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31篇
大气科学   87篇
地球物理   1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1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 毫秒
81.
本文根据三次超单体雹云的雷达资料和一次入云探空资料,分析了超单体雹云的结构、垂直气流特征以及它的传播规律。对于超单体雹云的天气条件,文中着重分析了环境风的垂直切变对超单体雹云的影响以及雹暴前的降雨过程(先兆过程)对雹云发展的作用。最后,讨论了人工影响超单体问题。  相似文献   
82.
本文通过对林西雹暴中发现的30公斤大冰块的详细分析,提出了“巨淞”的形成机制,澄清了数十年来某些雹暴中发现的反常大冰块被误认为大冰雹的事例,并为今后区别大冰雹和“巨淞”提出了依据。  相似文献   
83.
重庆雾水化学组分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分析了1984-1990年在重庆测得的182个雾水样品,揭示了该地区水化学组分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雾水已酸化,属硫酸型;离子浓度高,且与空气污染及雾的微物理结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4.
考虑湿度影响的城市气溶胶液晚温度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子华  涂晓萍 《大气科学》1996,20(3):359-366
本文利用一维非定常模式,研究了城市上空干、湿气溶胶粒子对夜间边界层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湿气溶胶粒子对低层大气有明显的升温作用,而对中上层大气则起降温作用,同时改变了贴逆逆温层结构和边界层稳定度。  相似文献   
85.
一次浓雾宏微观结构特征及快速消散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2010年11月17-18日南京北郊雾的综合观测资料,分析了此次浓雾过程的边界层特征、生消物理机制和微物理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此次雾是在晴夜、微风、辐射降温和逆温层背景下形成的;源源不断的水汽平流导致了雾层发展深厚;雾在爆发性发展之后立即进入快速消散过程,1h之内全部消散,这与太阳辐射、气温快速升高及逆温层的消失有关,强梯度风也是雾快速消散的一个重要动力因子。  相似文献   
86.
一次梅雨锋降水的雨滴谱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根据1981年6月27—28日梅雨锋暴雨过程的雨滴谱观测资料,初步分析了这次梅雨暴雨的雨滴谱特征、演变情况,着重分析了雨团内外的雨滴谱特征,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87.
王鹏飞  李子华 《气象》1982,8(6):15-16
我们在1980年《南京气象学院学报》第一期发表了《“巨凇”形成机制的探讨》一文以后,为了广泛了解一些不同的看法,并补充说明一些情况,曾又写了《“大雹”乎?“巨凇”也!》一稿,并在《气象》1982年第2期刊登。现在看到《对“大雹乎?巨凇也!”的进一步探讨》(见《气象1982年第4期,以下简称《探  相似文献   
88.
在研究夜间边界层等问题的数值模式中,采用R-S5波段模式计算大气长波辐射时,如仅积分到边界层模式顶会使向下辐射和净辐射产生误差,且导致模式顶下的虚假强辐射降温。本文讨论了这种误差的来源,并提出了一种简单有效的订正方法。  相似文献   
89.
1975年2月4日19时36分,海城发生7.3级强烈地震。震中距离大石桥和海城镇大约30公里。为了总结经验,以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为指导思想,经与兰州地震大队有关人员深入地震灾区,进行调查研究。在营口、鞍山、旅大、丹东、盘锦、锦州等地区地震办公室和气象台站的大力协助下,向灾区群众学到了许多宝贵经验,收集到大量气象前兆资料。现将这些资料的粗浅分析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0.
一次梅雨锋降水结构及暴雨中心的形成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81年6月27—28日,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一次梅雨锋强降水过程。本文利用有关探空资料,分析了梅雨锋的空间结构;利用雷达和逐时的地面气象资料,分析了梅雨锋云和降水的结构特征。发现在梅雨锋强降水区的南侧,往往产生一条与降雨带大致平行的辐合线,继而在辐合线上形成新的强降水区;锋前暖区强积层混合云不断得到来自大别山地区积云单体的补充,从而连续出现强降水,形成暴雨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