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8篇
  免费   227篇
  国内免费   334篇
测绘学   61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311篇
地质学   972篇
海洋学   185篇
天文学   18篇
综合类   83篇
自然地理   15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59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74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83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78篇
  2003年   81篇
  2002年   66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45篇
  1997年   46篇
  1996年   44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 毫秒
91.
非线性弹性地基上矩形薄板的主参数共振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杨志安  赵雪娟  席晓燕 《岩土力学》2005,26(12):1921-1925
分析非线性弹性地基上受参数激励小挠度矩形薄板的主参数共振问题,由冯卡门方程和伽辽金方法得到系统的非线性振动方程,它是杜分-马休型方程,应用非线性振动的多尺度法得到平均方程。数值计算结果表明:阻尼系数、地基系数、几何参数对主参数共振曲线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92.
大陆克拉通早期构造演化历史探讨: 以华北为例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大陆早期构造演化的研究一直是大陆地质学研究的焦点问题.在华北克拉通基底构造1∶200万编图研究基础上, 本文开展基底断裂边界、构造样式及后期叠加关系的研究, 借鉴比较大地构造理论, 对华北克拉通基底重新进行了构造区划.结合标志性构造单元及其时代、同位素年龄数据库的综合研究, 提出华北早期构造格局演化及其重大构造热事件.华北克拉通基底主要由大面积的新太古代TTG杂岩及表壳岩系组成, 新太古代涉及活动陆缘环境的大规模陆壳增生及不同微陆块的碰撞聚合过程, 造成新太古代末期陆壳迅速增生和克拉通化.古元古代初期开始伸展裂解和早期盖层发育阶段, 古元古代晚期发生微陆块碰撞缝合, 形成超级克拉通, 并在克拉通西北边缘发生强烈改造作用.1.84Ga前后, 华北克拉通经历最强烈的一次伸展裂解过程, 从超级克拉通裂解, 开始了独立的构造演化, 在伸展构造背景下, 克拉通基底被强烈隆升冷却, 经历风化剥蚀, 发育沉积盖层.以上构造格局及其构造热事件提供了早期超级大陆再造研究的构造制约条件.   相似文献   
93.
中国沉积盆地复杂性的表现形式及其成因剖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9个方面阐述了中国沉积盆地的复杂性,主要表现为:①数量多,规模小,分布广;②盆地类型多样;③多期盆地叠合和盆地复合现象普遍;④陆相沉积盆地的复杂性;⑤断层数量众多,活动强烈;⑥后期改造强烈;⑦岩浆活动频繁,分布广泛;⑧充填速率较快,沉积中心多有迁移;⑨地热场空间不均。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沉积盆地复杂性的成因进行了剖析,指出中国特殊的大地构造位置,陆块面积小、稳定性差,活动带规模大、活动性强,复杂的板块构造格局和构造演化历史是造成中国沉积盆地复杂性的根本原因,并造成了中国沉积盆地与众不同的油气赋存特征。   相似文献   
94.
李迪  张漫  王志旺 《岩土力学》2006,27(Z1):1156-1160
传统的岩体承压板法变形试验以假定岩体为半无限均质弹性介质为前提,只能得出一个综合(等效)的弹性(或变形)模量,对于水电工程中经常遇到的薄的软弱层带的模量不能测定。为此,需要在传统的岩体变形承压板法试验的基础上发展淅的层状岩体承压板法变形试验,它可以利用分层弹模计算的方法测定出软弱层带及其他各个岩层的模量,是岩石力学试验方法上的一次突破。笔者将首次系统地介绍这种新的试验原理、实施、分层弹模计算方法和工程应用。  相似文献   
95.
