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7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96篇
自然地理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81.
断层作用热模型及其对烃源岩热演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盆地的应力状态分析入手,从断层摩擦生热的角度,建立了断层作用生热的定量模型。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断层摩擦产生的热量与断层的性质、深度、构造应力和流体压力等之间的定量关系,定量分析了断层摩擦生热对烃源岩热演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断层作用的生热量主要决定于断层的深度,构造应力的大小、流体压力、断层的位移量、断面摩擦系数等;断层的活动速率对断层摩擦的生热量没有影响,但对断层带内产生的温度却起决定性的作用;在断层快速活动的条件下(地震型),断层摩擦生热虽然可以产生很高的温度,可以造成断层面附近岩石的局部熔融,但其影响范围和影响持续的时间是十分有限的。   相似文献   
82.
山西沁水盆地石炭-二叠系煤层生排烃史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对沁水盆地石炭-二叠系煤层夹矸及煤层顶板砂岩石样品中的包裹体类型、与矿物的共生关系以及包裹体均一化温度研究,结合山西南部上古生界煤层埋藏史及热史演化分析,讨论了太原组和山西组煤层的排烃历史。结果表明,太原组和山西组煤层排烃主要发生在晚三叠世末期煤层抬升释压以来,大体可以分为中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和晚白垩世一直到古新世三期。早期有过煤成油的阶段,并且有一定规模的排油过程;主要的排气阶段正好与热催化生油气阶段和热裂解生凝析气阶段相对应,那么可以认为热解气和热裂解气是煤层气的主要组成部分。煤储层中液态烃与煤层夹矸及顶板岩石中液态烃组成特征存在着明显差别,可能是由排烃过程吸附分馏作用和不同成熟度液态烃的混合作用不同所致。甾烷和藿烷总体组成特征相似,说明煤层、煤层夹矸及顶板砂岩中油气来源于煤层。  相似文献   
83.
黄骅坳陷中区断裂系统分形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0,他引:2  
利用分形几何方法分析了黄骅坳陷中区断裂分布的分形特征,以探讨该区断裂系统的发育规律及其与油气的关系。利用数盒子方法进行分析表明,黄骅坳陷中区断裂系统在标度区间1.75~7km具有很好的统计自相似性。根据断裂分维值等值线可知,海岸线两侧断裂分维值分布规律有着明显不同,显示了两侧断裂系统在形成机制上的差异性。研究区分维值自西向东逐渐增大,在歧口凹陷南北两侧有着最高的分维值。结合黄骅坳陷中区断裂系统的形成机制及油田的分布,初步探讨了断裂分形特征与黄骅坳陷中区断裂系统的形成机制及断裂分形特征与油田分布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断裂系统分维值的变化特征与断裂的发育规律有着很好的相关性,断裂发育程度高的地区其分维值也更高,也将更有利于油气的运聚。  相似文献   
84.
塔里木盆地志留系具有分布广泛的沥青砂岩,沥青砂岩段厚度在各个地区具有不均匀性,从几米到一百多米不等。岩心观察发现沥青砂岩段内并不全含有沥青,岩心剖面上呈现“黑白砂相间”的现象,“黑砂”的部分为含沥青层段,“白砂”的部分为不含沥青层段。弄清“白砂”中曾经是否有油气进入,对志留系沥青砂岩中沥青含量、古油藏油气储量的计算及志留系剩余油气资源量的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志留系沥青砂岩段的“黑砂”与“白砂”分别取样,采用物性测定、显微镜下岩性观察、含油包裹体颗粒指数(GOI)数据观测及定量颗粒荧光(QGF)指数测定等多种方法和技术手段对沥青砂岩段的“黑砂”与“白砂”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沥青砂岩段的“白砂”没有油气进入或进入的油气量很少,在确定志留系沥青砂岩有效厚度时应剔除“白砂”层的厚度。  相似文献   
85.
东营凹陷原油、储层吸附烃全扫描荧光特征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应用全扫描荧光分析(TSF、QGF-E)技术对东营凹陷沙河街组40个原油、15个储层包裹烃、39个储层砂吸附烃的三维荧光特征进行了定性与定量分析。分析表明,原油与包裹烃的TSF指纹特征总体相似,均为单峰型,指示油气成因具有内在的联系。观察到不同原油TSF强度峰宽与最高值有异,低成熟度样品往往具有较高的TSF强度及较宽的峰。进一步分析表明,原油TSF最高强度、TSF定量参数R1[270nm(Em360nm/Em320nm)]、R2[260nm(Em360nm/Em320nm)]与生物标志物成熟度参数C29甾烷ααα20S/(S+R)、Ts/(Tm+Ts)等有较好的线性正相关性,反映TSF荧光指纹特征及其定量参数可作为一种温标用于热成熟度分析。应用TSF技术确认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原油成熟度具有自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的变化规律,其反映了油源与油气充注方面的重要信息。对东营凹陷牛庄洼陷两口井的储层砂的QGF-E分析表明,颗粒样品所在层段的烃类含量普遍较高,反映致密薄层砂、微裂缝等可能为该洼陷岩性油气藏重要的隐蔽型油气运移通道。TSF、QGF-E技术在油气族群、储层含油气性、油气运移路径与油层识别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6.
