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5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2篇
测绘学   173篇
大气科学   33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14篇
海洋学   8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4 毫秒
91.
徕卡超站仪原理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超站仪的概念组成及应用 1.超站仪的概念超站仪(Smart Station)是徕卡公司最新推出的地面测量仪器设备,它集成了现代全站仪、GPS等技术发展的多种最新成果,代表了地面测量仪器设备的最先进水平。使用超站仪测量,无需控制点,长导线和后方交会操作,只需架设超站仪,并使用GPS确定位置,然后就可以使用全站仪进行测量、放样。  相似文献   
92.
交会测量原理在一些基础测量上有较为广泛的应用,例如地形测量,形变监测、GPS定位等。本文主要介绍前方交会方法在平面测量中的定义、原理,以及采用线性化的方式推导其在只考虑测角误差和同时考虑起算数据误差和测角误差影响情况下的坐标点位精度评定公式,结合算例对此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对于后方交会和侧方交会可类似加以讨论,并得到类似的结果。  相似文献   
93.
以摄乐桥钢塔拼装测量为例,介绍了用一个公共转化点和一个方向点,利用一点一方向结合双边单角后方交会的方法,在钢塔节段上建立一个微型控制网,通过公共转化点将微型控制网点的测量坐标转换为塔上设计坐标,在钢塔节段拼装时,通过三维坐标法测量节段上微型控制网点,指挥吊机将钢塔节段移动到设计位置.  相似文献   
94.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扫描、多平面重组及三维容积重建在胸腰椎损伤分型和严重程度TLICS评分系统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期间的50例胸腰椎损伤患者,其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平均年龄(44±9.8)岁。所有患者均行64排螺旋CT扫描,采用矢状位MPR和三维容积再现(VR)技术进行处理,根据典型CT表现推断后方韧带复合体的损伤情况,并且利用胸腰椎损伤TLICS系统进行评分,TLICS分值>4分的病例通过手术证实。结果:50例胸腰椎损伤患者中,共检出76个椎节骨折和14例后方韧带复合体(PLC)损伤,其中单纯压缩型18例,爆裂型28例,平移/旋转型20例,牵张型10例;后方韧带复合体(PLC)损伤的CT表现有棘突撕脱骨折5例,椎体平移和旋转3例,关节突横行骨折2例,小关节脱位2例,棘突间隙增宽合并小关节脱位1例,棘突间隙增宽伴关节突骨折1例。结论:通过多平面重组及三维VR技术能有效检出骨折与脱位,提示PLC损伤,可作为胸腰椎损伤重要的检查手段之一,尤其是对于急诊患者,早期可用来指导临床进行TLICS评分。   相似文献   
95.
全站仪设站测量的人工整平是目前既有线铁路天窗期外业轨道测量效率高低的重要影响因素。为了实现全站仪的不整平后方交会测量,本文首先提出了基于斜距观测值的三维后方交会测量平差模型,经过实验验证发现,基于单一斜距观测值的后方交会测量平差模型存在一定缺陷。之后对上述平差模型进行了两种不同方法的改进,分别是基于斜距观测值的后方交会测量迭代平差和斜距观测值与竖盘读数观测值逐次平差。经实验数据验证与分析,改进后的两种平差模型均可以计算出较为可靠的后方交会点三维坐标与设站精度,说明改进模型具有可行性,同时提出了该方向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96.
通过实况资料以及WRF模式对广西地区的一次飑线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根据模拟结果对飑线内中尺度涡旋MVs(Mesoscale Vortices,MVs)和后向入流与地面大风的成因关系进行了分析。通过涡度收支和涡线分析得出,弓状回波中存在东西涡旋对,其生成主要是散度项造成,中间相对弱的反气旋涡旋是涡线拱起产生的水平涡度向垂直涡度转换引起。通过计算正负涡旋对引起的旋转风从而量化了涡旋对对地面大风的贡献。结果发现,本次过程中涡旋对引起的旋转风在地面大风中占有较大比重,约40%~50%。当去除涡旋对引起的旋转风时,地面大风的强度减弱,位置偏移。由三维流线可以看出后向入流的下沉是产生地面大风的另一个影响因子。通过对浮力加速度和动力加速度进行诊断发现,后向入流的下沉主要是由于负的浮力加速度引起,水平方向的密度不均匀是负浮力加速度产生的主要因子,但在风速突然加强时,动力加速度也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97.
基于GSI-3DVar同化系统,将多部多普勒雷达径向风和反射率资料同化进入初始场,利用WRF-ARW模式对2016年4月16日发生在江西省西北部的一次飑线天气进行数值模拟,以分析九岭山地形对飑线形状演变的影响及其原因。结果表明:1) 真实地形下的试验基本再现了飑线在经过九岭山东移下山过程中由直线形演变成弓形的情景,而将地形高度减半后飑线未能由直线形演变成弓形,地形直接影响了飑线形状的演变。2) 九岭山地形影响飑线系统的近地面冷池和后侧入流急流的强度,其中九岭山地形存在时,气流下山增强,飑线后侧对流层低层形成强后侧入流急流,且形成近地面冷池,有利于飑线由直线形演变成弓形。若九岭山地形不存在时,后侧入流急流明显减弱,近地面冷池强度也有所减弱,飑线未能由直线形演变成弓形。  相似文献   
98.
法惟刚  邢文战 《测绘工程》2004,13(4):12-15,34
推导出方向后交点住精度的显函数公式;用解析法导出对称交会时最佳交会角和最佳点精度;用无约束最优化共轭梯度法,求出一般情况下方向后交最佳交会角和点位精度;求出同一三角形三个内角分别作顶角进行后交定位的最佳点位,得出三角形内只有一个最佳点位的结论,给出一种选择近似最佳点位的方法.  相似文献   
99.
加测竖角的双点后方交会三维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定位技术在林业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由于林地的广阔、闭郁及交通不便等特点又给定位工作提出新的要求。从经济性和实用性出发,本文讨论一种加测倾角的双点后方交会三维定位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只在待定点上安置一次仪器,对两个已知点观测三个参数,即两个竖直角和一个水平角,与常用的前方交会、后方交会定位方法相比,其观测数据少,同时,解决林区定位通视条件困难给定位工作带来的困难。文中对相关三维后方交会的数学模型进行了推证,并根据实例进行了误差分析。  相似文献   
100.
一次弓形回波结构和演变机制的观测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单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和双多普勒雷达反演风场,对2009年6月3日河南商丘发生的一次弓形回波的结构和演变机制进行细致分析。系统发生前的环境均具有中等对流有效位能和中等偏弱低空垂直风切变。雷达分析显示,该弓形回波从超级单体开始,经过风暴合并发展而成的经典弓形回波结构,生命史约3 h。在超级单体阶段,具有中纬度典型超级单体的低层钩状回波、中层有界弱回波区和中气旋结构。超级单体减弱后,因强降水拖曳和降水蒸发冷却,引起云内强的下沉运动,将云外干冷空气带到云内,形成中层后方入流,并在地面形成强冷池,触发干冷后向入流,回波逐渐演化成为弓形。弓形回波成熟阶段,风暴相对后向入流急流在对流区后部2 km高度加速下沉,系统前沿增强至20 m·s-1。在中层,系统后侧南北两端形成气旋和反气旋涡旋对,此中层涡旋对后向入流强度贡献约20%。在系统前缘低层(1.5 km)、出流边界附近,存在一气旋式涡旋。受后向入流急流和此低层涡旋的共同作用,在顶点附近产生超过32 m·s-1的最大地面相对风速。至减弱期,低层出流扩展至系统前方20 km,截断了低层暖湿入流,使其快速减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