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36篇
测绘学   26篇
大气科学   18篇
地球物理   29篇
地质学   93篇
海洋学   17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5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张雷  朱鹏 《地理译报》2008,27(1):1-8
城市化是一个人类社会活动及生产要素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转移的过程。其结果,现代城市成为了人类社会的生活、生产、消费和污染集聚之地。淡水是城镇化发育的生命之源。根据生态系统法则的演绎,城镇发育的淡水资源消费或使用是通过直接、间接和诱发三种方式来实现的。更为重要的是,现代城镇发育的淡水资源消费或使用是按照直接〈间接〈诱发的格局排列,从而构成了与自然生态系统和农村生态系统完全相佐的倒"金字塔"型结构特征。在这种倒"金字塔"型消费或使用结构的作用下,现代城镇发育的淡水资源基础不仅在于城镇所在区域,而且也在于整个国家、乃至全球。  相似文献   
82.
张雷  陈浩  王秀明 《地球物理学报》2012,55(10):3493-3505
详细推导了模拟倾斜线圈系在横向各向同性地层中响应的垂向数值模式匹配方法,在轴对称模型下,该方法采用垂直本征模式描述三维激励源,使得三维问题可以在二维条件下快速解决,另外,本文引入的高阶基函数进一步提高了算法的计算速度.为了验证算法的可靠性与准确性,分别与均匀无限厚各向同性地层的解析解和横向各向同性地层的有限差分解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模式匹配方法与它们吻合的较好.在此基础上,利用模式匹配方法模拟了倾斜线圈系和水平线圈系在横向各向同性地层的响应特征,计算结果表明:在横向各向同性地层中,倾斜线圈系的响应既受水平电导率的影响,也受垂直电导率的影响,而水平线圈系则只与水平电导率有关,由此,可以通过倾斜线圈系评价地层的各向异性特征.此外,本文还分析了钻铤对倾斜线圈系响应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虽然钻铤没有改变相位值和幅度值的变化趋势,但对它们的绝对值有一定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与不同法向角度也有关系,因此当组合不同倾斜线圈系进行地层评价时,需要对钻铤的影响进行校正.最后研究了不同法向角度线圈系在横向各向同性地层中的响应特征,得出不同法向角度线圈系的探测特性和对各向异性的敏感性都有较大的差异.本文的研究表明倾斜线圈系的响应与水平线圈系的响应不同,通过利用不同倾斜线圈系组合可以进行油气储层评价.  相似文献   
83.
中国能源资源开发的时空格局与潜力评价(英文)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The issue of China's energy supply security is not only the key problem which affects China's rapi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21st century,but also the one which international attention focuses on.Based on the notable characteristic of spatial imbalance between energy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in China,this paper takes the evolution of China's primary energy resources development(excluding hydropower) from 1949 to 2007 as the study object,with the aim to sum up the evolu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laws of China's energy resources development in the past nearly 60 years.Then,based on comprehensive considerations of coal's,oil's and natural gas's basic reserves,qualities,geological conditions,production status,and ecological service function of every province,this paper adopts development potential index(DP)to evaluate the development potential of every province's energy resources,and divide them into different ranks.Conclusions are drawn as follows:(1) Generally speaking,China's gross energy production was increasing in waves from 1949 to 2007.From the viewpoint of spatial patterns,China's energy resources development has shown a characteristic of "concentrating to the north and central areas,and evolving from linear-shaped to "T-shaped" pattern gradually since 1949.(2) The structure evolution of China's energy resources development in general has shown a trend of "coal proportion is dominant but decreasing,while oil and gas proportions are increasing" since 1949.(3) At the provincial scale,China's energy resources development potential could be divided into large,sub-large,general and small ranks,four in all.In the future,the spatial pattern of China's energy production will evolve from "T-shaped" to "∏-shaped pattern".These conclusions will help to clarify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laws of China's energy resources development,and will be beneficial for China to design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energy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nd plans,coordinate spatial imbalance of energy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ensure national energy supply,avoid energy resources waste and disorderly development,and promote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nder the globalization background with changeful international energy market.  相似文献   
84.
库布齐沙漠几种沙生灌木叶解剖结构耐旱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李爱平  王晓江  杨小玉  张雷 《中国沙漠》2010,30(6):1405-1410
采用石蜡切片法,对库布齐沙漠的主要造林灌木四翅滨藜、小叶锦鸡儿、杨柴、柽柳、互叶醉鱼草和蒙古莸等叶的解剖结构进行了显微观察。选择叶片厚度、角质层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栅栏组织细胞长、栅栏组织细胞宽、栅栏细胞密度、CTR等多指标。结果表明,柽柳叶片厚度高于其他5种,互叶醉鱼草叶片厚度最小。互叶醉鱼草角质层厚度最厚,角质层与叶片厚度的比值大小顺序为:互叶醉鱼草>四翅滨藜>柽柳>小叶锦鸡儿>蒙古莸>杨柴。CTR大小顺序为:蒙古莸>杨柴>小叶锦鸡儿>互叶醉鱼草>四翅滨藜>柽柳。利用隶属函数综合评价,结果表明:6种树种耐旱能力大小依次为杨柴>四翅宾藜>柽柳>蒙古莸>小叶锦鸡儿>互叶醉鱼草。  相似文献   
85.
