侏罗纪初的构造变形,可能对应于博格达山的初始隆起,这期构造变形表现为博格达山北麓上二叠统的强烈褶皱变形。这些结果表明博格达山的隆升具有多期次的特点,主要受亚洲板块南缘不同时期小陆块碰撞的控制。  相似文献   
86.
中国阿尔泰造山带南缘额尔齐斯断裂带的构造变形及意义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刘飞  王镇远  林伟  陈科  姜琳  王清晨 《岩石学报》2013,29(5):1811-1824
额尔齐斯断裂是中亚造山带中的一条重要深大断裂,对于额尔齐斯断裂运动性质一直有着走滑断层、逆冲断层和压扭性断层等不同看法.本文在中国阿尔泰造山带南缘开展了详细的构造地质学工作,研究结果表明,额尔齐斯断裂及其次级断裂组成额尔齐斯断裂带.额尔齐斯断裂带在中国境内是一条宽约20 ~ 40km,长约400km,经受不同程度构造作用的强应变带,剪切作用影响范围遍布整个中国阿尔泰造山带南缘.额尔齐斯断裂带经历了左行走滑和右行走滑两个阶段.结合前人有关韧性剪切带成因型金矿、同构造岩体侵位与变形关系及对变质岩石40Ar/39Ar年代学研究,本文认为额尔齐斯断裂带的左行走滑构造形成于早二叠世(283~275Ma).早二叠世之后,额尔齐斯断裂带叠加了右行走滑事件,其活动时限可能为晚二叠世(260 ~ 245 Ma),其规模远远小于前期的左行走滑构造.额尔齐斯断裂带走滑活动性质的确定,为二叠纪北疆及整个中亚造山带造山后调整过程中不同的构造方式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87.
自2004以来,对黄河下游(山东段)的渔业生态环境进行连续7年的调查,结果表明:黄河干流水体的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含量的年际变化规律不明显;上游的总氮含量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河口段则表现为总体上升;2个监测站的总磷含量都有明显下降趋势;高锰酸钾指数7年内均表现平稳。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评价黄河下游(山东段)的营养状态,7年内营养化状态处于中度营养到(中度)富营养。定性评价为良好~中度污染。  相似文献   
88.
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相滤波器的新型宽带射电频谱仪的设计方案。通过多相滤波器实现宽带射电信号的滤波,对滤波后的基带信号进行数字功率检波,再通过积分控制,最终得到射电信号的频谱强度。仿真分析表明,这一设计具有很好的效果,通过多相滤波器,使信号的速率大为降低,克服了传统频谱仪以及采用FFT实现频谱变换方法的缺点,可以实现对超宽带射电信号的实时频谱分析。  相似文献   
89.
在分析倾斜航摄相机有关问题的基础上,结合现有框幅式数字航空摄影规范和航摄成果质量检验规程,详细阐述了倾斜航空摄影技术设计内容,首次总结了倾斜航空影像飞行质量与数据质量的重点检查内容与指标,探讨了倾斜航摄影像的数据整理方法,为开展倾斜航空摄影项目设计、验收与资料归档管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0.
该文主要对地面测报业务中压温湿自记仪器的日常维护及常见故障处理方法进行归纳总结,旨在提高气象业务人员对仪器的维护维修技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