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1篇
  免费   162篇
  国内免费   225篇
测绘学   92篇
大气科学   214篇
地球物理   234篇
地质学   447篇
海洋学   131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41篇
自然地理   10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76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 毫秒
91.
德尔尼钴铜矿床主要矿石为致密块状含铜黄铁矿,上世纪60年代通过在矿区和外围投入11∶0000面积性自电、磁法测网,圈定自电异常28处,其中确定为矿致异常的14处,自电方法在德尔尼铜钴矿勘探初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利用这种找矿模式,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矿区外围找矿尚无突破性进展,这就需要对勘查方法进行比较与优选。本文通过对前人在矿区进行的物探方法加以比较,设计地电模型,进行瞬变电磁方法模拟计算,分析用瞬变电磁法探测矿体的有效性并在已知矿区进行的瞬变电磁剖面试验中获得成功,试验方法效果好,可以用于进一步外围找矿。  相似文献   
92.
本文以天山硫磺沟矿区为示范研究区,在资料收集和野外调查分析基础上,利用1975年以来30年监测的遥感数据,提取研究区煤、铁、粘土等矿床开发区的时空分布和生态环境时空变化信息,结合数理统计方法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对矿区矿产开发与土地利用变化进行综合研究,分析硫磺沟矿区矿产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建立1975年以来矿区开发与环境变化定量评价模型,绘制主要矿产分布、生态环境变化等专题图件,直观展现了矿产开发所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探讨30年来矿产开发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系统影响的过程和机制,确定不同类别矿产开发引起的环境变化和资源破坏的动态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93.
利用为期一年的卫星遥感温度(SABER/TIMED)资料重建了120°E子午圈内中间层和低热层大气潮汐各主要频率分量(周日、半日和8小时潮汐).这些主要频率分量随高度振幅增大,在97 km高度达到显著的振幅;其中迁移性周日潮汐在97 km高度出现极大振幅,然后随高度衰减.本文从考察迁移性成分和非迁移性成分各自在总潮汐中贡献角度出发,着重讨论了那些对形成该子午圈中97 km高度上整体潮汐扰动起控制作用的潮汐成分.结果显示,对周日和半日频率这两种潮汐而言,迁移性成分控制了它们的总体时空分布.在春分季节,迁移性周日潮的控制作用最显著,决定了赤道和两半球热带的活动中心;其中北半球副热带地区的季节变化形势与以往利用武汉(30°N,114°E)流星雷达风测量资料开展分析得到的结果是一致的;其他季节受非迁移性成分明显影响,例如,在本文关注的2005年中,夏至季节受(1,0)模、(1,-3)模和(1,-2)模的共同影响形成了从赤道向南延伸的活动中心,极值中心位于赤道附近,振幅达到了20 K以上,是全年的最大值.受迁移性成分控制,半日潮活动主要出现在两半球热带地区,北半球活动中心位于秋分季节(振幅达到13 K),南半球活动中心位于春分和夏至之间.其他季节受非迁移成分的影响,形成若干分布在两半球的活动中心.在本文关注的40°S~40°N范围内,与周日潮和半日潮相比,8小时潮汐具有显著较低的振幅;另外,虽然迁移性成分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系统地分布在两半球热带地区,但是非迁移成分具有与迁移性成分相当或更大的振幅,在整体上控制了这种潮汐的时空分布.  相似文献   
94.
结合国际地震工程界提出的新一代基于性能的地震工程的框架方法,重点阐述了性能评估中涉及的主要问题。对性能评估使用的静力非线性分析、动力非线性分析方法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在基于概率的性能评估中有应用前景的增量动力分析方法的概念、相关问题及其应用,并简要介绍了基于增量动力分析思想提出的一些简化方法。最后提出了今后研究的建议,特别是结构非线性分析方面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95.
饱和砂土液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根据国内外文献资料,从三方面总结了饱和砂土的最新进展:饱和砂土液化判别方法、砂土液化的试验研究以及液化后分析,特别是探讨了液化对上部结构的影响。最后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6.
隐伏矿体预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隐伏矿体预测,具有大比例、小尺度和高精度的特点。预测理论有相似类比理论、矿床模型理论以及地质异常理论、成矿系列和成矿系统理论等。预测技术方法有经验类比法,地球化学方法(如地气法、活动态偏提取技术),地球物理方法(如放射性测量、地面电磁法、地震法和井中物探),以及遥感技术、GIS技术和综合信息矿产预测方法等。拓展找矿思路、加大深部找矿力度、多学科合作、应用新技术和新方法是今后隐伏矿体预测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7.
