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37篇
测绘学   22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60篇
地质学   78篇
海洋学   35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1.
As one of the biggest marginal seas in the western Pacific margin, the South China Sea (SCS) experienced continental rifting and seafloor spreading during the Cenozoic. The northern continental margin of the SCS is classified as a 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 However, its depositional and structural evolution remains controversial, especially in the deep slope area. The lack of data hindere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ontinental shelf and oceanic basin, and prevented the establishment of sequence stratigraphic frame of the whole margin. The slope basins in the mid-northern margin of SCS developed in the Cenozoic; the sediments and basin infill recorded the geological history of the continental margin and the SCS spreading. Using multi-channel seismic dataset acquired in three survey cruises during 1987 to 2004, combined with the data of ODP Leg 184 core and industrial wells, we carried out the sequence stratigraphic division and correlation of the Cenozoic in the middle-northern margin of SCS with seismic profiles and sedimentary facies. We interpreted the seismic reflection properties including continuity, amplitude, frequency, reflection terminals, and 15 sequence boundaries of the Cenozoic in the study area, and correlated the well data in geological age. The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changed from river and lake, shallow bay to open-deep sea, in correspondence to tectonic events of syn-rifting, early drifting, and late drifting stages of basin evolution.  相似文献   
92.
利用四川地震台网2000年1月~2008年4月的地震数据,使用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了龙门山及其邻近地区的地壳P波速度结构,以此为依据分析了龙门山断裂带和汶川Ms8.0地震的深部构造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龙门山的地壳速度结构和深部动力学性质与汶川Ms8.0地震的破裂起始点、震源深度以及破裂传播方向密切相关.龙门山西侧的彭灌杂岩体是地壳内部应变强度较大、易于应力长期积累的主要载体,汶川Ms8.0地震即位于彭灌杂岩体的南端,毗邻四川盆地的西部边缘,该块体与四川盆地地壳的碰撞是引发汶川Ms8.0地震的直接原因.在汶川以北,沿着龙门山断裂的高速异常有利于破裂的发生和传递,而汶川以南地壳强度相对较弱,不易产生脆性破裂而引发地震,这可能是地震破裂自汶川向东北方向延伸、汶川以南缺少地震活动的重要原因.汶川Ms8.0地震的深部动力成因与龙门山断裂两侧的构造差异有关,松潘-甘孜造山带中下地壳强度较弱,青藏高原的向东运动受到四川盆地刚性岩石层阻碍,迫使龙门山发生垂向变形,中下地壳厚度增加,莫霍面弯曲下沉,基底则褶皱抬升向山前盆地逆冲,地壳形变所产生的应力积累为汶川地震的发生提供了深部动力来源.  相似文献   
93.
本文在系统的取样分析基础上,总结了川北砂岩型铀矿床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研究了围岩、矿石、方解石脉和铀矿物的稀土元素组成、关系,讨论了岩、矿石沉积和成岩过程的稀土元素变化规律,与国内外典型的火山岩型和变质岩型热液成因铀矿床进行了对比,认为川北砂岩型铀矿具有热液(水)改造成矿作用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铀矿化经历了沉积成岩和热液改造富集两个阶段,为砂岩型铀矿成矿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4.
本文利用中国地震台网和世界地震台网1 222个地震台记录到的27 909个研究区内地震的479 707条P波到时数据和4 995个研究区外远震事件的90 530条P波到时数据,采用多波多震相地震层析成像法重建了中国边缘海及其邻近地区(10°~45°N,105°~145°E,深至1 061 km)的三维速度图像,揭示了中国边缘海及其邻近地区地壳和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95.
影像分割是面向对象的分类思想应用于遥感影像信息自动提取的基础,纹理是影像的基本特征,是影像分析、理解和识别的重要信息,纹理特性的有效表达和抽取,是基于纹理影像分割的前提。本文系统概述了近年来各类文献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基于纹理的遥感影像分割方法,并以基于统计的方法、基于纹理结构的方法、基于模型的方法和基于空间/频率的方法四种基本类型为主线,对每一类分割方法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基于纹理特征遥感影像分割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96.
目的:探讨80 kV管电流调制技术冠状动脉CT成像在正常BMI受检者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收集140例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患者。所有受检者BMI均小于25 kg/m2。随机分为2组,即80 kV组和120 kV组,在这2组内部分受检者又联合采用管电流调制技术扫描。由2位医师行双盲、随机方法对各组图像评分。客观测量信噪比、对比噪声比及辐射剂量。结果:80 kV组客观图像质量均低于120 kV组(P值均<0.05),而2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并未见明显差异(P>0.05)。采用80 kV组其辐射剂量较120 kV组减少约12 mSv,而联合应用管电流调制技术可减少剂量高达82%(P<0.05)。结论:对于BMI指数小于25 kg/m2受检者,采用80 kV管电压联合管电流调制技术可有效降低辐射剂量且不损害主观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97.
收集了中德合作调查的SO49-18测线北段地震剖面和水深数据,结合区域的声呐浮标、OBS和双船折射等成果信息,利用重力数据,采用LCT综合反演软件,对南海北部的地壳结构进行重震联合模拟,建立了初始2.5维地球物理模型,并由该模型计算出正演理论空间重力异常曲线.同时,采用匹配滤波技术对实测空间重力异常的不同深度异常进行分离,并与计算空间重力异常曲线进行比较,在物性参数合理的范围内逐层进行模型修饰,使计算与实测空间重力异常曲线相吻合,建立了地壳结构初始深度模型.结果显示,南海北部地壳结构总的特点是:从陆架到陆坡,地壳厚度不断减薄,呈连续阶梯状变化,上地壳厚度较小,下地壳厚度较大;北部洋陆过渡带,莫霍面埋深急剧变浅;西北次海盆地壳厚度(莫霍面埋深)较薄;中沙海台,地壳厚度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98.
渤海海峡老铁山水道动力地貌及演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老铁山水道位于渤海海峡北部,由南部冲刷槽、北部冲刷槽和中部隆起带等三个侵蚀地貌单元构成.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搜集大量相关资料,对老铁山水道的动力条件、海底地貌、沉积物组成、峡道效应及地貌形成机制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研究区海底地貌剖面图、沉积物组成和水道动力系统可为拟议中的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提供动力沉积学和动力地貌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
通过对湖南省主要矿种的资源潜力分析,境内的主要矿产还具较大的找矿潜力。对湖南的基础性矿产勘查工作的主要矿种、勘查工作思路及勘查工作部署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0.
通过对湖南省主要矿种的资源潜力分析,境内的主要矿产还具较大的找矿潜力。对湖南的基础性矿产勘查工作的主要矿种、勘查工作思路及勘查工作部署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