世界能源产消与流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全球化的到来,各国都面临着更合理地分配和使用地球上的能源的机遇和挑战。能源的大规模空间流动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对近几十年能源产消与空间流动状态进行分析表明:第一,世界能源生产和消费一直保持大致平衡状态,但空间格局存在很大差异;第二,能源流动主要体现在石油流动;第三,能源空间收敛系数、能源消费结构演进和城市化发展都是能源产消差异和空间流动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6.
结构参数识别是结构抗震安全性能鉴定和健康诊断的基础,利用地震观测记录来识别结构模态参数,是地震工程领域备受关注的研究课题之一。本文利用实际结构的地震观测记录,对一维、多维和整体ARX模型三种模态参数识别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整体ARX模型对多自由度结构的模态参数识别较为稳定且精度较高;实际应用中多维ARX模型有时会导致丢失模态和虚假模态现象。  相似文献   
87.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下,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加快,超大城市与城市化走廊不断扩展,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和亚洲地区。但在城市化过程中,由于人们缺乏科学发展观,片面追求社会经济效益,追求经济发展增长速度,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尤其是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对长江下游经济发达地区一些重点城市,尤其是苏锡常地区与长江口的水质、水体保护与污染状况和城市化发展的相关问题曾作过深入调查分析;就地区的城市化特点、城市化过程、水资源利用管理以及合理保护水资源的问题作一些分析研究,试图探索中国经济发达区域城市化过程中水资源利用保护的新路子,特别对长江下游地区城市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出了和谐发展的办法和模式,对本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作出努力。  相似文献   
88.
拟建浙江三门核电厂人工边坡长约180 m,边坡最高约53 m。该边坡坡脚与拟建的核岛、常规岛或其他重要建(构)筑物之间的距离仅为50多米,故需对边坡的稳定性进行评估。采用工程地质类比法、赤平极射图解分析法及MARC有限元对拟建边坡进行稳定性评价,认为边坡总体开挖角不大于60°时,整体上是稳定的。建议实际开挖坡角55°左右,采用分级放坡,边坡阶段高度可按8.0~10.0 m考虑,马道宽度3.0 m左右,并设截水沟等排水设施。  相似文献   
89.
孟凡超  郭军  李明财  张雷  张瑞雪 《地理科学》2020,40(10):1753-1762
基于自动气象站实测资料,通过模拟天津市办公建筑逐时供暖负荷,重点分析了极端低温过程中城市热岛对建筑小时供暖负荷的影响,以期为精细化供暖调控和节能设计提供参考。结果表明:2009—2017年城市和乡村办公建筑供暖负荷均呈减少趋势,城市供暖负荷较乡村平均每年减少7.46%。城市热岛强度(Urban heat island intensity, UHII)每上升1℃,城市办公建筑年供暖负荷较乡村减少2.19 kWh/m2,即热岛强度的增加使城市办公建筑供暖需求有所减少,有利于城市建筑的供暖节能。以2016年1月21~25日典型极端低温过程为例,研究发现,低温过程中城乡小时供暖负荷明显增加,较低温前和低温后增加约10%~20%。受大尺度天气过程影响,低温过程中城乡气温差异变小,UHII减弱。低温前和低温后城市供暖负荷较乡村减少约6%~8%,而低温过程中城市较乡村仅减少约3%;另外,在低温过程中,北京时间07:00~19:00的高负荷时段城乡供暖负荷差异不明显,这些结果表明低温过程中城市热岛对办公建筑供暖负荷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0.
为探索断层岩石摩擦特性对于断层力学性质的影响,我们采集了龙门山汶茂断裂韧性剪切带中的富含层状硅酸盐矿物的糜棱岩样品进行了水热条件下摩擦滑动实验研究.实验在三轴压机之上完成,实验温度为100~600℃,有效正压力100MPa,孔隙水压分别为30MPa和130MPa.为获得摩擦滑动的稳定性参数(a-b),剪切滑移速率在1.22μm·s-1,0.244μm·s-1和0.0488μm·s-1之间切换.实验发现在200~500℃的温度范围内,摩擦系数随着温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大(约0.56~0.72).在200~300℃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糜棱岩的摩擦滑动表现出由稳定的速度强化向不稳定速度弱化转变的趋势.在有效正压力不变的情况下,孔隙水压的增大会促进糜棱岩的摩擦滑动在500~600℃温度范围内由不稳定的速度弱化向稳定的速度强化的转变.实验给出的断层在原地深度处的脆性和塑性变形机制的转变,有助于理解断层深部的地震成核机制以及成核的温压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