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54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170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2011年3月10日中缅边境附近的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发生Ms5.8级地震,震源深度10km,造成25人死亡,250人受伤,13万人口受灾,众多构(建)筑物损毁,砂土液化广泛发育,约19km长的盈江河堤开裂.5.8级地震诱发如此大的次生灾害是近年来少有的.通过对本次地震地质背景和地质灾害调查分析,初步认识到...  相似文献   
82.
"长江第一湾"位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及其向云贵高原过渡的边缘地带,金沙江在该区深深切割了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按照河谷地貌与沉积特征,其宗—大具段金沙江可划分为其宗—下落鱼段、虎跳峡段和大具盆地段。详细描述了各河段的地貌与第四纪沉积特征,并根据同位素年龄等数据讨论了河流沉积物、湖相沉积物及冰川与冰水沉积物,特别是河谷中厚达150~250m的埋藏沉积物的成因与形成时代。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研究区及邻区自中新世以来的金沙江河谷发育与青藏高原隆升问题。  相似文献   
83.
基于PS-InSAR技术的断裂带近场变形特征提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断裂带近场变形特征不仅对新构造研究、地震预测等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直接服务于工程也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以鲜水河断裂八美—道孚段为研究区,选用多期L波段的雷达数据,采用永久散射体干涉测量技术(PS-In SAR,Persistent Scatterer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进行了2007—2011年的变形测量,结合其他资料综合分析了断裂带近场复杂的变形规律:1断裂间震期变形以负值为主,速率南段大于北段,两侧LOS东向运动速率差有所区别,南西侧速率大于北东侧速率,远离断裂带速度差明显,靠近断裂带速度差小,反映了断裂的整体东向运动和左旋相对运动;2断裂带附近,PS(Persistent Scatterer)点变形以较小的负值和正值为主,反映了地表的抬升,所在位置主要为湿地、山脚地下水出露点、河岸沟壑,推测原因为气候变暖—冰川融化—地下水抬升使地表发生鼓胀变形,季节性冻胀导致的湿地趋势抬升增长,断裂带附近的破碎岩土体具有一定的膨胀性;3断裂带中古—八美段表现出大范围的升高变形为断裂在近场的逆冲抬升作用,以及宽大韧性剪切带的存在以此来吸收协调鲜水河断裂的整体变形;4在斜坡带上高变形PS"点团",反映了斜坡的重力变形作用,尤其在道孚—松林口段、乾宁盆地—龙灯坝段非常显著,体现了活动断裂带的地质灾害效应;5PS-In SAR高精度观测结果表明,活动断裂的变形是复杂的,在不同时期、不同分段、不同构造部位变形量和变形范围具有较大差异,不能简单考虑以断裂带为界的整体平移或升降。  相似文献   
84.
黄土高原北部坍窑灾害的形成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黄土高原北部黄土坍窑灾害的调查和室内试验分析表明,在该区不断发生的坍窑灾害实际上是黄土边坡滑塌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分布与黄土颗粒成分变化的地带性密切相关,坍窑灾害的形成主要受黄土本身的物质组成、结构及力学性质控制。本文在实例剖析的基础上,分析了黄土坍窑灾害的形成机理,并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85.
综合青藏高原第四纪冰川早期记录的研究进展和典型盆地地层、沉积、古生物、古环境研究的系统成果,扎达盆地香孜组上部冻融层的出现代表了区域的古海拔达到了高原冰缘的高度,即3 500 m以上.这一段地层的时代可能从2.3 Ma前后开始.并与贡巴砾石层下部冰水沉积层的时代基本一致.卓奥友冰期和希夏邦马冰期的时代与扎达盆地沉积结束后,直接覆盖其上的终碛垄和冰碛垄的时代大致相当,展现了这一时期喜马拉雅山脉的山岳冰川进一步发育,也说明喜马拉雅山脉作为青藏高原海拔最高的地区开始冰冻圈的环境很可能在早更新世早中期.川西地区的早更新世的冰川沉积说明东喜马拉雅构造结附近地区这一时期已经抬升至冰冻圈高度,但是,海拨高度与气候环境与喜马拉雅山脉应有不同.具体的时代仍需要深入工作.青藏高原普遍开始冰冻罔记录是在中更新世早期.伴随着全球冰期的到来,这一时期的冰川作用在青藏高原最为发育和广泛.这些暗示着青藏高原在中更新世早期整体性地较快速抬升进入冰冻圈,即海拔3 500 m以上.详细的过程仍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6.
三峡引水工程秦巴段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三峡引水工程秦巴段的重大工程地质问题,在区域工程地质条件和线路工程地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工程地质类比法,重点分析评价了秦巴山区与活动断裂、深埋隧道建设相关的重大工程地质问题。初步揭示:①秦巴山区14条区域规模的断裂带主体走向近于东西向,与引水隧道走向大致垂直,现今活动差异明显,其中活动性较强、规模较大的大巴山弧形断裂、宁陕-栗扎坪断裂、石泉-安康断裂、三花石-汉王城断裂位于引水工程的关键部位,需要注意其引起的隧道突水和大变形灾害;②秦巴山区与深埋隧道相关的岩爆、突水灾害比较严重,特别是秦岭主峰附近的强岩爆、大巴山附近的断裂与岩溶相关的大规模突水灾害值得高度注意。  相似文献   
87.
