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75篇
  免费   2899篇
  国内免费   3505篇
测绘学   440篇
大气科学   937篇
地球物理   1450篇
地质学   11232篇
海洋学   1214篇
天文学   231篇
综合类   834篇
自然地理   541篇
  2024年   121篇
  2023年   426篇
  2022年   476篇
  2021年   588篇
  2020年   513篇
  2019年   562篇
  2018年   451篇
  2017年   418篇
  2016年   475篇
  2015年   529篇
  2014年   767篇
  2013年   621篇
  2012年   712篇
  2011年   687篇
  2010年   636篇
  2009年   588篇
  2008年   583篇
  2007年   547篇
  2006年   509篇
  2005年   493篇
  2004年   455篇
  2003年   415篇
  2002年   485篇
  2001年   478篇
  2000年   434篇
  1999年   408篇
  1998年   403篇
  1997年   352篇
  1996年   357篇
  1995年   342篇
  1994年   318篇
  1993年   316篇
  1992年   354篇
  1991年   318篇
  1990年   282篇
  1989年   223篇
  1988年   79篇
  1987年   46篇
  1986年   24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18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5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4篇
  1975年   3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30~#矿权区位于菲律宾迪纳加特岛北部,区内发育有红土型镍矿床。本次勘查圈定4处矿(化)体,其中以Ⅰ、Ⅱ、Ⅲ矿(化)体的矿化范围较大,厚度变化系数为45%~50%(相对稳定),经济价值较高。红土型镍矿体平面上呈地毯状展布于地表,厚度受地形控制,富镍矿体分布于矿权区东部的5、6、11、12小区;剖面上从地表向深部矿体为铁质红土层、松散红土层及高岭土化蛇纹石化橄榄岩层。30~#矿权区红土镍矿矿床的形成经历了从普通矿到富矿两个阶段,红土镍矿石属于酸性矿石。  相似文献   
92.
皖南宁国竹溪岭钨银矿床是近年来发现的一个与花岗岩类有关的矽卡岩型矿床,准确厘定其成矿年龄及相关侵入岩体的年龄有利于深入认识区域岩浆作用与成矿作用的规律。本文在矿床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应用现代同位素定年技术开展地质年代学研究,获得矿床矿石中的辉钼矿Re-Os模式年龄为142.7±2.1 Ma和142.9±2.1 Ma,相关侵入岩体花岗闪长岩、花岗斑岩和花岗闪长斑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39.8±1.8 Ma、143.3±1.9 Ma、140.2±1.7 Ma,显示矿床的成矿年龄与侵入岩体的成岩年龄基本一致,为燕山晚期早白垩世。矿床矿石中的辉钼矿的Re含量指示成矿物质来源于地壳和地幔的混合;与成矿相关侵入岩的稀土元素和Hf同位素组成特征指示成岩物质也具有壳幔混源特征,显示成矿物质来源与成岩物质来源具有一致性。区域岩浆岩和矿床的对比表明,与之相邻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浙西地区和赣东北地区乃至整个华南地区这一时期发生了大规模的岩浆作用和钨锡多金属成矿作用,显示扬子板块在此阶段处于岩浆–成矿大爆发时期,皖南地区的成矿时代对应于华南中生代三次大规模岩浆作用和成矿作用的第二阶段。  相似文献   
93.
西藏乌鲁穷含铜磁铁矿床的发现及地质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绍  李德威  陈桂凡  李华亮  张硕  周涛 《中国地质》2018,45(6):1214-1227
继尼雄、弗野、材玛等铁矿床的发现之后,新一轮1:5万区域地质调查又在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乌鲁穷地区发现了较大规模的含铜磁铁矿矿床。野外路线调查、剖面实测和大比例尺填图表明,乌鲁穷磁铁矿形成于南羌塘南缘中-晚侏罗世中酸性岩体与上三叠统日干配错群二组(T3R2)碳酸盐岩外接触带中,矿体受后期近南北向高角度正断层改造,成矿作用表现出多期次、多阶段特征。通过对矿体邻近的石英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和控矿断层中同构造碳酸盐脉进行锆石LA-ICP-MS U-Pb同位素测年,获得石英闪长岩、二长花岗岩成岩年龄分别为:(161.3±0.72)Ma、(157.5±1.7)Ma,并获得同构造碳酸盐脉热液锆石年龄为(84.2±1.1)Ma。结合前人研究和1:5万地质调查成果,认为乌鲁穷含铜磁铁矿在中-晚侏罗世(157.5~161.3 Ma)班公湖-怒江洋北向俯冲过程中初步富集成矿,形成矽卡岩型含铜磁铁矿矿床,矿体在晚白垩世(84.2 Ma)陆内伸展过程中再次富集;提出班公湖地区在晚白垩世中期存在一期横跨缝合带的陆内伸展成矿事件,成矿作用与班公湖-怒江洋闭合后地幔软流圈底辟及其相关的地壳线性热隆伸展是一个机理关联的系统。  相似文献   
94.