据冀中坳陷南部晋县凹陷钻井岩心砂岩碎屑组分、重矿物以及部分常量元素的序列变化分析,该区古近纪地壳曾发生强烈的断块翘倾运动,主要物源类型变化反映裂谷盆地边缘的断块构造背景。砂岩类型从孔二段岩屑砂岩到孔一段至沙二段岩屑长石砂岩、岩屑长石石英砂岩再到沙——东营组岩屑砂岩,为一旋回过程。在垂向上,石英组分向上递增;长石组分呈低高低变化;而碳酸盐岩屑组分则显示上下高、中部低的特点,与正常的地层序列不相匹配。结合盆缘构造演化研究认为,在孔二段大量出现的高碳酸盐岩屑与断块翘倾并与可能的燕山期逆冲断块的侵蚀有关。  相似文献   
87.
陆相盆地坡折带的隐蔽油气藏勘探战略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李群  王英民 《地质论评》2003,49(4):445-448
本文从陆相坡折带的定义和分类入手,阐述了构造坡折带、沉积坡折带和侵蚀坡折带的成因以及对层序,尤其对低水位体系域和隐蔽油气藏的控制和影响。指出陆相坡折带与海相坡折带的区别主要表现在:①坡度不同:陆相盆地受构造作用(包括断裂作用)和短源快速沉积的影响,坡度较陡,碎屑物差异沉积明显。②坡折带特点不同:海相坡折带一般单一稳定,而陆相坡折带具有多级坡折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对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进行了研究。应用钻、测井及地震等资料,建立了东营凹陷沙三段中部地层的层序地层格架,共分为4个层序,并且每个层序可分为低水位体系域、水进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建立了储油单元与层序单元(尤其低水位体系域)对应关系。阐述了陆相盆地斜坡带沉积体系域中储集砂体类型和油气成藏机制,从而指导隐蔽油气藏勘探。  相似文献   
88.
讨论了灰色物元法在含水层储气库参数优化问题中的应用。天然气地下储气库的建造是一项大型、复杂、具有多目标性的工程项目,包括固定资产投资、钻井、修井、注采气工艺完善、地面建设等,需要上亿元的投资,因此其方案的确定,事关重大,必须在建设前期进行充分的技术和工程论证。地下储气库设计方案的优选需要考虑使用功能、技术性、经济性、安全性、环境影响等诸方面的效果进行综合论证,来确定最优方案。由于确定地下储气库优化设计指标类型的多样性,不相容性,且其量纲也不尽相同,甚至有些指标只能是定性描述的非量化灰数,这就导致地下储气库建造设计方案的优选是属灰色系统问题。利用灰色物元分析法优选储气库参数,可以使储气库的参数设计达到最佳。  相似文献   
89.
运用去压实校正原理编制了惠民凹陷临南地区东西部新生代连井投影构造演化剖面图,较系统地总结了临南地区新生代构造特征以及该地区的新生代构造演化序列,指出该区东西部的构造演化存在明显的时间差异,西南缓坡带从新生代以来一直表现为稳定斜坡,而曲堤地垒在沙河街组第一段沉积期一东营组沉积末期发生了强烈的旋转。最后综合分析认为,夏口断层控制了临南地区的构造演化.另外,盖层滑脱断层在研究区不发育,从而为该区的油气保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90.
原油族群划分及其地球化学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阐述了原油族群与组群的概念及其在地球化学研究中的意义,分析了造成同一族群不同组群的原油之间地球化学特征差异的成因.在总结了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提出,油藏内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除了受源岩有机相的制约外,还受到烃源岩的成熟度以及油气在成藏过程和成藏后所经历的各种地质、地球化学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主要包括生物降解和水洗作用、流体岩石相互作用及地质色层作用、油气在运移过程中的相控分馏作用、热蚀变作用、不同期次聚集的原油的混合作用、浸析作用和热化学硫还原作用等.因此,必须在充分认识原油在运移、聚集和成藏后所经历的地球化学变化,划分原油族群以及在对造成不同组群原油组成差异的成因分析的前提下,才能客观地分析油气来源、进行油源对比,而不能以原油在化学组成上的异同性及其相关的地球化学参数作为油源对比的唯一依据.并介绍了原油族群划分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