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42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85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5篇
海洋学   3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81.
石柳  郑明华  付遵涛 《高原气象》2011,30(6):1566-1572
利用1948—2007年NCEP/NCAR月平均2m地面气温再分析资料、3月北极涛动(AO)指数和春季臭氧含量资料,采用合成分析方法分析了北极臭氧损耗对初春东亚中高纬地区地面气温的影响。结果表明,臭氧低(高)值年,3月东亚中高纬地区地面气温存在正(负)异常。4月的与3月类似,但气温异常的幅度减小,中心位置也有所变化。对...  相似文献   
82.
沙尘天气过程临界起沙因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临界起沙摩阻风速u*t或临界起沙风速ut是土壤可蚀性的度量指标之一,是表征沙尘颗粒进入大气的重要因子,也是沙尘暴预报模块中最重要的参数之一.野外实验、模式参数化和统计理论是近年来确定临界起沙摩阻风速u*t或临界起沙风速ut的3种主要方法.利用不同方法获取u*t或ut的结果可以相互校验.野外实验的实测结果可为获取适用的起...  相似文献   
83.
中国东北植被动态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GIMMS/NDVI数据,采用小波分析方法,在年内、年际尺度上研究了1982—2006年我国东北区域地表植被的动态变化,并分析了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对植被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东北区域地表植被动态变化特征显著,总体上珋INDV(描述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年际尺度平均状况)沿东北—西南方向递减,其中林地珋INDV及ΔINDV(描述NDVI年内变化)最大,分别为0.41和0.70,草地最小;草地区域珋INDV平均增加6.21%,耕地珋INDV有小幅增加,林地有所减小。温度、降水是影响地表植被动态变化的重要因素,总体上与温度的相关系数大于与降水的相关系数,年内尺度的相关系数大于年际尺度的相关系数;在年际尺度上,NDVI与温度的相关系数以耕地最大,平均为0.60,耕地和林地区域NDVI与降水的相关性不显著;在年内尺度上,NDVI与温度、降水的相关系数以林地最大,分别为0.90和0.75;滞后相关分析表明,在年际尺度上,温度对地表植被的影响随着滞后时间的延长以近似线性的趋势降低;在年内尺度上,温度、降水的影响随着滞后时间的延长而加速减小,温度和降水对林地的影响均较快;降水的影响较温度的持续时间更短。  相似文献   
84.
全新世11.5 kaBP以来,全球平均温度究竟如何变化,长期以来没有统一的研究.2007年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AR4)[1]也仅给出一个示意图,指出全新世温度变化有几个地区特征:(1)北半球中高纬早全新世(7 kaBP)温度可能比工业化前高2.0℃;(2)中国及欧洲东北可能在7 ~5 kaBP期间最暖,温度比工业化前高0.5 ~ 2.0℃;(3)热带大洋在5 kaBP之前比工业化前低0.5 ~2.0℃;(4)南极在早全新世比工业化前高0.5 ~2.0℃.但IPCC AR4未能明确指出北半球或全球平均温度如何变化.  相似文献   
85.
全球气候变暖是当代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当然,人们首先想知道变暖究竟能达到什么程度。既然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造成温室气体增加,使温室效应加剧,则未来变暖的程度显然取决于过去排放了多少温室气体,以及今后以什么速度、排  相似文献   
86.
2011年3月,Kaspi等[1]从理论上研究了暖大洋西部大陆东岸寒冷的问题,指出这种现象不能完全用大地形解释。因为北美大陆与亚洲大陆地形差异很大,但是两个大陆东岸温度相对于纬圈平均偏低的"冷区"范围大小却相近。他们认为暖大洋上空的稳定Rossby波群速向西是控制其西部冷区的一个  相似文献   
87.
根据IPCC第4次评估报告(AR4)第10章[1],到2100年全球平均温度相对于1980—1999年平均有可能上升1.1~6.4℃,最佳估计值为1.8~4.0℃。这里给出来的是一个变化范围,但是,要注意这并不是预估的不确定性。1.1℃是最低排放情景B1的下限,6.4℃是最高排放情景A1F1的上限。1.8℃是  相似文献   
88.
利用静止卫星MTSAT反演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卫星遥感是获取气溶胶光学特性的重要手段,利用静止卫星可见光通道资料反演气溶胶光学厚度(AOD)的算法使用日本静止气象卫星MTSAT可见光通道资料反演了2008年5月中国地区陆地上的气溶胶光学厚度,将得到的结果分别与AERONET站点的地面观测值进行比较,得到了较好的线性相关关系,再将其与相应的MODIS气溶胶光学厚度产品进行比较,也得到了较为一致的分布,表明MTSAT反演的气溶胶光学厚度产品可以反映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的日变化信息。最后对这种反演算法的误差来源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9.
利用观测资料、GPCC再分析资料和第六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模拟结果,研究了我国西北地区近几十年及未来降水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979—2019年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降水在全年各季节均有显著增加,其中秋季增加最多。CMIP6模拟结果显示,随着全球变暖,我国西北地区降水在2015—2100年将继续增加。至21世纪末,在SSP2-4.5和SSP5-8.5情景下,我国西北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将分别增加约13.7%(37 mm)和25.8%(78 mm),其中降水量增加最多的季节分别为夏季和春季。考虑到西北地区蒸发量也将随全球变暖而增加,模式平均的结果显示西北地区年平均净降水量在两种情景下的增幅分别约1.4%和4.9%,表明我国西北地区未来气候呈现显著的变湿趋势。进一步分析表明,西北地区未来降水增加可能与局地大气低层位势高度降低和上升运动加强有关。  相似文献   
90.
大气中的沙尘通过对太阳光的吸收和散射对地表温度产生影响,进而对大气环流和降水等也产生影响,但是在地球的不同历史时期尤其是深时地球大气中的沙尘量如何变化以及如何影响气候还有很多不清楚的地方。本文通过模式模拟对地球上4个不同时期的沙尘变化及其气候影响进行了研究,这4个时期分别是陆地植被还没有出现的前寒武时期、有植被且全球气温较高的盘古超大陆时期、大陆分布接近现代但气候较寒冷的末次盛冰期和气候较温暖的中全新世。在前寒武时期,由于陆地起沙面积大,大气中的沙尘含量可以达到现代地球的近10倍,使得全球地表温度下降也有近10 ℃。在盘古超大陆时期,由于在副热带的陆地面积比现代稍大,因此大气沙尘量也比现代稍大,对全球平均温度的影响很小。在末次盛冰期,由于寒冷干燥,沙尘量是现代的约两倍,但是它对全球有强烈的增温作用,如果没有沙尘,全球温度可能降低约2.5 ℃。在中全新世,观测显示全球沙尘量比现代少很多,模拟显示,采用现代沙尘和把沙尘全部去掉对全球平均温度的影响可以忽略,但是大西洋经向翻转流有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