新疆准噶尔盆地东部卡拉麦里地区发育我国典型的A型花岗岩型锡矿.通过对该区卡姆斯特和干梁子两个锡矿4个矿化蚀变带的岩相学及地球化学研究,发现矿体和致矿岩体是同源岩浆演化的结果,矿体是岩浆分异演化末期向流体演化过程中形成的.矿床的蚀变分带模式可分为两种:(1)(红色)细粒黑云母花岗岩→云英岩化细粒花岗岩→含锡石英脉;(2)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含锡云英岩→含锡石英脉.其蚀变带中岩石的地球化学组分总体迁移规律为:SiO2迁入,Na2O、K2O迁出,Fe2O3总体表现为迁入,Th/U值不断降低,表明硅化和碱交代作用贯穿整个成矿过程,成矿环境由碱性向酸性变化,并伴随氧逸度的升高.F、Cl、W、Cu、Bi、In、Pb、Rb、Nb、Ta等元素与成矿元素Sn的迁移、富集和沉淀密切相关,其中F和Cl是迁移过程中最活跃的组分,是Sn元素最大的"搬运工",Sn元素的富集与W、Cu、Bi、In等元素迁移呈正相关,反映流体作用与Sn成矿密切相伴,而与Pb、Rb、Nb、Ta等元素的迁移呈负相关,反映致矿岩体自身元素的稀释和带出,Sn的富集和成矿是在岩浆向流体演化过程中完成的.   相似文献   
95.
钱兵  张照伟  吕鹏瑞  王亚磊 《地球科学》2018,43(12):4375-4389
牛鼻子梁地区首次发现的高镁闪长岩对于探讨柴北缘地区岩石圈地幔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为确定该类岩石成因及地球动力学过程,对其开展矿物学、岩石主-微量元素分析、锆石U-Pb定年和Hf同位素分析工作.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岩石均为钙碱性岩石,具有富Mg(Mg#=62~72)、Cr、Ni、LREE(LREE/HREE=2.84~4.61)值、低FeOT/MgO(0.70~1.12)比值特征,属于高镁闪长岩;所有样品均表现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Th、U、K)和LREE,而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P和HREE,与典型的"赞岐岩"地球化学特征一致;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表明岩石形成时代为388 Ma,为中泥盆世岩浆作用的产物.锆石Hf同位素特征显示岩石εHf(t)均为正值(4.4~11.6),表明岩浆起源于亏损地幔.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过程认为,牛鼻子梁高镁闪长岩是由早古生代(540~520 Ma)消减带流体交代地幔楔后的富集地幔经历晚古生代(400~388 Ma)岩石圈伸展作用部分熔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96.
徐行  王先庆  彭登  姚永坚  姚伯初  万志峰 《地球科学》2018,43(10):3391-3398
西北次海盆是南海海盆的一个重要构造单元,揭示西北次海盆的地热流特征对于整体认识南海海盆热状态和热结构至关重要.沿着OBS2006-1地震剖面采集的一批实测地热流数据显示,该热流探测剖面横穿南海北部陆坡、西北次海盆、中沙隆起、东部次海盆4个构造单元,结合地震解释剖面等资料对西北次海盆进行地热流特征分析及研究.结果表明:西北次海盆的平均热流密度值为104.5±9.9 mW/m2,与中沙隆起相邻的东部次海盆北部的平均热流密度值为97±2.5 mW/m2,热流密度值的空间变化与地幔埋深起伏相对应,并受地幔热源所控制;通过研究热流异常点,发现水深相近的相邻站位之间的海底表层沉积物温度差异是判别测站受海底地下水热循环影响程度和类型的依据之一;用最新海洋地热流探测成果,结合区域地质与地球物理资料,推测西北次海盆形成演化时代与西南次海盆相近,只是它的生命史比较短暂.   相似文献   
97.
细脉状矿体由于矿脉厚度小且沿走向和倾向品位变化较大,致使其在资源模拟中很难实现三维建模.通过构建高斯变换的二维变异函数转载到单层三维块体模型,首次完成了对新疆梅岭-红石铜矿区细脉状矿体的三维建模.这一成果弥补了二维模型在空间形态、品位变化特征上的不足,避免了采用传统极小的子块模型匹配实体模型所产生的高平滑效应.单层三维块体模型能够更加有助于实际采矿生产中块段划分,具有创新性,并为矿产资源评价和开发设计提供基础,对同类矿体的三维建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8.
