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09篇
  免费   881篇
  国内免费   813篇
测绘学   484篇
大气科学   1412篇
地球物理   642篇
地质学   1057篇
海洋学   816篇
天文学   38篇
综合类   313篇
自然地理   741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144篇
  2022年   207篇
  2021年   226篇
  2020年   190篇
  2019年   249篇
  2018年   172篇
  2017年   147篇
  2016年   172篇
  2015年   210篇
  2014年   282篇
  2013年   235篇
  2012年   282篇
  2011年   252篇
  2010年   229篇
  2009年   227篇
  2008年   252篇
  2007年   236篇
  2006年   193篇
  2005年   222篇
  2004年   165篇
  2003年   124篇
  2002年   120篇
  2001年   134篇
  2000年   80篇
  1999年   88篇
  1998年   86篇
  1997年   76篇
  1996年   79篇
  1995年   72篇
  1994年   58篇
  1993年   54篇
  1992年   59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43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77年   2篇
  1955年   1篇
  1950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2年   1篇
  1941年   1篇
  193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3 毫秒
81.
高寒冻土区生物结皮对土壤理化属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姣  盛煜  金会军  张泽  杜玉霞 《冰川冻土》2021,43(2):601-609
生物结皮是高寒地区地被层的重要组分之一。其作为地表特殊的结构层,能够改变地表结构及土壤理化属性,从而影响冻土环境。迄今为止,关于青藏高原高寒生态系统中生物结皮对土壤理化属性的影响尚不清楚。以青藏高原高寒冻土区生物结皮为研究对象,初步研究了生物结皮的特征及其对土壤理化属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结皮在高寒草甸退化过程中广泛发育,主要以藻结皮为主,其盖度可达37.3%~51.7%,结皮层平均厚度为12.6 mm。由于生物结皮的发育,高寒地区5~20 cm土层粉粒含量有所增加,但差异不显著,而结皮层土壤田间持水量相比于裸地表层(2 cm)增加了10%~40%,结皮层容重较裸地降低了30%;两种类型藻结皮均显著增加了结皮层及其下0~2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而深色藻结皮增加了结皮层及其下0~20 cm土层土壤全氮含量,浅色藻结皮仅增加了结皮层土壤全氮含量,对其下0~20 cm土层土壤全氮含量没有显著影响;生物结皮对土壤pH没有显著影响;生物结皮是高寒生态系统植被退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研究结果为揭示生物结皮在高寒生态系统中发挥重要生态功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2.
王娅  杨国靖  周立华 《冰川冻土》2021,43(2):370-380
基于人与自然耦合视角,辨识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核心议题和前沿领域。依据社会-生态系统和脆弱性经典范式VSD模型(Vulnerability Scoping Diagram),利用显式空间脆弱性指数和致脆因子诊断模型分析了2004—2016年肃南县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的变化趋势及其致脆因子。结果表明:该县社会-生态系统的暴露度指数介于0.374~0.725,整体呈先降,再升,后降的趋势。敏感性指数和适应性指数均呈持续波动上涨趋势,脆弱性指数由2006年的0.327持续上升至2014年的1.081后,又下降至0.440。该县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的潜在风险和致脆因子主要来源于系统的暴露度,牲畜密度、人均GDP、植被覆盖度是影响系统暴露度涨落的潜在风险因素,退牧还草工程及财政支出支持力度是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提升的关键致脆因素。未来肃南县应放缓经济发展增速,提高第三产业GDP比重、加大财政支出力度、推进落实草原生态保护政策及其可持续治理长效机制,以降低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的风险。  相似文献   
83.
利用新疆89个地面站逐日积雪深度观测资料,研究探讨了1961—2017年新疆区域积雪期、积雪初日、积雪终日的时空变化规律,分析了北疆和天山山区积雪期的年代际和周期变化特征及其与气温、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新疆各地积雪期、积雪初日和终日存在明显的差异,积雪期以天山为界北多南少;从空间分布看,天山山区和新疆北部阿勒泰、塔城和伊犁河谷的大部地区是新疆积雪最丰富的地区,也是积雪期相对较长的区域。近57年来,北疆和天山山区78%气象站积雪期呈减少趋势,其中塔城地区和阿勒泰东部以及中天山一带的部分地区减少显著;67%气象站积雪初日推迟,显著推迟区域与积雪期显著减少的区域基本一致;积雪终日变化趋势不明显。北疆和天山山区积雪期存在2~3 a的短周期、14~15 a的长周期;积雪初日分别以12 a、15 a长周期振荡为主,但3~5 a短周期振荡出现的时段有所差异,两个区域积雪终日周期信号均较弱。北疆和天山山区积雪期、积雪初日和终日受气温的影响大于降水,其中积雪初日、终日出现的早晚与其所处季节的平均气温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84.