吴瑞安  张永双  郭长宝  杨志华  钟宁  任三绍  张怡颖 《地质论评》2022,68(1):2022020009-2022020009
开展古滑坡堰塞湖形成演化过程研究,可以揭示古灾害地质环境效应,重建区域构造历史活动序列和古气候演变特征。特米古滑坡发育于金沙江上游巴塘段,滑坡堆积地貌和堰塞湖相沉积物保存较好,是研究区内古地质环境的良好载体。在遥感解译、无人机测绘、现场调查和地质测年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分析探讨了特米古滑坡发育特征、堰塞湖形成时间与溃决演化过程。结果表明,特米古滑坡是特大型岩质历史堵江滑坡,滑坡堰塞湖实际形成时间应该远早于2.15 ka BP,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溃决,完全溃决时间大约为1.08 ka BP,堰塞湖稳定保存时间大于1.07 ka。金沙江巴塘段大型堵江滑坡群并非由单次地质事件形成,而是由金沙江断裂带多次强烈地震诱发。  相似文献   
88.
川藏交通廊道典型高位滑坡地质力学模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川藏交通廊道穿越青藏高原东缘高山峡谷区,大型—巨型高位滑坡多发频发,是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设施规划建设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在区域成灾地质背景分析和现场调查的基础上,以地貌特征、斜坡岩体结构、促发条件等为基本要素,总结归纳了川藏交通廊道典型高位滑坡的6类地质力学模式,包括:堆积体滑移型、顺层滑移拉裂型、卸荷剪断型、岩溶贯通拉裂型、崩滑溃散型和构造控制型等。结合典型高位滑坡案例,重点剖析了各类滑坡启动的简化力学机制,并给出了相应的成因解析。综合考虑不同类型高位滑坡的控制因素和易发性分区结果,初步圈定了川藏铁路雅安—林芝段高位滑坡易发靶区,对高位滑坡隐患早期识别、重大工程选址选线和防灾减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9.
川藏铁路是我国正在建设的世纪工程,复杂的地质演化史导致铁路廊道地质环境差异大,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问题复杂多变,在工程施工及今后运营中值得高度关注。在简要回顾川藏铁路廊道以往地质工作的基础上,阐述了铁路建设面临的水工环地质问题,包括高原构造岩溶高压突涌水、断裂带基岩裂隙高压突水突泥、高温热水热害等水文地质问题,活动断裂断错与强震灾害、高地应力与深埋隧道岩爆和大变形、特殊岩土体的不良工程特性与灾害效应、高位远程滑坡灾害链等工程地质问题,含煤地层和热液矿床酸性水腐蚀性、湿地生态退化演替、铁路建设与敏感生态环境的互馈效应等环境地质问题。提出了今后值得深入研究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水文地质方面包括高原岩溶发育层序规律与构造岩溶蓄水构造类型、深埋隧道突水突泥的孕灾致灾模式与预测方法、活动断裂控热机制与地下热水循环模式、高温热害风险识别及地热资源化技术等问题;工程地质与地质灾害方面包括活动断裂的精细特征与工程断错效应、复杂地质构造区深部构造应力场特征、构造混杂岩带工程地质特性与灾害效应、水-力-热多场耦合作用下深埋隧道围岩稳定性与灾害效应、内外动力耦合作用下的高位远程滑坡机理及风险防控技术等问题;环境地质方面包括高原多源水转化循环机制与生态脆弱区生态需水量控制技术、隧道建设的水文生态环境效应、生态地质环境监测评价与保护关键技术、全球气候变暖的地质生态环境效应等问题。从公益性地质调查和商业性工程勘察相结合的角度,提出了地质调查是基础、科技攻关是关键、灾害隐患监测与工程治理协调推进的应对策略,为国家重大工程规划区的水工环地质工作发展方向提供了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90.
川藏铁路是中国正在规划建设的重点工程,穿越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都极为复杂的青藏高原东部。铁路沿线活动断裂发育、地震频发,新建铁路雅安—林芝段直接穿越或近距离展布于龙门山断裂带、鲜水河断裂带等10条大型区域性活动断裂带,部分断裂活动速率值达10 mm/a,潜在强震危险性高。在内外动力耦合作用下,铁路沿线地质灾害极为发育,密集分布于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和雅鲁藏布江及其一级支流、活动断裂带和公路沿线,其中高位远程滑坡及链式灾害、深层蠕变-剧滑型滑坡、地震滑坡等灾害危害严重,成为了铁路建设的“拦路虎”。铁路沿线处于以水平构造应力为主导的高地应力环境,穿越华南主体应力区、龙门山—松潘应力区、川滇应力区、墨脱—昌都应力区和喜马拉雅应力区等5个大的一级构造应力区;雅安—康定段最大主应力方向为NWW—NW向,并向林芝方向呈现NNE向偏转,地应力在平面和垂向空间上表现为强烈局部差异性,如折多山某隧道地应力测试结果揭示了在垂向上存在应力释放区。在高地应力条件下,铁路沿线深埋隧道潜在围岩岩爆和大变形危害风险大。铁路建设应加强活动断裂安全避让、重大地质灾害早期识别和监测预警、深埋隧道地应力和岩爆大变形超前预测预报等工作,科学指导铁路选线与防灾减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