野外地质调查发现在阿尔泰南缘额尔齐斯构造带东段、额尔齐斯活动断裂与富蕴-锡泊渡断裂之间发育了一套未变形的酸性岩墙群。岩墙群侵位于海西期片麻岩化花岗岩和上石炭统深变质的额尔齐斯组岩层中,薄片鉴定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确定为具有细晶结构的流纹斑岩。岩石的SiO_2含量为70.9%~75.38%,K_2O Na_2O含量为7.55%~8.99%;大部分样品Na_2O>K_2O,里特曼指数值为1.8~2.5之间,Al_2O_3=12.80%~14.53%,A/CNK=0.9~1.1,NK/A=0.7~0.9,具有准铝质—弱过铝质、低镁、高钾钠、低钙和锶、高(Fe)_(mol)/(Mg)_(mol)特点,具A型花岗岩类特点,属于亚碱性脉岩。岩石轻稀土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富集,具有明显的中等负铕异常,壳源特征明显。锆石U-Pb二次粒子微探针测年显示岩墙群形成于277~286Ma。推断岩墙是阿尔泰海西期造山运动结束后,在拉张构造环境下的地壳局部熔融产物。  相似文献   
98.
海河流域一次大到暴雨天气过程的预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吕江津  王庆元  杨晓君 《气象》2007,33(10):52-60
利用数值预报、常规天气图、各种物理量场、卫星云图、雷达资料等,对2005年7月22—24日影响海河流域的典型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该过程是由高空槽、副热带高压边缘的暖湿气流和5号台风海棠减弱后的低气压云系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其触发机制是冷空气从近地层楔入暖空气中,在高温高湿、层结不稳定等诸多有利条件下,冷空气前沿的上升气流在暖区激发出几个较旺盛的中小尺度的强对流云团造成此次的降水过程;数值预报在对流层中部冷平流入侵海河流域的时间和地点,对于强降水出现的时间和落区预报有一定的指示意义,日本模式和T213在此次海河流域强降水的落区预报上存在优势,德国模式在强降水量级的预报上最接近实况,但三家数值模式预报西太平洋副高西伸的位置不够准确,导致海河流域的降水预报的时空分布有一定误差。  相似文献   
99.
段民征  吕达仁 《大气科学》2007,31(5):757-765
陆地上空标量辐射对地表反射率和大气气溶胶散射都具有很强的敏感性,而偏振反射只对大气气溶胶敏感,对地表不敏感。根据这个原理并结合POLDER(POLarization and Directionality of Earth Reflectance)资料的特点,作者提出综合利用标量辐射和偏振反射信息来实现陆地上空大气气溶胶和地表反照率的同时反演。首先,利用多角度偏振辐射观测提取大气气溶胶光学参数,再利用标量辐射测量对偏振反演结果作进一步筛选和订正,同时获得地表反射率。数值模拟试验结果证明,仅利用偏振信息只能获取大气气溶胶信息,而且其结果误差较大,特别是对于散射作用较强的短波长通道如670 nm误差更大,但经过标量辐射订正后的结果得到明显改善,气溶胶光学厚度和地表反射率与真实值之间相关系数都达到0.99以上。为提高查找表的计算效率,提出并建立了反演方案所需要的半参数化数值表,利用内插方法寻求气溶胶光学厚度和地表反射率的数值解的反演方法。  相似文献   
100.
玲珑金矿作为胶东地区一个规模最大且最典型的石英脉型金矿,历经多年的开采,其保有储量已不足以支持持续生产,深部及边部找矿迫在眉睫。本文基于成因矿物学理论,通过矿物地球化学方法对矿区内的黄铁矿化学成分标型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胶东玲珑金矿中黄铁矿为亏硫型,根据其N(S)/N(Fe)值变化趋势,显示其形成温度由成矿前期至成矿期最后到成矿后期逐渐降低。2)胶东玲珑金矿中黄铁矿为富As特征,可作为找矿标志之一;Fe、Cu、Pb三种元素整体上呈迁入状态,随着流体的进一步运移,热液中的HS-等组分逐渐流失,进而导致Au(HS)2-络合物失稳而分解,Fe2+、Fe3+被消耗形成黄铁矿,与此同时Au开始逐渐聚集并沉淀。3)黄铁矿的NiCo图解及As-Co-Ni三角相图显示,绝大部分黄铁矿都属于岩浆热液成因,黄铁矿w(Co)/w(Ni)均值为2.79,说明Au沉淀时的温度为中温。综上并结合区域地质、矿区地质特征及蚀变带特征,认为玲珑金矿床为"岩浆核杂岩"隆起-拆离带中的岩浆期后热液矿床。上述研究成果对玲珑金矿下一步的深部及边部找矿具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