北京山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发育大量突发地质灾害隐患,既直接威胁山区村庄、道路、景区的人员及设施的安全,又会对城镇的规划建设构成威胁。通过开展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工作,划分出地质灾害易发区,以评价结果指导城镇建设规划,减轻地质灾害的威胁,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文章在阐述北京山区崩塌、滑坡及泥石流突发地质灾害发育情况的基础上,选取了坡度、起伏度、工程地质岩组、地质构造、地貌类型及降水等6个影响因子,采用综合信息量模型方法,分别对北京山区斜坡类灾害(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易发性进行评价,并根据“就高不就低”的原则,叠加各灾种的易发性评价结果划分出北京山区突发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图,为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及完善空间治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85.
评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s,ESV)有利于衡量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潜力和生态效益的大小,对城市生态规划与土地利用管控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选择长沙市为研究区域,基于1990、2000、2010和2018年4期土地利用现状遥感监测数据集,利用ArcGIS软件和经本地化校正的当量因子法,分析1990—2018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并探讨土地利用变化对ESV的影响。结果表明: ①1990—2018年长沙市土地利用变化轨迹以耕地→林地互相转化以及建设用地对耕地、林地的侵占为主; ②1990—2018年长沙市的ESV共减少53.17×108 元,降幅3.59%,除水域外各类ESV均呈下降趋势,林地和耕地服务价值减少最明显; ③在各单项服务功能中,水文调节的价值最大,其次是气候调节,两者之和占总价值的54%; ④“退耕还林”“退田还湖”“兴工强市”等政策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势必对ESV造成影响,城市快速扩张、土地开发会导致ESV不断下降。综合分析认为,在调整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配置时应充分重视水域、林地等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较高的土地利用类型,减缓ESV的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86.
利用2017年3月8日到4月8日鸭梨花芽发育观测照片对照同期气象资料,分析鸭梨花芽萌发后气象要素对鸭梨花芽发育物候期的影响。结果表明:气温和地温自始至终主导鸭梨花芽发育进度,开绽、露蕾、露冠和始花关键物候期需要满足较好的天气条件和适宜积温,物候期转变时都有10℃以上的温暖天气相对应;风速、日照、降雨等气象要素对鸭梨花芽发育影响程度,在花芽萌发到开绽、开绽到始花和花期三个阶段,其影响程度、利弊各不相同。本文试图通过对鸭梨花芽发育过程各生育期气象影响因子初步分析,为探讨符合鸭梨物候发育规律的花期预报方法,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87.
为了更好地了解沙漠腹地浅层地温特征以及对气候的响应关系,利用塔中气象站1996—2015年日平均气温、浅层地温(0~20cm)以及总云量、低云量、日照时数、风速、沙尘日数等资料,分析沙漠腹地地温分布特征以及与气象因子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浅层地温在春、夏季热量向下传导,秋、冬季则表现为相反趋势,气温和地温(0~20cm)的月平均值分别为11.8、16.4、16.0、16.1、16.1℃和16.3℃;在0~10cm地温之间,变化幅度呈现7月份波动最大,在10~20cm地温之间,12月波动最大,9月份,地温随着深度的增加波动一直是最小的;夏季,地温不是影响气温的主要影响因子,在其他季节,气温与0cm地温相关性最明显;(4)冬季,风速是影响气温和地温的主要气象因子。  相似文献   
88.
选择在腾格里沙漠有代表性的5种天然灌木,利用内蒙古孪井滩气象站2002—2009年的灌木观测资料和历年的气象资料,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5种天然灌木产量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霸王、白刺、红砂月产量与月平均气温、月降水量呈正相关;而红刺和猫头刺月产量与月降水量呈正相关,与月平均气温呈负相关。白刺的月产量与月平均气温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霸王和红砂与月平均气温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红刺和猫头刺不显著;白刺和霸王的产量与月降水量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红刺与月降水量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红砂和猫头刺与月降水量的相关性不显著。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5种天然灌木产量与2种气象因子的多元回归方程式。  相似文献   
89.
基于MODIS数据的博州植被变化及驱动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2006—2017年MODIS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lized different vegetation index,NDVI)数据,采用像元尺度的回归分析方法,对博州地区NDVI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并结合气温、降水等气象要素,参考统计年鉴的载畜量数据综合分析引起博州地区NDVI变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2006—2017年博州地区的植被尤其是草地植被以退化为主,其退化原因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0.
利用2010—2017年闪电定位资料,分析了阜阳地闪的活动特征;利用雷电致灾因子的空间分布叠置来表征风险大小,对阜阳市雷电灾害风险进行了区划。结果表明:阜阳市地闪中负地闪占96%,正地闪占4%;负地闪的平均强度为39.38kA,正地闪为55.74kA;地闪总数的年际变化呈明显减少趋势,正负地闪占年地闪总数的比例年际变化较大,正地闪比例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一年中6—10月是地闪的多发月,主要集中在7、8月,占全部地闪的78.99%;日变化呈现两峰两谷型,07—08时、14—21时是地闪多发时段,04时前和10—13时是地闪活动最少的时段。地闪密度分布呈现地域差异,平均地闪密度小于1次/(km^-2·a),临泉县南部地区是地闪密度最大的地区,达到2次/(km^2·a)以上;地闪强度分布不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阜南县北部、颍上县北部、界首市中部是雷电灾害风险较小的区域,临泉县、太和县、阜阳市区、阜南县南部、颍上县南部是灾害风险较大的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