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2篇
  免费   143篇
  国内免费   160篇
测绘学   142篇
大气科学   115篇
地球物理   53篇
地质学   389篇
海洋学   41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105篇
自然地理   4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5篇
  1977年   2篇
  1965年   3篇
  1964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5篇
  1957年   4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晚古生代泛大陆聚合过程中板块碰撞的运动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古板块再造方法,通过收集和筛选全球晚古生代古地磁数据,恢复再造泛大陆的构造格局及其聚合过程。晚古生代,全球板块的运动轨迹表明,全球板块整体以顺时针旋转的方式运动,聚合形成泛大陆。通过分析单个板块的运动学特征以及不同板块间的相对运动,表明在泛大陆聚合过程中,至少出现四种碰撞方式:① 追尾式碰撞:不同板块在同向运动过程中,板块运动速度存在差异,如前方板块速度慢于后方板块,则会造成其间洋盆逐渐收敛—关闭,如莱茵洋(海西造山带)、索伦洋(索伦山造山带)等。 ② 侧向式碰撞:两个板块运动轨迹大角度交叉,发生侧向碰撞,如波罗的板块向北运动过程中与向东北运动的西伯利亚板块碰撞,造成乌拉尔洋盆闭合,形成狭长的造山带。③ 错车式碰撞:两个板块,同向或者相向交错运动,在其侧翼发生走滑—斜向式聚合。如塔里木和华北板块转动方向相反,在侧翼斜向对接,以洋盆属性不明和走滑断层系发育为特征。④ 拥堵式碰撞:多个大板块之间汇聚区域的小陆块和地体发生多边汇聚,广泛出现岛弧增生和残余洋盆,如中亚造山带。  相似文献   
92.
提要:成都平原晚更新世成都粘土地球化学分析表明,不同剖面样品的化学组成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以SiO2(平均75.24%)、Al2O3(平均14.12%)、Fe2O3(平均5.81%)为主,地球化学特征与UCC基本相似。与北方黄土相比,成都粘土具有较高的TiO2/Al2O3、Zr/Al、Zr/Ti和Y/Al以及较低的Eu/Eu?鄢、LaN/SmN和LaN/YbN比值,这些特征与成都平原第四系深层土壤样品组成一致,表明成都粘土来源于当地,与北方黄土物源不同。成都粘土CIA平均值为78.59,高于北方黄土平均值(69.34),经历了中期的K迁移阶段,在风化过程中Ca、Na、Mg和K是主要的活动性元素。与北方黄土相比,成都粘土Na、Mg、K和Ca亏损较大,表明经历了更强的化学风化。  相似文献   
93.
北山公婆泉斑岩铜矿区域地质地球化学异常结构模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公婆泉铜矿是北山地区已发现的重要铜矿.从公婆泉铜矿田区域地球化学资料入手,研究了成矿的区域地质环境和地球化学环境,发现成矿元素异常组合(Cu-Ag-Au);指示元素异常组合(Cu-Pb-Zn-Ag-Cd和 W-Mo-Sn-Bi),成矿环境元素异常组合(U-P-F、Fe-V-Ni-Cr)的空间分布,从而总结出了甘肃北山地区公婆泉斑岩铜矿田的区域地质地球化学异常结构模式,以用于本区斑岩型铜矿床大范围的成矿预测,对于丰富和完善斑岩铜矿床地球化学模型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94.
某极低放废物填埋场稳定性初步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研究区开展工作,查明该备选场址地质情况,分析核素迁移介质的渗透性等参数,初步评价某极低放废物填埋场备选场址的稳定性。该备选场址岩性主要有分为三层:①表层为粘土夹碎块;②中部为卵砾石漂砾层;③下部为志留系板岩。该区域内山区为地下水补给区,山前台地为径流区,河流为排泄区;第四系分布厚度大,可达31.5m,是含水层,地下水埋深为4.26m~9.38m,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孔隙水,渗透系数总体较小,为0.487m/d~2.05m/d;地下水的化学类型为重碳酸钙型。因此,该地区作为备选场址,属于稳定性地区。  相似文献   
95.