华南晚中生代花岗岩及其形成的构造背景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通过对粤南地区A型花岗岩与镁铁质包体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组成的研究,探讨其岩石成因及构造意义.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广东海宴花岗岩与镁铁质暗色微粒包体形成于早白垩世(分别为144.0±1.7 Ma和141.1±2.5 Ma).花岗岩具有典型的A型花岗岩特征:富硅、碱、铁而贫镁、钙,具有高的10 000×Ga/A1比值和Zr+Nb+Ce+Y含量等.包体具有钾玄质岩的特征:富碱更富钾、低钛、高铝及强烈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等.花岗岩的ISr=0.706 6~0.712 2,εNd(t)=-7.01~-2.03,镁铁质包体则显示了稍低的ISr(0.708 5~0.711 1)和稍高的εNd(t)(-6.99~-2.23).元素及Sr-Nd同位素结果显示,花岗岩可能是中元古代地壳岩石部分熔融的产物,而钾玄质包体的初始岩浆可能源自俯冲沉积物交代的富集地幔.海宴A型花岗岩及其钾玄质包体的发现,暗示着区域早白垩世处于伸展的构造背景,不同于东南沿海地区的挤压构造应力环境.   相似文献   
99.
丁丽雪  黄圭成  夏金龙 《地球科学》2018,43(7):2350-2369
鄂城岩体位于鄂东南地区的最北部,是鄂东南地区的六大岩体之一.在该岩体的南缘接触带上产出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最大的矽卡岩型铁矿床——程潮铁矿床.众多研究表明,程潮铁矿化与鄂城杂岩体的岩浆演化密切相关,然而目前对于成矿作用究竟是与花岗质岩还是闪长质岩有关仍存在争议.通过对鄂城杂岩体开展系统的锆石U-Pb年代学、元素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该岩体主要由花岗岩、石英二长岩、花岗斑岩以及小面积的闪长岩组成,最早侵位于140±1 Ma(中粒闪长岩),之后依次侵位形成了细粒闪长岩(132±2 Ma)、花岗斑岩(130±2 Ma)、花岗岩(中细粒花岗岩129±2 Ma,中粒花岗岩129±1 Ma)和石英二长岩(129±1 Ma).根据全岩地球化学特征,鄂城杂岩体的岩石组成大致可以分为两组:(1)花岗岩类,包括花岗岩、花岗斑岩和角闪石英二长岩,钾质,具有高SiO2,低TiO2、FeOt、MnO、MgO含量等特征;(2)闪长岩类,包括中、细粒闪长岩,钠质,具有低SiO2,高TiO2、FeOt、MnO、MgO含量等特征.这些岩石均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和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如Rb、Th等),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如Nb、P、Ti)等,且花岗岩类具明显的负Eu异常,而闪长岩类则无此特征.在同位素组成方面,鄂城花岗岩类具有较负的全岩εNd(t)值(-11.7~-10.1)和锆石εHf(t)值(-22.91~-9.83),闪长岩类则具有稍高的全岩εNd(t)值(-7.6)和锆石εHf(t)值(-12.04~-4.69).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共同表明,鄂城花岗岩类属于高分异Ⅰ型花岗岩,且主要来源于古元古代基底物质的部分熔融作用,源区可能有少量幔源物质的加入;闪长岩类主要来源于富集岩石圈地幔,且经历了一定的分离结晶作用.年代学结果显示,鄂城花岗岩类和细粒闪长岩的侵位时间均与程潮铁矿床的主成矿期吻合.结合野外接触关系以及前人的研究,程潮铁矿化可能与上述两类岩石均密切相关.从整个鄂东南地区的成矿作用来看,随着岩浆源区壳源物质贡献的增大以及岩浆分异程度的增加,岩浆作用与铁矿化的关系也更加密切.   相似文献   
100.
以固体废弃物粉煤灰基地质聚合物为基本骨架,通过水热合成法将其原位转化为自支撑Na P型沸石分子筛型体,并研究了水热过程中碱液浓度、碱液体积、水热温度和水热时间对NaP型沸石分子筛结晶程度、形貌和机械强度的影响,得到粉煤灰基地质聚合物原位转化Na P型沸石分子筛型体的适宜条件为水热温度100℃、NaOH浓度2.0mol/L、NaOH体积50 m L、水热时间24 h。所得Na P型沸石分子筛型体的抗压强度为23.21 MPa,BET比表面积为50.46 m~2/g,已达到工业生产P型沸石的水平。该法工艺简单,环境友好,可控成型。在此方法的基础上通过改变原料配比和反应条件,可以合成其他类型的沸石分子筛型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