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48篇
测绘学   14篇
大气科学   12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181篇
海洋学   39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本文论述了金红石的地质产状、化学成分、粒度的概率分布、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等特征及金红石成因,对本矿床成因研究及开发利用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92.
93.
根据微观薄片分析,结合岩芯资料、地表露头以及实验分析,对川西前陆盆地北部九龙山地区致密砾岩储层微观裂缝的成因类型与特征、形成序列、有效裂缝的控制因素以及微观裂缝对储层的贡献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珍珠冲组致密砾岩储层微观裂缝可以分为穿砾缝、砾缘缝和砾内缝3种类型。微观裂缝以构造成因为主,还有成岩成因微裂缝和原生微裂缝。微观裂缝的充填程度较弱,绝大多数微观裂缝都属于有效裂缝。微观裂缝的有效性主要受裂缝的形成时间、后期溶蚀作用以及异常高压流体等因素的影响。微观裂缝的平均开度为11.0μm,平均面密度为0.85 cm/cm2,反映研究区微观裂缝十分发育。微观裂缝的平均孔隙度为0.78%,占储层总孔隙度的22.9%,平均渗透率为3.18 m D,说明微观裂缝是该区致密砾岩储层重要的储集空间。  相似文献   
94.
用在无活性污泥的SBR反应器内投加“中华BAP”生物净化剂的技术治理城市污水,出水可达GB8978-1996一极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95.
北秦岭微古陆形成与演化的地球化学证据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由东秦岭相邻构造单元中前寒武纪基底岩石和显生宙花岗岩长石铅同位素组成、幔源镁铁质岩石钕同位素组成和某些不相容元素对比值的对比研究,结合沉积岩地球化学分析,论证了北秦岭不属于华北克拉通的组成部分,而应为于古元古代在强亏损型上地幔之上的新生地壳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微古陆,最初可能具有洋岛性质,并位于临近华北陆块边缘的地方。  相似文献   
96.
陕南汉中碑坝地区是扬子克拉通少数可能存在太古宙结晶基底的地区之一。本文系统地研究了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表明,后河“群”主要岩石类型之一的TTG片麻岩形成时代约为2400Ma,其REE和岩石化学特征与新太古代TTG片麻岩类似;混合岩类Sm-Nd同位素模式年龄表明其原岩或源岩的形成时代约为2700Ma的新太古代,在岩石化学成分上与钾质花岗岩或闪长质岩石相当,与太古宙高级区新太古代典型钾质花岗岩相近似;区内斜长角闪岩形成于2200Ma,与区内混合岩化作用发生的时代稍早或基本一致;局部存在的变流纹岩与火地垭群铁船山组双峰火山岩属同一岩浆作用过程在区内不同区段的体现;后河“群”各类基底岩石有基本同一的Rb-Sr等时线年龄(1201Ma±240Ma),反映了元古宙中晚期构造热事件对早期各类岩石Rb-Sr同位素体系有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97.
大别造山带中生代花岗岩类成分的时空分布与造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启东  张本仁 《地球科学》1997,22(6):595-598
  相似文献   
98.
大别造山带现今地壳结构-岩石组成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大别造山带岩石地震波速的高温高压实验测定值与地震测深断面观察值的对比,结合地表出露岩石对深部岩石组成的地球化学示踪,揭示了该造山带现今地壳各结构层的基本岩石组成:上地壳主要由长英质岩石组成,榴辉岩在其中仅占0~20%;中地壳(低速层)主体由长英质片麻岩和花岗岩组成;下地壳上部由80%镁铁质麻粒岩和20%长英质麻粒岩组成;下地壳下部由幔源底侵岩浆作用形成的镁铁质麻粒岩组成。下地壳和上地幔的泊松比为0.265~0.280,明显高于榴辉岩的泊松比,表明其中即使有榴辉岩存在,含量也应极少。各构造单元出露的白垩纪花岗岩具有相似的化学组成,其铅、钕与锶同位素组成均可与北大别的核杂岩相对比,表明花岗岩浆均应以深部核杂岩为源岩。因此,被白垩纪花岗岩侵入的南大别超高压变质岩单元和宿松高压变质岩单元深部均应由核杂岩组成,亦即超高压和高压变质岩应呈拆离的构造岩片覆盖于核杂岩之上。鉴于白垩纪花岗岩的钕模式年龄(tDM)均集中于古元古代(1.8~2.2Ga),表明花岗岩的源区应限于核杂岩中构成原中地壳下部的古元古代结晶基底岩层。这为中地壳主要由长英质片麻岩组成提供了佐证。考虑到大量花岗岩浆的抽出,应留下更大体积的镁铁质岩残留体,后者在地壳流变增厚调整过程中可能因密度增大而下沉,也可能因地震波速增大而显示下地壳的特征,更可能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而使由镁铁质残留体组成的原中地壳下部转变成现今下地壳上部的组成。根据大别碰撞后基性火山岩和侵入岩的地球化学研究,还可证明组成大别下地壳的镁铁质岩更可能是1.1Ga前而非中生代形成的底侵岩层。实践表明,上述两方面研究的结合可较好揭示区域地壳结构一组成。  相似文献   
99.
矿坑涌水量预测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矿坑水的补给条件、矿体围岩的岩性和产状、矿床的开采方式以及所选计算公式各参数是预测矿坑涌水量时应考虑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0.
秦岭-大别造山带下地壳拆沉作用   总被引:44,自引:4,他引:40  
提供了秦岭-大别造山带下地壳拆沉作用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证据,建立了下地壳拆沉作用的化学地球动力学模型.综合研究表明,大别-苏鲁地区的榴辉岩是最可能被拆沉的物质,现今秦岭-大别地区地壳较为亏损的Eu,Sr,Cr,Ni,Co,V和Ti含量要求被拆沉的榴辉岩质下地壳累计厚度为37~82km.秦岭-大别造山带现今众多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特征可较好地用下地壳拆沉作用来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