松辽盆地东南部油气、煤层气后生蚀变硫同位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松辽盆地东南部上白垩统泉头组、姚家组和嫩江组岩石中黄铁矿及硫同位素特征研究表明,泉头组、姚家组中后生还原褪色作用形成的灰色、灰绿色砂岩中的黄铁矿及硫同位素均显示出了深部来源的油气、煤层气有机流体作用成分特征。该区原生沉积成岩岩石及黄铁矿中硫同位素的δ^34SV-CDT为正值,油气、煤层气有机流体还原作用岩石及黄铁矿中δ^34SV-CDT为负值。油气、煤层气还原作用不仅使杂色、紫红色原生氧化砂岩还原为灰色、灰绿色还原性砂岩,还使岩石还原容量大大增强,而且油气、煤层气在有机流体与岩石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有铀的叠加富集,岩石铀含量普遍增加,局部可形成铀异常、铀矿化。首次在门达地区姚家组含矿砂岩中发现网脉状水云母化,显示铀成矿具有低温热液蚀变特征,铀矿化与低温热流体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96.
汶川地震(Ms8.0)地表建筑体变形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汶川地震震区大量的实地考察已证实沿着早先活动断裂主要发育了两条地表破裂带:一条是沿着映秀-北川断裂产生的逆冲伴随右旋走滑破裂带,长275km,最大垂直位移达11m,水平位移达12m; 另一条纯逆冲性质的破裂带,沿着灌县-安县断裂发育,最大垂直位移达4m。活动断裂之上的地表破裂带是野外工作中确定地震断裂性质的重要现象。另外,在活动断裂相邻区域和远离区域的路面以及建筑体还大量存在变形现象。通常沿活动断裂产生的地表破裂是典型的同震破裂,相邻区域的地表路面及建筑体发育的变形属于次生变形,远离区域发育的变形则属于震后变形。对次生变形和震后变形测量数据的应用容易影响活动断裂特征的确定和性质的判断,因为路面等建筑体上的挤压拱起、叠置以及水平错断等现象多是受到地震过程中通过断裂活动突然释放的巨大能量作用在局部地表建筑体产生的变形。但是,分布广泛的挤压现象暗示了区域上挤压应力场环境,有利于地表同震破裂位置的推测及地震断裂性质的判断。  相似文献   
97.
2009年1月巾旬,总投资2350万元的扶绥县渠黎土地整理项目建设工程巳全部完成并通过了县级的自检。南该县农业、建设、财政、统计等部门人员组成的验收组对项目进行了初步验收,验收组认为,项目的各标段都能按工程施工标准进行施工建设,工程基本符合土地整理项目建设的标准要求。对于一些标段还存在道路未压实、渠道积淤未清理干净等问题,  相似文献   
98.
近40年东亚季风变化特征及其与海陆温差关系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 计算了乔云亭等定义的1957—2000年东亚季风指数, 研究了各指数之间相互关系和年际变化的主要特征, 在此基础上又利用全国194站1957—2000年地面资料分析东亚季风指数的年际变化与各气象要素场的年际变化之间的关系以及我国近40年气候变化特点。结果表明:西南季风、东南季风和偏北季风的年变化有所差异; 夏季, 东部地区降水量与相对应各个海区海陆温差负相关显著, 并且江淮区对应的海陆温差与东北区和华北区夏季降水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 当江淮区对应的海陆温差降低时, 江淮区夏季降水量增加, 华北区和东北区夏季降水量减少; 经过前后两段时期 (1957—1978年和1979—2000年) 对比发现海陆温差变化对我国季风区夏季降水的影响在增强。同时, 发现850 hPa气温变化在前后两段时期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1979年之前我国东部升温最快的区域位于华北西南部和江淮东部, 1979年之后升温最快的区域转移到江淮西部和我国东南部的海面上。  相似文献   
99.
本文通过西宁市高层建筑物雷击事故的调查分析,并结合规范规定、西宁的地理环境和雷击发生实际,提出了西宁地区高层建筑物最上部的直击雷防护措施和保护高度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00.
贵金属多元素分析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年来,贵金属多元素精确分析在科研与工业界已引起广泛关注。本文就国内外贵金属分析常用的试样分解方法、分离富集方法与现代仪器分析技术进行总结和评述,并对未来发展的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