变质作用、板块构造及超级大陆旋回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麻粒岩相超高温变质作用(GUHTM)主要发育于新太古代至寒武纪岩石中;推测在深部较年轻的,特别是新生代造山带岩石中也会有GUHTM存在。岩石中最初出现GUHTM记录意味着产生瞬时极高热流处的地球动力学发生了改变。许多GUHTM带可能发育于类似现代大陆弧后的构造背景中。在较热的地球上,超大陆及其裂解形成的循环组合,尤其是经岩石圈减薄的洋盆卷入到其外翻过程中可能产生比现代太平洋边缘更热的大陆弧后。中温榴辉岩 高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EHPGM)也是最先发现于新太古代岩石记录中,并发育于从元古宙至古生代岩石中。EHPGM带是对GUHTM带的补充,并经常认为是记录了从俯冲至碰撞造山作用的过程。在元古宙岩石记录中的蓝片岩明显记录了与现代俯冲作用相关的低热流梯度。以发育柯石英(±硬柱石)或金刚石为特征的硬柱石蓝片岩和榴辉岩(高压变质作用,HPM)及超高压变质岩(UHPM)主要是在显生宙形成。HPMUHPM记录了显生宙俯冲碰撞造山带早期碰撞过程中的低热流梯度及陆壳的深俯冲作用。尽管与直觉不同,在超级大陆聚敛期(Wilson旋回洋盆打开和关闭)的大陆地块增生过程,许多HPMUHPM带看来确实是通过小洋盆关闭而发育起来的,反映双重热体制的双重变质带仅发育于新太古代以来的岩石记录中。双重热体制是现代板块构造的特点,而双重变质作用则是板块构造在岩石记录中的特征性标志。尽管构造样式很可能不同,新太古代以来GUHTM和EHPGM带的发育证明“元古宙板块构造体制”的开始。以冷俯冲和大陆地壳深俯冲至地幔,以及其中的部分又从深达300 km处发生折返为标志,“元古宙板块构造体制”在新元古代进化为“现代板块构造体制”,这个转变可由岩石中的HPMUHPM证明。记录这种极端条件的变质带年龄是不一致的,而变质作用发生时间与各大陆岩石圈聚合到超级克拉通(如Superia/Sclavia)或超级大陆(如Nuna (Columbia), Rodinia, Gondwana, 和Pangea)的时间却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96.
利用接收函数反演青藏高原西部地壳S波速度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对于宽阔的腹地,青藏高原西部南北向宽度仅约600km,却记录了印度和欧亚板块汇聚的深部过程及其响应.本文用22台宽频带流动地震台站在西缘构建了一条南北向探测剖面(~80°E,TW-80试验).利用接收函数反演剖面下方S波速度结构,综合西部已有的宽频带探测结果,分析认为:印度板块向北俯冲可能已到达班公湖—怒江缝合带附近,俯冲过程中下地壳发生榴辉岩化;喀拉昆仑断裂带、班公湖—怒江缝合带、阿尔金断裂带均为切穿地壳的深断裂,莫霍面发生错断;喀拉昆仑断裂带和龙木错断裂带之间的中上地壳没有发现连续的S波低速体,说明可能缺乏解耦层,支持青藏高原西部地壳为整体缩短增厚模式.  相似文献   
97.
费平 《地质与资源》2016,25(1):17-21
以板块构造学说为指导,以大陆动力学理论研究大陆块体离散、会聚、碰撞、造山的大陆动力学过程为主线,划分了陆块构造演化阶段.辽宁省由胶辽陆块、晋冀辽陆块2个Ⅰ级构造古地理单元组成;Ⅱ级构造古地理单元3个,即辽东陆内、燕辽裂谷、燕辽陆内;Ⅲ级构造古地理单元11个;Ⅳ级构造古地理单元14个.利用沉积岩建造组合与构造古地理单元时空结构演化关系,为研究辽宁省大地构造环境演化提供较系统的基础地质资料.  相似文献   
98.
中国西北部涉及古亚洲和特提斯两大构造域,造山带结构复杂,成矿地质条件优越。为推进地质找矿突破行动计划,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各成矿(造山)带部署了一批1∶5万、1∶25万区域地质调查与基础地质综合研究项目,取得了一批新发现、新进展,有效提升了对各成矿带成矿地质条件的认知程度,尤其是在阿尔泰南缘、南天山、南昆仑等地识别并确认出规模可观的、成矿作用优越的板块俯冲增生楔,是造山带中的增生造山亚带,是寻找斑岩型铜、构造蚀变岩型金及多金属矿的最有利区带。“增生造山带”的构造、岩浆活动及空间展布等的确认,为地质找矿突破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9.
���������ֽ�ؿ��α������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У???????????????????????????????о????????????α????????????????????????????????λ???????????С?????????????????????????????????????????У??????????λ??????????????????????????????????????????????????????????????????????????????????????????????????????????????Ч??????????????????????????????????????????????????????е????????С??????????????????????????α????????????????????????????????????????????Ш????????????  相似文献   
100.
The decomposition of a monochromatic wave over a submerged plate is investigated experimentally in a wave flume. Bound and free higher harmonic modes propagating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the structure are discriminated by means of moving resistive probes. The first-order analysis shows a resonant behaviour linked to the ratio of the plate's width and the fundamental mode wavelength over the plate. The second-order analysis shows an energy transfer from the fundamental mode towards free harmonics propagating downstream the structure. This transfer is linked to the ratio of the width of the plate and the bound harmonic wavelength over the plate. We also performed experiments with a submerged step to compare the efficiency of both structures. The submerged plate is shown to be a more efficient breakwater than the step, at the first as well as the second-ord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